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 过刊浏览
  • 下载排行
  • 专刊
  • 专题
    全选反选导出14
    显示模式:
    封面 封底
    2024,47(6): 841-855,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240311001
    摘要:
    极端高温热浪对全球人类栖息地构成持续且日益严重的威胁。目前,整个北半球高温热浪的主要空间模态及其相关的海洋和大气背景仍不清楚。本文采用百年半球尺度站点观测资料,研究了北半球夏季高温变率的主模态及与其相联系的海气背景。结果表明,北半球夏季高温(日最高气温≥35 ℃)频次的自然变率有3种主模态,解释方差占比52.6%。第一主模态表现为北半球高温频次异常的一致型变化模态。该模态与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密切相关。与AMO相关的环流异常通过增强北半球多地的大范围高压异常,抑制云层形成并增加太阳辐射,从而促进大气增暖。第二主模态反映了欧亚大陆的纬向三极型异常分布和北美的经向偶极型异常分布。该模态与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NAO)相关的年际大气变率有关。NAO通过阻塞型高压和波列传输影响北美的关键区域高温异常。第三模态表现为欧亚大陆的经向三极型和北美的纬向偶极型异常分布,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 and Southern Oscillation,ENSO)和南印度洋(South Indian Ocean,SIO)海温异常的共同影响。PDO和ENSO可分别在年代际和年际尺度上影响北半球特别是亚欧大陆上空的位势高度异常,进而影响高温频次异常;位于南半球的SIO海温异常通过调节沃克环流和哈德莱环流异常进而影响北半球的高温异常分布。组合三个主模态的海气背景因子进行多元线性回归重建的效果评估进一步证明,多尺度海洋和大气信号的综合影响在北半球高温异常中具有重要作用。
    2024,47(6): 856-866,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240430002
    摘要:
    利用1979—2012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澳大利亚气象局MJO指数数据、中国台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NOAA逐月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印太海盆增暖对冬季MJO的影响及其与中国冬季降水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印太海盆增暖背景下,热量和水汽输送的增强导致MJO各位相强度均有增强,其中第6位相强度增强最明显。水汽垂直分布结构的改变不仅有利于MJO第4位相继续东传,而且有利于MJO在第5位相滞留,引起MJO第5位相频数异常增多。上述MJO的变化引起的局地Hadley环流下沉支位于华南地区,导致了2001—2010年与MJO第5—6位相相关的华南地区次季节性降水异常减少。
    2024,47(6): 867-880,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231128002
    摘要:
    全球持续增暖背景下南北半球大气质量呈现出明显的异常变化。利用2015—2100年CMIP6资料,分析了4个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大气质量季节循环特征,并比较不同情景下地表气压和极涡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情景下全球及半球面积平均大气质量的气候平均值季节变化位相相同,且与历史模拟试验的分布一致。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逐步增加,全球大气质量年变程逐渐增大,然而南北半球大气质量和南北涛动年变程并非逐步增大,而是有起有伏。这种非线性现象主要表现为:在SSP1-2.6、SSP3-7.0情景下南北半球大气质量和南北涛动的年变程较小,而在SSP2-4.5、SSP5-8.5情景下其年变程较大。对应这种起伏,在地表主要表现为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地表气压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增高与在SSP1-2.6和SSP3-7.0情景下降低,以及南半球45°S以南地表气压发生变化;在垂直方向上,主要表现为南北极平流层极涡随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增加而呈现强弱交替的非线性变化。
    2024,47(6): 881-891,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240830002
    摘要:
    基于1961—2020年Hadley海温资料、CN05.1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利用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夏季北大西洋海温异常与长江流域极端高温日数年际变化关系的年代际变化。研究表明,当夏季北大西洋中纬度海温正(负)异常、副热带海温负(正)异常,即北大西洋偶极型(North Atlantic dipole,NAD)海温异常正(负)位相时,长江流域极端高温日数增加(减少)。二者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之后发生年代际减弱。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961—1988年,夏季NAD海温异常可以激发从北大西洋出发沿欧亚中高纬向东传播的大气遥相关波列,在东亚上空产生反气旋/气旋环流异常。东亚反气旋/气旋环流异常引起长江流域上空气流垂直运动变化,并通过垂直运动引起的热力作用等,影响长江流域极端高温日数的变化。而在1989—2020年,夏季NAD海温异常激发的欧亚中高纬大气遥相关波列强度减弱,东亚上空的反气旋/气旋环流异常的强度也相应减弱,从而使得NAD海温异常与长江流域极端高温日数之间的联系减弱。NAD海温异常激发的欧亚中高纬遥相关波列强度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之后的减弱可能与NAD海温异常振幅的减弱有关。
    2024,47(6): 892-903,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230824001
    摘要:
    湖南是中国南方典型多雨省份,境内洞庭湖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近年极端降水事件不断增多,由于其显著的日变化特征,预报难度大。本文利用2012—2021年湖南1 599个区域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开展了湖南省雨季(4—9月)小时极端降水与12 h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以及小时极端降水对12 h暴雨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湖南雨季第99.9百分位小时极端降水高频区主要分布在雪峰山脉和南岭山脉一带以及洞庭湖区域,复杂地形和下垫面对小时极端降水频次和强度均有明显增强作用。湖南雨季小时极端降水总频次呈波浪式增长,2021年发生频次最多,5—8月为小时极端降水高发月份,其中6月为第一峰值。小时极端降水频次的日变化呈明显双峰结构,峰值分别出现在傍晚18时和早上07时。12 h暴雨发生频次空间分布与小时极端降水相似,年均频次为夜间2 490次,白天2 039次,日变化表现为夜间高于白天,5—7月为发生频次最多月份。洞庭湖区域12 h暴雨6、7月发生频次最高,高值区主要在河湖冲积平原。白天小时极端降水对12 h暴雨的降水量贡献比夜间大,高贡献率(70%~90%)的站点也更多,贡献率大值区均集中在湖南南部。
    2024,47(6): 904-916,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230811001
    摘要:
    饱和水汽压差(vapor pressure deficit,VPD)是指示地区大气干燥程度的重要指标,探究我国各地区VPD时空变化特征对气候变化研究和实际农牧业生产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国772个气象站日平均气温和日相对湿度等资料,采用协同克里金插值、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对中国1961—2015年饱和水汽压差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特征进行分析,并讨论了VPD与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961—2015年中国VPD时空分布差异显著,时间上呈现夏高冬低的特征,空间上年均VPD高值主要集中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低值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青藏地区以及南方部分地区。全国绝大部分地区VPD呈升高趋势,以2000年为突变点,平均升高趋势由1.519 6 hPa/(10 a)增长到7.074 3 hPa/(10 a)。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VPD变化的主导因子均是最高气温,而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VPD变化的主导因子分别为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四个地区突变年前后VPD变化的主导因子保持不变。
    2024,47(6): 917-927,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240104001
    摘要:
    近地面气温直减率受地形地貌、地理位置、季节变化、昼夜变化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显著影响,在中国区域使用单一的气温直减率不能准确表征其时空特征。本文基于中国2 427个国家基本气象站2013年3月1日—2022年2月28日的逐小时气温观测数据,利用三元线性回归方程,分区域、季节、昼夜拟合出近地面(2 m)气温直减率,并将其应用于NCEP气温预报产品的高度订正中以验证其可靠性。结果表明:1)从全国区域平均来看,近地面气温直减率年平均为0.57 ℃/(100 m),白天略高于夜晚。2)近地面气温直减率季节及昼夜差异较大,夏季最高,平均为0.63 ℃/(100 m);冬季最低,平均为0.47 ℃/(100 m)。昼夜最大差异在春夏秋冬4个季节分别为0.22、0.29、0.28、0.50 ℃/(100 m)。3)应用统计出的气温直减率对NCEP气温预报进行高度订正,发现全国平均的气温平均绝对误差较订正前在未来360 h各个预报时效均有降低,最大降幅可达1.20 ℃。对于大多数子区域,夏季订正效果最好,白天比夜间订正效果要好。
    2024,47(6): 928-948,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231129002
    摘要:
    湖泊在调节局地气候和空气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湖泊对城市局地大气边界层环流和大气污染物输送机制的影响是目前城市空气质量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夏季南京城区濒湖站近地面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日变化特征,并与相对远离湖泊的非濒湖站的观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对于以近地面排放为主的NO2,日间濒湖站平均质量浓度比非濒湖站高(1.64±0.29)μg·m-3,夜间则低(0.51±1.39)μg·m-3;以边界层中高层生成与传输为主的O3,呈现出与NO2相反的趋势,日间濒湖站平均质量浓度比非濒湖站低(9.57±2.19)μg·m-3,夜间则高(1.24±4.68)μg·m-3;PM2.5质量浓度的差值没出现类似特征。利用二维陆面过程模式,并结合不同排放情景,对湖泊-城市陆地分布进行敏感性数值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城市区域内湖面与陆面的热力性质差异影响了低空大气环流和垂直热力稳定度,并进一步影响城市近地面大气污染浓度的扩散传输过程。受湖泊存在的影响,白天位于湖泊及濒湖区域上方的垂直大气热力稳定度高于非濒湖区域上空,低层大气垂直扩散较弱,导致濒湖区域以近地面排放为主的污染物比质量浓度偏高,而以边界层中高层排放与生成为主的污染物比质量浓度则偏低;夜间情况则与之相反。该试验结果与观测数据的变化趋势吻合,且与WRF-Chem模拟结果类似。
    2024,47(6): 949-961,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240711011
    摘要:
    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v3.7.1模式对2010年湖北省冬季一次冻雨积冰过程开展数值研究。研究发现,该次积冰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云微物理结构及降水形成的云物理机制相似,均通过过冷暖雨过程形成。利用由WRF模式模拟得到的积冰期间气象场及云降水微物理资料,采用积冰厚度预报模型对该次冻雨过程中积冰厚度的时间变化进行计算。与实际积冰厚度的观测结果对比发现,积冰厚度预报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报该次过程中电线积冰厚度随时间的发展趋势。
    2024,47(6): 962-975,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231207001
    摘要:
    邻域法在天气预报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关键应用领域包括2个方面,一是基于邻域法的高分辨率数值模式检验,二是邻域概率或者集合预报的邻域概率。首先,回顾了邻域法“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两种邻域法检验框架,归纳了邻域法数据处理方法、常用评分指数的物理意义。其次,总结了网格尺度上的邻域概率和大于网格尺度邻域概率的基本思想和统计意义,重点阐述了与集合预报相结合产生的邻域集合概率(neighborhood ensemble probability,NEP)预报、邻域最大集合概率(neighborhood maximum ensemble probability,NMEP)预报的算法流程和内在含义。第三,进一步结合典型应用个例,分析了邻域法检验和邻域集合概率的优缺点和适用性。总体来说,邻域法检验可以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比较预报产品的性能,具有独特的优势。虽然NEP和NMEP两种邻域概率都可以提高降水的预报评分,但NEP更适合于大尺度、系统性降水预报,NMEP对对流性、极端性降水有更好的应用效果。最后,给出了使用邻域法应注意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应用的发展方向。
    2024,47(6): 976-992,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240620002
    摘要:
    基于碳卫星的遥感是一种正在发展的大范围高精度CO2监测方法,但当监测对象为我国长三角区域这种大空间尺度时,碳卫星数据会存在时空稀疏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ST-SAN(space time soft attention network),旨在提高碳卫星数据的高时空分辨率XCO2(大气CO2)浓度估算精度。本文将2016—2020年的多源数据(包括人类活动数据、气象数据和植被数据)与碳卫星数据结合,生成空间分辨率为0.05°的无间隙XCO2日浓度数据集。通过ST-SAN模型对这些数据进行训练和预测。实验结果表明,重建后的XCO2数据集与OCO-2卫星数据和地面站点数据具有高度一致性,验证了本方法在高时空分辨率XCO2浓度估算中的有效性。
    2024,47(6): 993-1003,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231016001
    摘要:
    利用2008—2019年上海市自动站小时极大风速数据和上海市应急联动平台的实时大风灾情数据,分析了上海城市大风和灾情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联系,探讨了上海城市大风的影响。研究表明:1)城市大风及致灾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8级大风日、极大风速和灾情变化都呈现夏季单峰型。夏季大风日占全年的41%,大风灾情占全年的80%以上。大风灾情的年际变化波动较大,主要是受极端天气影响。2)城市大风及致灾体现出明显的城郊差异:受城市化影响中心城区风速明显偏小;灾情密度在中心城区最高(可达37 件/km2),在区域中心及副中心也相对偏高,各区灾情数和人口、GDP都呈正相关关系;房屋类承灾在中心城区和周围区域相对突出,在崇明区最不明显。3)城市致灾大风天气可分为江淮气旋大风、雷雨大风、热带气旋大风和冷空气大风4类,其中雷雨大风发生最频繁,热带气旋大风的致灾程度最严重。4)树和车辆是最突出的大风承灾体,其次为电线和雨棚。大风致灾具有明显的链式反应。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19,42(2): 161-173,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170504012
    [摘要] (1258) [HTML] (0) [PDF 18.60 M] (35093)
    摘要:
    眼墙替换是影响台风强度和内核结构的一种重要过程。本研究在高分辨率的数值理想试验中加入大涡模拟技术,对比分析大涡模拟对眼墙替换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涡模拟的加入使得模拟台风的强度和边界层入流增强。整个眼墙替换过程共用时约20~22 h,但大涡模拟试验中外眼墙形成更迅速,同时强度和上升运动偏弱。外眼墙完全取代内眼墙之后的台风强度超过替换过程之前的强度。此外,使用大涡技术可以更好地模拟出眼墙替换过程中内外眼墙之间的moat区下沉运动,结构特征与前人观测中所发现的结构特征一致。因此,在台风数值研究中引入大涡模拟技术,有助于更好地模拟眼墙替换过程中的台风结构特征和变化。
    2022,45(2): 280-291,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200719017
    [摘要] (789) [HTML] (1378) [PDF 8.14 M] (20921)
    摘要:
    利用美国NOAA海表温度资料,重点分析了北太平洋海温异常EOF第二模态Victoria模态(VM)与ENSO年际关系的非对称特征。研究发现,VM和ENSO在年代际尺度上相关性较弱,而在年际尺度上有很好的相关关系,两者同期为负相关,VM超前1 a为正相关。然而,正负VM事件与ENSO冷暖位相在年际尺度上的联系存在着一定的非对称性。正VM事件与同年冬季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联系较弱,但次年常有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相比较而言,负VM事件在同年一般都有厄尔尼诺事件伴随发生,而与次年冬季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没有显著联系,且很少有ENSO事件发生。由此可见,正VM事件对次年厄尔尼诺的发生发展似乎有促进作用,可作为ENSO前期预报因子之一,而负VM事件不能作为ENSO的前期预报因子。
    2013,36(1): 37-46, DOI:
    [摘要] (5220) [HTML] (0) [PDF 4.97 M] (20448)
    摘要:
    基于全国自动站观测降水量和CMORPH(CPC MORPHing technique)卫星反演降水资料,采用PDF(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和OI(optimal interpolation)两步融合方法生成了中国区域1 h、0.1°×0.1°分辨率的降水量融合产品。本文分别从产品误差的时空分布特征、不同降水量级和不同累积时间下的产品质量、三种站网密度下的融合效果以及对强降水过程监测能力等方面对比评估了融合降水产品质量。结果表明,融合降水产品有效利用了地面观测和卫星反演降水各自的优势,在降水量值和空间分布上均更为合理;融合产品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均减小,随时间的变化幅度不大且区域性分布特征减弱;融合产品与融合前的卫星反演降水产品相比在中雨(1.0~2.5 mm/h)、中到大雨(1.0~8.0 mm/h)、暴雨及以上(≥8.0 mm/h)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675%、小于15.0%、30.0%左右,且随着累积时间的增加,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该产品能准确抓住强降水过程,在定量监测强降水中具有优势。
    2014,37(5): 642-652,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121017006
    [摘要] (3827) [HTML] (0) [PDF 12.46 M] (19096)
    摘要:
    利用新一代中尺度研究和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简称 WRF)分别耦合多冠层、单冠层和平板模式三种情况进行南京地区2007年8月1日的天气过程模拟,分析不同城市冠层方案对南京气象场的模拟效果.在此基础上,结合模拟效果最好的城市冠层方案,研究南京城市下垫面的变化对其热岛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冠层方案对近地面气温、10 m风场的模拟效果最好;城区的扩张使南京地区近地面气温升高,主要表现为城市区域夜间升温显著,并且导致热岛强度明显增强;城市扩张后,城区白天风速大范围地减小,同时热岛环流更加显著,且具有明显的城市热岛的“下游效应”.
    2011,34(1): 14-27, DOI:
    [摘要] (3980) [HTML] (0) [PDF 15.30 M] (17967)
    摘要:
    利用多种类型资料,对2009年6月29—30日引发鄂皖境内梅雨锋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和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进行了初步分析,揭示了梅雨锋暴雨系统的多尺度结构特征,并用中尺度模式WRF对梅雨锋暴雨系统进行了9 km三重双向嵌套大区域精细模拟,再采用Morlet小波变换对模式输出进行空间带通滤波,分离出〖WTBX〗α、β和γ〖WTB1〗中尺度系统,对不同中尺度系统的热力动力三维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梅雨锋特大暴雨由梅雨锋上多个不同尺度的MCSs活动造成,这些不同尺度的MCSs在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WTBX〗α、β和γ〖WTB1〗中尺度上,梅雨锋暴雨中尺度系统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动力、热力结构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WTBX〗α、β中尺度系统具有明显的垂直环流,而γ中尺度系统则具有惯性重力波特征,往往嵌套在α、β〖WTB1〗中尺度系统内发生发展。最后,提出了典型梅雨锋暴雨系统的物理概念模型。
    2023,46(3): 332-344,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230303001
    [摘要] (505) [HTML] (602) [PDF 25.22 M] (17217)
    摘要:
    针对中国南方极端气候事件成因,本研究综合考虑高温、少雨和干燥三种极端事件,将其异常同时超出1959—2022年间1倍年际标准差定义为干热少雨复合事件,通过合成分析和相似环流-动力调整方法,研究了春季土壤湿度对夏季干热少雨复合事件的影响及物理机制,进一步对2022年夏季南方极端干热少雨复合事件开展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南方地区春季土壤湿度与夏季气候局地耦合的热点与2022年夏季气温、降水和相对湿度的变率高值区基本吻合;2)春季长江流域及黄淮地区土壤偏干,且东南地区偏湿时,夏季出现干热少雨复合极端事件概率加大;3)春季土壤湿度通过调节局地蒸散和净辐射能量的分配影响夏季气候变率。本研究对改善干热少雨复合事件的预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19,42(4): 631-640,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170815015
    [摘要] (2256) [HTML] (0) [PDF 6.93 M] (17081)
    摘要:
    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过程中的非气象因子会显著影响雷达资料的定量化应用,在雷达基数据的应用前需对雷达资料进行抑制地物杂波、去距离折叠和退速度模糊等质量控制。本文在现有的自动识别地物回波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识别雷达地物杂波的方法,2013年6-8月对安庆和常州两地的CINRAD/SA雷达观测资料进行雷达地物回波识别,并将其与运用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s)识别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方法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地物、降水回波总样本识别和地物回波识别方面更为有效;降水回波的误判方面,神经网络略优于支持向量机,但两者差异不大,都将降水回波的误判率控制在了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另外支持向量机方法较之神经网络方法对于训练样本数目的依赖性较小,在训练样本较少时,支持向量机方法仍能保持有效的识别效果。
    2014,37(2): 129-137, DOI:
    [摘要] (3208) [HTML] (0) [PDF 13.30 M] (15702)
    摘要:
    大气中的风切变严重威胁飞机安全,尤其低空风切变是影响飞机起降的重要因素。利用多普勒雷达速度资料计算一维切向、一维径向与二维合成风切变,准确判断风切变的危险区域,能够及时为飞行及起降提供告警。针对多普勒雷达业务应用的主用户处理器PUP(Principal User Processor)上风切变自动识别产品存在的边缘识别较弱及定位误差较大等问题,根据多普勒雷达速度资料径向分布的特点,利用最小二乘法线性拟合优势,选择适于机载雷达参数的拟合窗口,对多个实例进行了识别分析。对比结果表明最小二乘法在识别效果、定位精度、边缘识别等方面优于PUP风切变自动识别产品,提高了风切变识别能力,有助于为机载雷达风切变识别及预警提供更好的依据。
    2023,46(6): 950-960,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230313001
    [摘要] (561) [HTML] (403) [PDF 14.14 M] (13538)
    摘要:
    2021年春季中国北方地区共出现了4次沙尘暴或强沙尘暴,2022年同期仅出现1次沙尘暴。基于2015—2022年空气质量和多源气象数据,利用Lamb-Jenkinson分型法与Mann-Whitney U检验法开展了2021年和2022年春季沙尘源地条件和气象因素异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中国北方沙尘天气多发型分为NW-N型(气旋型)和E-NE型(高压型),NW-N型造成的PM10极值更高、高浓度范围更广。气象因素而言,2022年春季有利于沙尘的天气型活动更频繁,与2021年春季沙尘日PM10浓度差异主要集中在NW-N型,两段时期NW-N型活动频数、气旋强度接近,有利于沙尘天气的动力抬升条件接近。从沙源地条件而言,2021年前冬蒙古沙源地土壤温度“前冷后暖”导致融雪等水量峰值早至,加之大面积降水负距平且3月蒙古沙源地气旋偏强,干燥、稀松的沙源致使春季沙尘多发;2022年前冬蒙古沙源地土壤气温“前暖后冷”导致融雪期等水量、土壤含水量峰值晚至,深厚湿润的土壤条件不利于起沙。故蒙古沙源地条件差异是两个时期沙尘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
    2016,39(6): 722-734,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161028003
    [摘要] (2256) [HTML] (0) [PDF 5.22 M] (13063)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2014-2016年超强El Niño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与机理。结果表明,整个El Niño生命期长达2 a左右(2014年4月-2016年5月),其演变过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1)早期的西风连续爆发(2013年12月-2014年4月)。连续三次西风爆发不但改变了热带中东太平洋长期盛行的偏东信风,同时也开始改变了中东太平洋长达12 a的平均冷水状态,使海表温度开始增暖,在2014年初春超过0.5℃,标志着一次新的El Niño事件可能在赤道中太平洋发生。2)交替的减弱与增强期(2014年6月-2015年8月)。赤道西太平洋继续发生了6次西风爆发,不但维持和增强了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增温,而且通过了两次(2014年5-8月与2015年1-3月)海洋增暖的减缓期或障碍期,使初生的El Niño事件不但未夭折,而且明显的增强为一次强El Niño事件。Niño3.4区海温指数在2015年8月达到2℃。相应,赤道太平洋次表层中也观测到有6次暖Kelvin波东传,其正的热含量距平不但维持了赤道中东太平洋的连续增暖,也使El Niño的类型由中部型向东部型过渡。3)发展的鼎盛期(2015年9月-2016年2月)。西风出现2次更强的爆发,相应中东赤道太平洋对流活动异常强盛,Niño3.4区快速增温,在2015年11月达到3℃,增强到其超强阶段。4)快速衰减阶段(2016年3-5月)。El Niño迅速从Niño3.4区的2℃减少到0.5℃。以后很快开始向冷海温过渡。2016年7-8月,Niño3.4区海温已接近-0.5℃。这种快速转换是延迟振子理论的一种体现。通过本文分析,可以得到,这次El Niño发生发展与冷暖位相转换的观测事实与目前的理论结果(如充电振荡与延迟振子理论)是一致的。正因为如此,基于这些理论的El Niño预报也是相当成功的。这清楚地表明El Niño理论研究的成果对于相关业务预报发展具有明显的科学支撑力。
    2021,44(1): 39-49,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201113007
    [摘要] (1004) [HTML] (1073) [PDF 37.05 M] (13011)
    摘要:
    北极是全球气候系统平衡的重要一环,近20 a全球变暖现象中,北极迅速增温及融冰是最为引人关注的问题之一。人类影响无疑是过去几十年北极变暖背后的最主要的原因及驱动力,但气候系统的内在自然变率对北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本文指出,北极变暖的自然影响因子有一部分来源于热带太平洋东部海温的变化,热带太平洋通过由东部海温异常所驱动的大尺度遥相关环流型来影响北极的气候系统,该影响过程在过去20 a的演化是由热带海温的冷异常趋势所触发的。海温的冷异常通过遥相关波列在北极建立起一个异常的高压系统,并通过对大气温度的绝热加热来增加大气向下的长波辐射以加速海冰的融化,该作用在北半球夏天尤为明显,且于2007-2012年达到最大强度。此热带海温异常可能与IPO (the Interdecadal Pacific Oscillation,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有关,且其对高纬气候的影响可能不同于典型ENSO对高纬气候的作用。通过对CMIP5气候模式的检验可发现,大部分模式对这个热带与北极联系的模拟都存在着显著的偏差和缺陷,具体原因仍需更多研究。本文给出了有关模式局限性的一些猜想,讨论了2020年夏季海冰快速融化的原因,并通过比较2020年夏季的环流异常与之前41 a (1979-2019年)与海冰融化紧密联系的大尺度环流型,进一步探究了2020年夏季热带东太平洋海温的冷异常对北极当季增温及融冰是否具有显著作用。
    2009,32(3): 458-465, DOI:
    [摘要] (4217) [HTML] (0) [PDF 872.13 K] (12255)
    摘要: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the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是发生在北大西洋区域空间上具有海盆尺度、时间上具有多十年尺度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准周期性暖冷异常变化。它具有65~80a周期,振幅为0.4℃。AMO的形成与热盐环流的准周期性振荡有关,它是气候系统的一种自然变率。诸多研究表明,AMO在北大西洋局地气候及全球其他区域气候演变中发挥了重要影响。欧亚大陆的表面气温,美国大陆、巴西东北部、西非以及南亚的降水,北大西洋飓风等都与之密切相关。AMO对东亚季风气候的年代际变化有显著的调制作用,暖位相AMO增强东亚夏季风,减弱冬季风,冷位相则相反。本文总结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AMO对未来气候预测的意义,认为最近20多年来我国冬季的显著增暖与AMO处于暖位相有关,是人类温室气体强迫与暖位相AMO(自然因子)两种增暖影响相叠加的结果。随着AMO逐渐转入冷位相,我国冬季变暖趋势将放慢,并有望于21世纪20年代中期逆转。
    2015,38(1): 27-36,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130626001
    [摘要] (2763) [HTML] (0) [PDF 20.93 M] (11900)
    摘要:
    利用MM5高分辨率数值模式模拟飓风Bonnie(1998)的资料,根据风垂直切变随时间的变化,将飓风Bonnie的发生、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在不同阶段中,通过分析飓风结构和强度的变化,研究其惯性稳定度的演变。结果表明,Bonnie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强的非对称性,并出现眼墙替换过程。在飓风结构发展中,较高的惯性稳定度发展与风暴的内核尺度发展一致;高惯性稳定度区提供抗径向运动,主要出现在主眼墙附近和内部区域,高惯性稳定度区的建立致使Rossby变形半径减小,风垂直切变影响减小,使得潜热释放集中于该区,有利于飓风加强,这是飓风内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020,43(4): 663-672,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190330001
    [摘要] (1082) [HTML] (747) [PDF 8.02 M] (11154)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FY-2G卫星逐时TBB资料、多普勒雷达及自动站资料,对2018年7月13日夜间出现在山西东南部的短时强降水天气进行了潜势及触发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副高外围的强劲西南气流为本次短时强降水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上干冷下暖湿”的层结结构与“高层冷平流、低层暖平流”的温度差动平流提供了强对流发生发展所需的能量条件;上升运动的形成和维持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和增强。地面β中尺度辐合线发展为β中尺度涡旋,激发β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合并与加强;大于等于35 dBZ的β中尺度带状回波中镶嵌的γ中尺度对流单体,在500 hPa西南气流的引导下,形成高度组织化的多单体线状回波缓慢移动是形成局地短历时强降水的直接原因。
    2010,33(6): 667-679, DOI:
    [摘要] (3458) [HTML] (0) [PDF 2.74 M] (11117)
    摘要:
    利用IAEA\WMO\GNIP的降水稳定同位素资料,分析了中国降水稳定同位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整体来看我国降水稳定同位素有明显的大陆效应和高度效应。各地大气降水线存在地域差异,内陆地区同一站点冬、夏半年也有明显差异,显示出水汽团特性的不同。不同地区降水稳定同位素(δ和过量氘)的季节变化特征明显不同,表明主要水汽来源存在季节性差异。通过对比长序列降水稳定同位素的年际变化与季风和ENSO指数的关系,发现ENSO与降水稳定同位素有显著的正相关,但不一定通过影响降水量来引起降水稳定同位素(stable isotope in precipitation, SIP)的变化。重点分析了我国降水量效应、温度效应的特点,指出沿海和西南等季风区主要受降水量的影响,北方非季风区温度效应起主要作用,交叉地带则两种效应都有影响。
    2022,45(4): 502-511,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220529013
    [摘要] (1209) [HTML] (2191) [PDF 29.68 M] (10954)
    摘要: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IPCC AR6 WGⅡ)重点关注气候变化的影响、风险、适应性和脆弱性。报告以最新的数据、翔实的证据、多元的方法定量评估了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系统的影响。相比于AR5,AR6 WGⅡ取得了以下进展:1)内容上明确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归因于人为气候强迫、非气候因子作用和天气敏感性识别等三类;气候变化带来的127个关键风险将变得广泛、普遍或不可逆转,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可大大减少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系统的损失和破坏,指出来适应转型的重要性;2)在评估方法上,AR6采用了最新的SSPs和RCPs组合的SSPs情景,综合性更强;3) AR6对风险和解决方案的关注有所增加,并在AR5的基础上明确了5个“关注理由(RFCs)”的关键风险面临的风险水平将在较低的全球变暖水平上变为高到极高;4) AR6明确了气候行动的紧迫性,将适应和减缓相结合以支持气候恢复力(CRD)发展,指出了立即行动以应对气候风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14,37(5): 653-664,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111230001
    [摘要] (3381) [HTML] (0) [PDF 33.55 M] (10022)
    摘要:
    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低层大尺度低频环流季风涡旋与台风生成有密切的关系.利用时间滤波方法将季风涡旋和台风环流从逐日台风风场中分离出来,对两次季风涡旋活动个例分析发现,气旋初始扰动都首先出现在季风涡旋中心东部,一次季风涡旋活动可以伴随着一个或几个热带气旋的生成.通过进一步分析2000—2009年季风涡旋活动与热带气旋的生成关系发现,虽然季风涡旋的定义与环流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但是热带气旋的生成位置大多数分布在季风涡旋的中心和东部,这可能与季风涡旋的Rossby波能量频散有关.
    2011,34(2): 251-256, DOI:
    [摘要] (3268) [HTML] (0) [PDF 2.67 M] (9938)
    摘要:
    介绍了一种对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逐像元进行大气校正模型,该模型基于MODTRAN大气辐射传输模型计算建立的查找表(look up table,LUT),并结合暗元目标法(dark object method,DOM),利用遥感影像自身的信息对遥感影像进行大气校正。以Landsat ETM+遥感影像为例,介绍了算法流程,同时给出了大气校正前后的对比结果。结果表明,利用该模型进行的影像逐像元的大气校正,能够有效地降低大气中的大气分子、水汽、臭氧、气溶胶粒子等对卫星遥感影像造成的影响,获得更加精确的地物真实反射率,有利于遥感信息的进一步定量提取和专题解译。
    2015,38(2): 184-194,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140508002
    [摘要] (2946) [HTML] (0) [PDF 16.29 M] (9170)
    摘要:
    利用观测海温资料和CMIP5模式模拟结果分析西北太平洋(120°E~120°W,20~60°N)海表温度的气候态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所选22个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出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的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模式模拟的海表温度总体标准偏差在黑潮延伸体区域最大;绝大多数模式能模拟出海表温度的第一EOF模态;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具有较明显的年代际振荡现象,13/22的模式模拟的海表温度存在明显的年代际振荡,同时海表温度气候态的模拟偏差对其周期振荡模拟的影响较大,尤其在黑潮延伸体区域。
    2010,33(6): 738-744, DOI:
    [摘要] (3010) [HTML] (0) [PDF 2.05 M] (9072)
    摘要:
    超级单体风暴常伴随着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最本质的特征是有一持久深厚的几千米尺度的涡旋———中气旋。利用2003-2009年福建龙岩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到的32次超级单体风暴,分析了超级单体风暴中气旋的时空分布、结构特征以及旋转速度大小、中气旋顶和底的高度、伸长厚度以及切变值等特征量。结果表明:90%以上的超级单体中尺度气旋是与冰雹、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相联系的。统计8次有详细灾情的雷雨大风或冰雹天气过程发现,中气旋强度不断加强,中气旋厚度加大,最强切变中心突降时将产生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检索

  • 按检索:
  • 检索词: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