• 1980年第3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巨淞”形成机制的探讨

      1980, 3(1): 1-6.

      摘要 (730) HTML (0) PDF 885.05 K (14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对林西雹暴中发现的30公斤大冰块的详细分析,提出了“巨淞”的形成机制,澄清了数十年来某些雹暴中发现的反常大冰块被误认为大冰雹的事例,并为今后区别大冰雹和“巨淞”提出了依据。

    • 南亚高压结构及其时频特征

      1980, 3(1): 7-16.

      摘要 (801) HTML (0) PDF 682.51 K (15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季节转换,北半球夏季各月,在亚洲南部上空对流层上部出现的南亚高压,是一个直接影响北半球大气环流演变的重要环流系统。对于它,人们已从某些角度,比如说:它的位置、形状,流场特征,振荡特性,及其与我国天气的关系等方面作了研究。而关于它的结构及其在时域和频域上的特征却缺乏探讨。我们认为,对于这样一个既直接影响到整个北半球环流的变化,又与我国东部夏季大范围旱涝有重大影响的环流系统,弄清它的结构是十分重要的。

    • 温度表百叶箱测温性能的研究

      1980, 3(1): 17-27.

      摘要 (777) HTML (0) PDF 934.92 K (21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广泛地讨论了温度表百叶箱对温度测定的影响因子和误差。试验资料表明全屏蔽双层百叶箱箱内总辐射量主要决定于直接太阳辐射强度和太阳高度角,百叶箱防辐射性能还随测站地理、气候条件和局地特征而异。箱外壁吸收日射使附近空气增温平流进入箱内的影咱可以超过温度表吸牧箱内辐射的误差。为了提高小风速条件下的箱内风速,必须尽量扩大叶片间距,缩短叶墙厚度,增大内壁空隙截面与外表进风截面的比值。文中推荐了两种新型温度表百叶箱,通过百叶箱测温误差的比较分析,表明这两种新型百叶箱的性能明显地优于苏式百叶箱。

    • 论变量的相关性在组合因子时的作用

      1980, 3(1): 28-33.

      摘要 (744) HTML (0) PDF 377.30 K (14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用统计方法作预报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选择能表示所研究现象特点的预报因子。这些因子的选择应决定于所研究过程的物理模型和它的专门特点。统计学上有一些专门的定量判据来衡量这些预报因子的优劣。这就是相关系数或马氏(MAHALANO-BIS)距离等。但很少涉及到预报因子相关性的作用。本文探讨变量相关性在选因子时的作用,指出在少数情况下,不独立变量的组合会比独立变量组合更有利,给出了判别标准。解释了为什么经验使我们认为独立变量的组合比不独立变量的组合有利,但这又不能是普遍适用的规则。本文还用实例证实了在选因子时,合理地考虑变量相关性的作用是有利的。

    • 锋面暴雨雨团活动的波动性

      1980, 3(1): 34-41.

      摘要 (859) HTML (0) PDF 805.78 K (14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局地强对流天气中重力波的存在已为大家所公认。但在大范围的降水区中是否也存在着重力波呢?二宫等曾指出在日本梅雨期间存在着波长约为150公里,周期约为3小时左右的中尺度降水系统,他们认为这种中尺度系统具有重力内波的性质。李麦村也论证了重力波对暴雨的触发作用。我国的许多暴雨中分析,主要着重于分析暴雨雨团。这种雨团有时仅单个地活动,有时则成群地活动,每个雨团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 亚洲500毫巴候平均环流与我国候平均气温之关系的时空结构

      1980, 3(1): 42-52.

      摘要 (747) HTML (0) PDF 674.69 K (14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从分析亚洲500毫巴候平均环流得到的前五项自然正交函数的时间系数出发,利用互谱分析方法,研完了候平均环流演变与我国大范围侯平均温度的关系在频率域上的特征,得到了凝聚函数显著的主要频带,初步探讨了这种关系的时空结构。这对于深入认识长期天气过程和以环流演变作为因子预报候平均温度提供了依据和途径。

    • 大型岛屿对过境台风强度的影响

      1980, 3(1): 53-59.

      摘要 (819) HTML (0) PDF 421.49 K (14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用统一的标准和方法,对台风经过台湾省、海南岛和吕宋岛前后强度的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示,这些大型岛屿对过境台风强度的影响与台风过岛前的强度有关。对于较强的台风,其衰减程度与强度有正的比例关系;对于较弱的台风,一般过岛前、后衰减较小,有些甚至加强。同时发现,岛屿地形对台风强度的衰减效应并非简单地与地形高度成正比,而且与其环境有关。靠近大陆的海南岛无论其山峰高度或平均高度都比远离大陆的吕宋岛要矮些,但台风经过海南岛时强度表减比经过吕宋岛时要大一些。这些事实对台风预报可有一点参考价值。

    • 雨滴在静止大气中的平均多卜勒速度

      1980, 3(1): 60-68.

      摘要 (831) HTML (0) PDF 546.34 K (14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克服用雷达反射因子Z求静止大气中平均多卜勒速度W0关系式(即W0-Z关系)随时间、地点、雨型而显示出的不稳定性,本文导出了雷达反射因子Z、雨强I和W0之间的新关系式,即W0=1.288(Z/I)0.2537。资料验证表明,这个新关系式是稳定的,而且精度比W0—Z关系高。它还为使用常规测雨雷达和雨量计这种半遥感方法确定W0提供了理论依据。

    • 使用系留气球进行气象观测的几个力学问题

      1980, 3(1): 69-73.

      摘要 (790) HTML (0) PDF 262.44 K (15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没有铁塔和高层建筑物设施的地方,一般都用系留气球携带观测仪器升空到几百公尺的高度上,进行有关气象要素的短时间测量。现我们就实际工作中遇到几个涉及力学的问题,进行一些理论分析和计算。

    • 杂交水稻分蘖的产量性状及其合理利用的光温模式

      1980, 3(1): 74-79.

      摘要 (782) HTML (0) PDF 408.06 K (14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杂交水稻的推广与发展,许多生物学领域都开展了如何根据杂交稻的生物学特点来掌握高产规律的研究。其重要内容之一是如何恰当地利用杂交稻的分蘖优势,协调穗数和粒数的矛盾,建成合理的高产群体结构。尽管合理的群体结构是作物的品种类型、土壤特性、栽培条件和气候因子等综合影响的结果,但对同一地区、同一杂交稻组合来说,气候条件的年际差异常是影响群体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 嘉兴县小麦产量预报模式的初步探讨

      1980, 3(1): 80-84.

      摘要 (798) HTML (0) PDF 310.20 K (14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业气象产量预报是气象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特别是为农业服务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不但可以为国家计划部门制定粮食进出口计划和调整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对农业部门为趋利避害、合理种植以及采取有效农技措施,夺取高产稳产等等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就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1],国外的产量预报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大都在向定量化和模式化的方向发展。其预报模式大体上有两大类:一类是回归统计模式,一类是动力模拟模式。在我国,由于缺乏农业和农业气象资料,农业气象产量预报的研究和业务应用进展比较缓慢,且主要着眼于作物产量与气象因子间定量关系的分析和研制各种回归统计模式。

    • 农田中透光率计算的若干理论和方法问题

      1980, 3(1): 85-94.

      摘要 (756) HTML (0) PDF 560.72 K (14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田中作物行向行距的差异不仅影响到行间可照条件,同时也直接地影响列行间的透光情况。所以,农田透光观测是比较困难的。这不单由于观测本身有很大的随机性,人为性,同时也由于不同行间作物生长条件的差异性所造成。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扩大观测数量的办法,虽能克服观测的随机性和人为性的缺陷,但仍无法消除植株生长条件差异造成的系统误差。本文试图从某些理论上考虑,提出消除植株生长条件影响,计算田间各种透光率的半经验半理论方法。

    • 中区域山区温度和降水推算方法若干问题的讨论

      1980, 3(1): 95-104.

      摘要 (822) HTML (0) PDF 644.53 K (14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们在1978年参加山西省交城县气候调查时,应用文献[1]的基本原理对一县或稍大范围的中区域山区温度条件的推算及其方法的简化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同时,针对交城县的地形特点,本文选择了坡度和海拔高度两个因子与年降水量建立二元回归方程,并根据降水相对系数稳定性的特征推算出一县内年、月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

    • 节气顺序和我国古代气候变化

      1980, 3(1): 105-112.

      摘要 (840) HTML (0) PDF 609.73 K (15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次序,在历史上曾有过变动。我们现在“雨水”后是“惊蛰”,“清明”后是“谷雨”。可是历史上曾有过“惊蛰”放在“雨水”之前,“谷雨”放在“清明”之前的时期。本文对这种名称顺序颠倒作了研究,发现了这是古人因气候有变化所采取的相应措施,并由此推论了我国古代气候的变化,最后将所得结果与竺可桢同志生前对我国古代气候变化研究的结果相印证,发现结果是相符的。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