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 过刊浏览
  • 下载排行
  • 专刊
  • 专题
    全选反选导出16
    显示模式:
    封面 封底
    2025,48(3): 353-365,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250117001
    摘要:
    以中央气象台的业务实践为例,深入剖析了气象预报业务向智能化转型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同时,全面回顾了近10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强对流天气、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在气象要素(包括定量降水)、气象灾害风险预报与评估,乃至气象预报服务产品自动化制作等各业务环节中的实际应用。着重介绍了2024年发布的人工智能气象短临预报大模型“风雷”和全球中短期预报大模型“风清”。最后,对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在气象业务中的深入应用展开了探讨。
    2025,48(3): 366-376,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250401001
    摘要:
    次季节预测在农业规划、防灾减灾和水资源管理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人工智能的“风顺”次季节预测模型(CMA-AIM-S2S-Fengshun),结合自主研发的CRA-40再分析数据和FY-3E卫星数据,通过级联Swin Transformer模块和智能扰动生成技术,实现了气候多要素集合预测。对2017—2021年中国区域降水的历史回算检验表明,“风顺”在逐候平均降水预测中的表现显著优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模式,整体技巧提升18.6%,其中华南地区提升41.2%,东部地区提升26.5%。在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预测方面,“风顺”将技巧保持时间延长至32 d(CRA-40驱动),超过ECMWF的30 d基准。个例分析显示,模型对2024年7月中旬华北强降水过程的落区和强度预测精度更高,提前3~4候捕捉到关键异常信号。
    2025,48(3): 377-388,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250109002
    摘要:
    近年来高温事件频发、强发,在此背景下提高高温预测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气象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迅速,但其对超大城市极端高温的次季节预测效果尚不清楚。本文以2024年盛夏上海极端高温事件为例,采用3个人工智能气象大模型(Pangu、FuXi和FourCastNet)的预测数据,利用相关技巧、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对比评估了气象大模型对该年高温及其环流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上海盛夏高温日数与其上空副热带高压强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024年盛夏上海的持续性高温时段与其10~20 d准周期振荡的正位相基本一致,同时受到30~60 d低频振荡的调制。在3个大模型中,Pangu、FuXi在提前15 d内可提供有技巧的高温预测参考,部分大模型(Pangu)对影响高温的副热带高压演变的有效超前预测时效可达16~20 d。不同大模型的次季节预测效果差异与其对高温及其关键环流系统的低频演变的预测能力有关。大模型对影响上海的低频环流演变的预测能力越强,对副热带高压及高温的次季节预测效果就越好。相较于出梅和台风影响阶段,大模型在该年盛夏的其他时段可提供更大的次季节高温预测机会窗口。
    2025,48(3): 389-403,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250306001
    摘要:
    精准的云属分类,对于区域天气形势预测和全球能量收支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准确客观地识别地基云图目前仍然存在挑战,尤其是当前可获得的标准云图数据不足,因此以数据驱动的深度学习云图分类模型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探索了如何利用非气象云图数据,如ImageNet数据集,帮助改进地基云图分类技巧。以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的10类标准云属和1类尾迹云为分类对象,构建了基于卷积结构的ResNet50、MobileNet-V2和基于自注意力结构的ViT云图分类模型。结果表明,仅使用原始云图训练时,参数量较小的传统卷积结构网络要优于参数量庞大的ViT模型。然而,通过使用ImageNet数据集进行预训练后,ViT模型的云图分类技巧有了显著提升,预训练策略将平均F1评分由0.78提高至0.96,超过了当前的主流分类模型。这表明,利用深度学习模型来实现云图分类是可靠且有效的途径,而预训练策略对于类似于ViT的大型网络而言更为重要。此外进一步将训练稳定的模型部署至移动端口(http://43.142.162.19:5174/),实现了通过上传拍摄云图进行实时分类,并提供相关的云类科普信息,推动气象云知识在社会公众中的普及程度。
    2025,48(3): 404-416,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231010001
    摘要:
    大气边界层高度受多种气象因素影响,正确掌握大气边界层高度连续变化和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传统技术手段获取大气边界层高度存在的时空分辨率低、误差偏大等问题,本研究基于机器学习方法——XGBoost,利用2016年1月—2019年5月北京地区长期的地面气象观测、风廓线测风雷达和探空观测数据进行训练,确定算法模型估算大气边界层高度,预测了2019年6月—2020年5月北京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结果表明:在晴朗的白天,模型预测效果最好,与真实观测存在较高的一致性,相关系数达到0.86;夜间预测效果较差。地表温度、相对湿度、风速是对模型预测结果影响最显著的特征。预测的边界层高度呈现显著日变化,日出之后迅速发展,午后逐渐下降,夜间逐渐达到平稳;春夏季北京地区边界层高度日变化较为显著,可达1 km;秋冬季日变化幅度较小,约为700 m。总体上,XGBoost算法预测边界层高度的能力优于多元线性回归算法和支持向量回归算法。基于机器学习的边界层高度估计和预测方法避免了传统手段设置阈值带来的误差,为边界层高度连续观测和预测提供了新思路。
    2025,48(3): 417-428,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240828002
    摘要:
    利用2021年1月—2022年12月中国气象局小时内最大阵风观测数据,以及ECMWF确定性模式的24 h预报数据,针对中国近海15个浮标站点,构建了3种阵风预报模型:全连接神经网络方法、基于数值模式10 m风速的分位数匹配订正方法,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利用2023年1—12月数据对3种阵风预报模型进行独立对比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近海阵风预报中,单独使用全连接神经网络方法会导致强阵风的明显低估。因此,本文在全连接神经网络方法预测结果的基础上,采用分位数匹配方法进行再次订正,以进一步提升强阵风的预报效果。结合全连接神经网络与分位数匹配的阵风预报方法,能够在保持小数值阵风预报精度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有效提升强阵风的预报效果。通过与仅基于数值模式预报10 m风速进行分位数匹配的阵风预报方法对比,验证了全连接神经网络方法作为前置步骤对提升强阵风预报效果的重要性。针对我国近海多个浮标站点统一建立的全连接神经网络与分位数匹配相结合的阵风预报方法,在不同海域的强阵风预报中有较好的适用性,能够为无观测资料海域的阵风预报提供较高可信度参考。
    2025,48(3): 429-437,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240921001
    摘要: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是自然界气候变化中年际变化最显著的异常信号。ENSO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天气和气候异常,由此造成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危害。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ENSO预测方法已从传统方法拓展到了深度学习技术。因此,对ENSO预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概述了ENSO相关知识;回顾了传统的预测方法;介绍了深度学习模型在ENSO预测中的应用,分析了它们的优势、局限性以及改进方向;基于当前方法面临的挑战,对未来ENSO预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2025,48(3): 438-448,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241231002
    摘要:
    利用1981—2023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NOAA逐日向外长波辐射资料、湖南省97个站点逐日气温及NCEP、CMA两家次季节-季节(sub-seasonal to seasonal,S2S)预测业务模式预报产品,使用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和迁移学习方法,建立了湖南次季节尺度气温预测模型,并与动力模式预报技巧进行对比评估。结果表明:CNN模型在不同起报时间(提前1~10 d)对月气温距平预测的空间相关系数相比两家动力模式具有显著优势,同时时间相关系数、符号一致率和均方根误差也得到一定的提高。可解释性分析显示,热带印度洋地区在深度学习模型中关注度最高,这些区域的预测因子可能是气温预测的重要可预报性来源。
    2025,48(3): 449-462,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240928001
    摘要:
    气象卫星通常能够早于天气雷达发现积云发生发展的前兆信号。为了充分挖掘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多通道数据在石家庄短临天气预报中的作用,本文利用葵花8/9号卫星和天气雷达开展石家庄地区对流初生判别研究,并建立了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客观对流初生判别模型。通过分析石家庄地区云图特征,建立了适用于石家庄地区的积云目标识别方法,并结合多目标跟踪算法建立了石家庄地区的对流单体数据集。在进行多目标跟踪的过程中,面对直接剔除卷云和晴空后造成的积云云体较破碎、难以跟踪等难题,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以完整云团作为研究对象的方法,实现了积云生命周期样本的完整提取。基于对流单体数据集,结合天气雷达观测数据,寻找出现35 dBZ以上回波的积云单体,记录首次出现35 dBZ回波时刻,将之作为对流初生的发生时刻。通过对多通道亮温变化特征与积云发展过程的对照分析,发现积云发展成为强对流过程中,石家庄地区的10.4 μm亮温呈现下降趋势,12.4 μm和10.4 μm亮温差和三通道亮温差呈现上升趋势。据此特征分析筛选出有效的影响因子,建立了随机森林对流初生判别模型,该模型能够有效实现石家庄地区对流初生预报。该模型在对石家庄地区对流初生过程的测试中,实现了92%的有效命中率,相应的虚警率为31%。该算法能够在天气雷达图上没有任何回波的时刻,有效地找到将要发展成为强对流的积云单体,提升了石家庄地区强对流天气预警的时效性。
    2025,48(3): 463-475,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240829002
    摘要:
    山区地形复杂,气温空间异质性强,气温精细化预报的精度和空间分辨率通常无法满足应用需求。因此,提出了一种机器学习和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相结合的降尺度与偏差订正(DOWN+BC)方法,以提高山区气温预报的精度和空间分辨率。该方法首先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将1 km空间分辨率的逐时天气研究与预报(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模型预报气温降尺度到30 m,再利用一阶自适应卡尔曼滤波模型和极端梯度提升模型(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进行偏差订正。结果表明,DOWN+BC方法在预报气温降尺度与偏差订正方面效果良好;随机森林降尺度结果能够更为准确地表达近地表气温空间分布的详细特征,纹理更加丰富;与WRF预报结果相比,一阶自适应卡尔曼滤波模型订正后的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在自动气象站位置上分别降低了1.39和1.13 ℃,在空间分布上分别下降了1.19和0.97 ℃。
    2025,48(3): 476-485,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230905003
    摘要:
    数值模式直接输出的预报结果常与观测存在偏差,对数值产品进行有效的本地化订正是提高预报准确率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LightGBM和XGBoost两种机器学习算法,利用2020—2021年CMA-MESO模式产品和甘肃省340个考核站的实况数据,构建了两种逐小时2 m气温的时间滞后订正模型。评估结果表明:1)LightGBM订正模型略优于XGBoost订正模型,两种订正模型预报的逐小时2 m气温准确率分别达74.57%、74.33%,比SCMOC分别提高了27.6%、27.2%,较CMA-MESO模式分别提高了53.5%、53.0%。2)两种订正模型降低了模式对2 m气温日变化的预报偏差,对模式存在的日变化预报偏弱现象有显著改善。3)LightGBM和XGBoost两种订正模型减小了预报系统偏差,较大预报误差出现次数明显减少。
    2025,48(3): 486-498,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250105002
    摘要:
    延伸期预报(提前10~30 d的天气预报)是目前尚未解决而又亟需解决的预报问题之一。本文利用2005—2022年湖南省97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及次季节至季节(subseasonal-to-seasonal,S2S)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两种模式预报产品,并分别以2005—2018年和2019—2022年为训练验证和独立预测年。基于模式的降水与环流预报产品,首先采用分级累积概率匹配和低频阈值法,对模式降水预报进行订正;然后通过分析大尺度环流特征与降水场的耦合关系,结合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技术,分别构建基于ECMWF和NCEP动态预报产品的降水预测模型;最后对多种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集成,优化预测结果。试验结果表明,经过订正的两种模式延伸期降水预报的准确性均有显著提升,其中NCEP模式预报技巧的改进大于ECMWF模式。具体而言,订正后的NCEP模式单站降水预报TS评分提升38.5%,区域降水评分提升43.9%;ECMWF模式的TS评分提升14.0%,区域降水评分提升24.2%。独立预测表明,ECMWF模式预报的准确性要优于NCEP模式,特别是15 d预报时效前。CNN模型在15~30 d预报中展现出超越单一数值模式的预测能力,基于动力模式和CNN模型优势的集成预测在整个延伸期预报时效内均展现出较高的预报技巧。
    2025,48(3): 499-514,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241217001
    摘要:
    基于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CLDAS)格点实况资料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综合预报系统(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Integrated Forecast System,ECMWF-IFS)模式最优因子集,构建了Res-STS(residual spatio-temporal stacking)网络气温预报订正模型,旨在提高湖南省气温预报的准确性。Res-STS模型在深度学习框架残差网络(residual networks,ResNets)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采用“面-点”结构进行建模,有效保留了环境背景场特征和时序特征,包含ECMWF-IFS特征融合模块(EC feature fusion,ECFF)和降尺度模块(downscaling module,DM),前者利用卷积残差块提取特征,后者通过反卷积层实现分辨率降低,最终生成逐小时气温预报。在湖南省逐小时、日最高、日最低气温预报产品的误差分析中,Res-STS模型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分别为1.21、1.38、1.07 ℃,相较于ECMWF-IFS和国家气象中心指导预报表现出更低的误差,特别是在最高气温预报中表现尤为优异(误差比国家气象中心指导预报降低23.8%)。在高海拔地区的误差分布对比中,Res-STS模型表现出更高的精度和稳定性,其误差分布更为集中,中位数最低。在寒潮和高温天气过程中,Res-STS模型的最低气温、最高气温、逐1 h气温预报分别高于其他客观产品和人工订正结果。
    2025,48(3): 515-528,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241126001
    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准确预测天气和气候变化变得愈发重要。传统气象模型在模拟复杂大气系统和处理高维数据方面存在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预测的精度和可靠性。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尤其是扩散模型(diffusion model)凭借其强大的生成能力和多模态数据处理能力,在图像合成、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鉴于其在高质量样本生成和多样性表达方面的优势,研究者开始探索扩散模型在气象领域的应用潜力。本文综述了扩散模型在气象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前景,重点关注其在降水预报、数据同化、空间降尺度和极端天气事件模拟等关键性任务中的表现。研究表明,扩散模型为处理复杂天气系统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给气象学领域带来了全新的研究范式和技术创新。未来扩散模型有望与传统物理模型深度融合,在天气预报、气候变化预估和极端事件预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19,42(2): 161-173,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170504012
    [摘要] (1358) [HTML] (0) [PDF 18.60 M] (35222)
    摘要:
    眼墙替换是影响台风强度和内核结构的一种重要过程。本研究在高分辨率的数值理想试验中加入大涡模拟技术,对比分析大涡模拟对眼墙替换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涡模拟的加入使得模拟台风的强度和边界层入流增强。整个眼墙替换过程共用时约20~22 h,但大涡模拟试验中外眼墙形成更迅速,同时强度和上升运动偏弱。外眼墙完全取代内眼墙之后的台风强度超过替换过程之前的强度。此外,使用大涡技术可以更好地模拟出眼墙替换过程中内外眼墙之间的moat区下沉运动,结构特征与前人观测中所发现的结构特征一致。因此,在台风数值研究中引入大涡模拟技术,有助于更好地模拟眼墙替换过程中的台风结构特征和变化。
    2022,45(2): 280-291,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200719017
    [摘要] (851) [HTML] (1548) [PDF 8.14 M] (21069)
    摘要:
    利用美国NOAA海表温度资料,重点分析了北太平洋海温异常EOF第二模态Victoria模态(VM)与ENSO年际关系的非对称特征。研究发现,VM和ENSO在年代际尺度上相关性较弱,而在年际尺度上有很好的相关关系,两者同期为负相关,VM超前1 a为正相关。然而,正负VM事件与ENSO冷暖位相在年际尺度上的联系存在着一定的非对称性。正VM事件与同年冬季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联系较弱,但次年常有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相比较而言,负VM事件在同年一般都有厄尔尼诺事件伴随发生,而与次年冬季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没有显著联系,且很少有ENSO事件发生。由此可见,正VM事件对次年厄尔尼诺的发生发展似乎有促进作用,可作为ENSO前期预报因子之一,而负VM事件不能作为ENSO的前期预报因子。
    2013,36(1): 37-46, DOI:
    [摘要] (5371) [HTML] (0) [PDF 4.97 M] (20632)
    摘要:
    基于全国自动站观测降水量和CMORPH(CPC MORPHing technique)卫星反演降水资料,采用PDF(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和OI(optimal interpolation)两步融合方法生成了中国区域1 h、0.1°×0.1°分辨率的降水量融合产品。本文分别从产品误差的时空分布特征、不同降水量级和不同累积时间下的产品质量、三种站网密度下的融合效果以及对强降水过程监测能力等方面对比评估了融合降水产品质量。结果表明,融合降水产品有效利用了地面观测和卫星反演降水各自的优势,在降水量值和空间分布上均更为合理;融合产品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均减小,随时间的变化幅度不大且区域性分布特征减弱;融合产品与融合前的卫星反演降水产品相比在中雨(1.0~2.5 mm/h)、中到大雨(1.0~8.0 mm/h)、暴雨及以上(≥8.0 mm/h)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675%、小于15.0%、30.0%左右,且随着累积时间的增加,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该产品能准确抓住强降水过程,在定量监测强降水中具有优势。
    2014,37(5): 642-652,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121017006
    [摘要] (3903) [HTML] (0) [PDF 12.46 M] (19211)
    摘要:
    利用新一代中尺度研究和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简称 WRF)分别耦合多冠层、单冠层和平板模式三种情况进行南京地区2007年8月1日的天气过程模拟,分析不同城市冠层方案对南京气象场的模拟效果.在此基础上,结合模拟效果最好的城市冠层方案,研究南京城市下垫面的变化对其热岛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冠层方案对近地面气温、10 m风场的模拟效果最好;城区的扩张使南京地区近地面气温升高,主要表现为城市区域夜间升温显著,并且导致热岛强度明显增强;城市扩张后,城区白天风速大范围地减小,同时热岛环流更加显著,且具有明显的城市热岛的“下游效应”.
    2011,34(1): 14-27, DOI:
    [摘要] (4076) [HTML] (0) [PDF 15.30 M] (18103)
    摘要:
    利用多种类型资料,对2009年6月29—30日引发鄂皖境内梅雨锋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和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进行了初步分析,揭示了梅雨锋暴雨系统的多尺度结构特征,并用中尺度模式WRF对梅雨锋暴雨系统进行了9 km三重双向嵌套大区域精细模拟,再采用Morlet小波变换对模式输出进行空间带通滤波,分离出〖WTBX〗α、β和γ〖WTB1〗中尺度系统,对不同中尺度系统的热力动力三维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梅雨锋特大暴雨由梅雨锋上多个不同尺度的MCSs活动造成,这些不同尺度的MCSs在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WTBX〗α、β和γ〖WTB1〗中尺度上,梅雨锋暴雨中尺度系统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动力、热力结构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WTBX〗α、β中尺度系统具有明显的垂直环流,而γ中尺度系统则具有惯性重力波特征,往往嵌套在α、β〖WTB1〗中尺度系统内发生发展。最后,提出了典型梅雨锋暴雨系统的物理概念模型。
    2023,46(3): 332-344,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230303001
    [摘要] (614) [HTML] (822) [PDF 25.22 M] (17402)
    摘要:
    针对中国南方极端气候事件成因,本研究综合考虑高温、少雨和干燥三种极端事件,将其异常同时超出1959—2022年间1倍年际标准差定义为干热少雨复合事件,通过合成分析和相似环流-动力调整方法,研究了春季土壤湿度对夏季干热少雨复合事件的影响及物理机制,进一步对2022年夏季南方极端干热少雨复合事件开展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南方地区春季土壤湿度与夏季气候局地耦合的热点与2022年夏季气温、降水和相对湿度的变率高值区基本吻合;2)春季长江流域及黄淮地区土壤偏干,且东南地区偏湿时,夏季出现干热少雨复合极端事件概率加大;3)春季土壤湿度通过调节局地蒸散和净辐射能量的分配影响夏季气候变率。本研究对改善干热少雨复合事件的预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19,42(4): 631-640,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170815015
    [摘要] (2323) [HTML] (0) [PDF 6.93 M] (17218)
    摘要:
    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过程中的非气象因子会显著影响雷达资料的定量化应用,在雷达基数据的应用前需对雷达资料进行抑制地物杂波、去距离折叠和退速度模糊等质量控制。本文在现有的自动识别地物回波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识别雷达地物杂波的方法,2013年6-8月对安庆和常州两地的CINRAD/SA雷达观测资料进行雷达地物回波识别,并将其与运用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s)识别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方法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地物、降水回波总样本识别和地物回波识别方面更为有效;降水回波的误判方面,神经网络略优于支持向量机,但两者差异不大,都将降水回波的误判率控制在了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另外支持向量机方法较之神经网络方法对于训练样本数目的依赖性较小,在训练样本较少时,支持向量机方法仍能保持有效的识别效果。
    2014,37(2): 129-137, DOI:
    [摘要] (3276) [HTML] (0) [PDF 13.30 M] (15920)
    摘要:
    大气中的风切变严重威胁飞机安全,尤其低空风切变是影响飞机起降的重要因素。利用多普勒雷达速度资料计算一维切向、一维径向与二维合成风切变,准确判断风切变的危险区域,能够及时为飞行及起降提供告警。针对多普勒雷达业务应用的主用户处理器PUP(Principal User Processor)上风切变自动识别产品存在的边缘识别较弱及定位误差较大等问题,根据多普勒雷达速度资料径向分布的特点,利用最小二乘法线性拟合优势,选择适于机载雷达参数的拟合窗口,对多个实例进行了识别分析。对比结果表明最小二乘法在识别效果、定位精度、边缘识别等方面优于PUP风切变自动识别产品,提高了风切变识别能力,有助于为机载雷达风切变识别及预警提供更好的依据。
    2023,46(6): 950-960,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230313001
    [摘要] (660) [HTML] (498) [PDF 14.14 M] (13682)
    摘要:
    2021年春季中国北方地区共出现了4次沙尘暴或强沙尘暴,2022年同期仅出现1次沙尘暴。基于2015—2022年空气质量和多源气象数据,利用Lamb-Jenkinson分型法与Mann-Whitney U检验法开展了2021年和2022年春季沙尘源地条件和气象因素异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中国北方沙尘天气多发型分为NW-N型(气旋型)和E-NE型(高压型),NW-N型造成的PM10极值更高、高浓度范围更广。气象因素而言,2022年春季有利于沙尘的天气型活动更频繁,与2021年春季沙尘日PM10浓度差异主要集中在NW-N型,两段时期NW-N型活动频数、气旋强度接近,有利于沙尘天气的动力抬升条件接近。从沙源地条件而言,2021年前冬蒙古沙源地土壤温度“前冷后暖”导致融雪等水量峰值早至,加之大面积降水负距平且3月蒙古沙源地气旋偏强,干燥、稀松的沙源致使春季沙尘多发;2022年前冬蒙古沙源地土壤气温“前暖后冷”导致融雪期等水量、土壤含水量峰值晚至,深厚湿润的土壤条件不利于起沙。故蒙古沙源地条件差异是两个时期沙尘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
    2016,39(6): 722-734,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161028003
    [摘要] (2395) [HTML] (0) [PDF 5.22 M] (13213)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2014-2016年超强El Niño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与机理。结果表明,整个El Niño生命期长达2 a左右(2014年4月-2016年5月),其演变过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1)早期的西风连续爆发(2013年12月-2014年4月)。连续三次西风爆发不但改变了热带中东太平洋长期盛行的偏东信风,同时也开始改变了中东太平洋长达12 a的平均冷水状态,使海表温度开始增暖,在2014年初春超过0.5℃,标志着一次新的El Niño事件可能在赤道中太平洋发生。2)交替的减弱与增强期(2014年6月-2015年8月)。赤道西太平洋继续发生了6次西风爆发,不但维持和增强了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增温,而且通过了两次(2014年5-8月与2015年1-3月)海洋增暖的减缓期或障碍期,使初生的El Niño事件不但未夭折,而且明显的增强为一次强El Niño事件。Niño3.4区海温指数在2015年8月达到2℃。相应,赤道太平洋次表层中也观测到有6次暖Kelvin波东传,其正的热含量距平不但维持了赤道中东太平洋的连续增暖,也使El Niño的类型由中部型向东部型过渡。3)发展的鼎盛期(2015年9月-2016年2月)。西风出现2次更强的爆发,相应中东赤道太平洋对流活动异常强盛,Niño3.4区快速增温,在2015年11月达到3℃,增强到其超强阶段。4)快速衰减阶段(2016年3-5月)。El Niño迅速从Niño3.4区的2℃减少到0.5℃。以后很快开始向冷海温过渡。2016年7-8月,Niño3.4区海温已接近-0.5℃。这种快速转换是延迟振子理论的一种体现。通过本文分析,可以得到,这次El Niño发生发展与冷暖位相转换的观测事实与目前的理论结果(如充电振荡与延迟振子理论)是一致的。正因为如此,基于这些理论的El Niño预报也是相当成功的。这清楚地表明El Niño理论研究的成果对于相关业务预报发展具有明显的科学支撑力。
    2021,44(1): 39-49,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201113007
    [摘要] (1064) [HTML] (1286) [PDF 37.05 M] (13157)
    摘要:
    北极是全球气候系统平衡的重要一环,近20 a全球变暖现象中,北极迅速增温及融冰是最为引人关注的问题之一。人类影响无疑是过去几十年北极变暖背后的最主要的原因及驱动力,但气候系统的内在自然变率对北极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本文指出,北极变暖的自然影响因子有一部分来源于热带太平洋东部海温的变化,热带太平洋通过由东部海温异常所驱动的大尺度遥相关环流型来影响北极的气候系统,该影响过程在过去20 a的演化是由热带海温的冷异常趋势所触发的。海温的冷异常通过遥相关波列在北极建立起一个异常的高压系统,并通过对大气温度的绝热加热来增加大气向下的长波辐射以加速海冰的融化,该作用在北半球夏天尤为明显,且于2007-2012年达到最大强度。此热带海温异常可能与IPO (the Interdecadal Pacific Oscillation,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有关,且其对高纬气候的影响可能不同于典型ENSO对高纬气候的作用。通过对CMIP5气候模式的检验可发现,大部分模式对这个热带与北极联系的模拟都存在着显著的偏差和缺陷,具体原因仍需更多研究。本文给出了有关模式局限性的一些猜想,讨论了2020年夏季海冰快速融化的原因,并通过比较2020年夏季的环流异常与之前41 a (1979-2019年)与海冰融化紧密联系的大尺度环流型,进一步探究了2020年夏季热带东太平洋海温的冷异常对北极当季增温及融冰是否具有显著作用。
    2009,32(3): 458-465, DOI:
    [摘要] (4608) [HTML] (0) [PDF 872.13 K] (12503)
    摘要: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the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是发生在北大西洋区域空间上具有海盆尺度、时间上具有多十年尺度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准周期性暖冷异常变化。它具有65~80a周期,振幅为0.4℃。AMO的形成与热盐环流的准周期性振荡有关,它是气候系统的一种自然变率。诸多研究表明,AMO在北大西洋局地气候及全球其他区域气候演变中发挥了重要影响。欧亚大陆的表面气温,美国大陆、巴西东北部、西非以及南亚的降水,北大西洋飓风等都与之密切相关。AMO对东亚季风气候的年代际变化有显著的调制作用,暖位相AMO增强东亚夏季风,减弱冬季风,冷位相则相反。本文总结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AMO对未来气候预测的意义,认为最近20多年来我国冬季的显著增暖与AMO处于暖位相有关,是人类温室气体强迫与暖位相AMO(自然因子)两种增暖影响相叠加的结果。随着AMO逐渐转入冷位相,我国冬季变暖趋势将放慢,并有望于21世纪20年代中期逆转。
    2015,38(1): 27-36,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130626001
    [摘要] (2828) [HTML] (0) [PDF 20.93 M] (12040)
    摘要:
    利用MM5高分辨率数值模式模拟飓风Bonnie(1998)的资料,根据风垂直切变随时间的变化,将飓风Bonnie的发生、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在不同阶段中,通过分析飓风结构和强度的变化,研究其惯性稳定度的演变。结果表明,Bonnie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很强的非对称性,并出现眼墙替换过程。在飓风结构发展中,较高的惯性稳定度发展与风暴的内核尺度发展一致;高惯性稳定度区提供抗径向运动,主要出现在主眼墙附近和内部区域,高惯性稳定度区的建立致使Rossby变形半径减小,风垂直切变影响减小,使得潜热释放集中于该区,有利于飓风加强,这是飓风内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020,43(4): 663-672,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190330001
    [摘要] (1132) [HTML] (771) [PDF 8.02 M] (11277)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FY-2G卫星逐时TBB资料、多普勒雷达及自动站资料,对2018年7月13日夜间出现在山西东南部的短时强降水天气进行了潜势及触发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副高外围的强劲西南气流为本次短时强降水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上干冷下暖湿”的层结结构与“高层冷平流、低层暖平流”的温度差动平流提供了强对流发生发展所需的能量条件;上升运动的形成和维持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和增强。地面β中尺度辐合线发展为β中尺度涡旋,激发β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合并与加强;大于等于35 dBZ的β中尺度带状回波中镶嵌的γ中尺度对流单体,在500 hPa西南气流的引导下,形成高度组织化的多单体线状回波缓慢移动是形成局地短历时强降水的直接原因。
    2010,33(6): 667-679, DOI:
    [摘要] (3615) [HTML] (0) [PDF 2.74 M] (11251)
    摘要:
    利用IAEA\WMO\GNIP的降水稳定同位素资料,分析了中国降水稳定同位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整体来看我国降水稳定同位素有明显的大陆效应和高度效应。各地大气降水线存在地域差异,内陆地区同一站点冬、夏半年也有明显差异,显示出水汽团特性的不同。不同地区降水稳定同位素(δ和过量氘)的季节变化特征明显不同,表明主要水汽来源存在季节性差异。通过对比长序列降水稳定同位素的年际变化与季风和ENSO指数的关系,发现ENSO与降水稳定同位素有显著的正相关,但不一定通过影响降水量来引起降水稳定同位素(stable isotope in precipitation, SIP)的变化。重点分析了我国降水量效应、温度效应的特点,指出沿海和西南等季风区主要受降水量的影响,北方非季风区温度效应起主要作用,交叉地带则两种效应都有影响。
    2022,45(4): 502-511,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220529013
    [摘要] (1279) [HTML] (2689) [PDF 29.68 M] (11130)
    摘要: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IPCC AR6 WGⅡ)重点关注气候变化的影响、风险、适应性和脆弱性。报告以最新的数据、翔实的证据、多元的方法定量评估了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系统的影响。相比于AR5,AR6 WGⅡ取得了以下进展:1)内容上明确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归因于人为气候强迫、非气候因子作用和天气敏感性识别等三类;气候变化带来的127个关键风险将变得广泛、普遍或不可逆转,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可大大减少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系统的损失和破坏,指出来适应转型的重要性;2)在评估方法上,AR6采用了最新的SSPs和RCPs组合的SSPs情景,综合性更强;3) AR6对风险和解决方案的关注有所增加,并在AR5的基础上明确了5个“关注理由(RFCs)”的关键风险面临的风险水平将在较低的全球变暖水平上变为高到极高;4) AR6明确了气候行动的紧迫性,将适应和减缓相结合以支持气候恢复力(CRD)发展,指出了立即行动以应对气候风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14,37(5): 653-664,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111230001
    [摘要] (3449) [HTML] (0) [PDF 33.55 M] (10138)
    摘要:
    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低层大尺度低频环流季风涡旋与台风生成有密切的关系.利用时间滤波方法将季风涡旋和台风环流从逐日台风风场中分离出来,对两次季风涡旋活动个例分析发现,气旋初始扰动都首先出现在季风涡旋中心东部,一次季风涡旋活动可以伴随着一个或几个热带气旋的生成.通过进一步分析2000—2009年季风涡旋活动与热带气旋的生成关系发现,虽然季风涡旋的定义与环流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但是热带气旋的生成位置大多数分布在季风涡旋的中心和东部,这可能与季风涡旋的Rossby波能量频散有关.
    2011,34(2): 251-256, DOI:
    [摘要] (3322) [HTML] (0) [PDF 2.67 M] (10090)
    摘要:
    介绍了一种对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逐像元进行大气校正模型,该模型基于MODTRAN大气辐射传输模型计算建立的查找表(look up table,LUT),并结合暗元目标法(dark object method,DOM),利用遥感影像自身的信息对遥感影像进行大气校正。以Landsat ETM+遥感影像为例,介绍了算法流程,同时给出了大气校正前后的对比结果。结果表明,利用该模型进行的影像逐像元的大气校正,能够有效地降低大气中的大气分子、水汽、臭氧、气溶胶粒子等对卫星遥感影像造成的影响,获得更加精确的地物真实反射率,有利于遥感信息的进一步定量提取和专题解译。
    2010,33(6): 738-744, DOI:
    [摘要] (3109) [HTML] (0) [PDF 2.05 M] (9290)
    摘要:
    超级单体风暴常伴随着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最本质的特征是有一持久深厚的几千米尺度的涡旋———中气旋。利用2003-2009年福建龙岩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到的32次超级单体风暴,分析了超级单体风暴中气旋的时空分布、结构特征以及旋转速度大小、中气旋顶和底的高度、伸长厚度以及切变值等特征量。结果表明:90%以上的超级单体中尺度气旋是与冰雹、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相联系的。统计8次有详细灾情的雷雨大风或冰雹天气过程发现,中气旋强度不断加强,中气旋厚度加大,最强切变中心突降时将产生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2015,38(2): 184-194,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140508002
    [摘要] (3011) [HTML] (0) [PDF 16.29 M] (9279)
    摘要:
    利用观测海温资料和CMIP5模式模拟结果分析西北太平洋(120°E~120°W,20~60°N)海表温度的气候态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所选22个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出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的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模式模拟的海表温度总体标准偏差在黑潮延伸体区域最大;绝大多数模式能模拟出海表温度的第一EOF模态;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具有较明显的年代际振荡现象,13/22的模式模拟的海表温度存在明显的年代际振荡,同时海表温度气候态的模拟偏差对其周期振荡模拟的影响较大,尤其在黑潮延伸体区域。

检索

  • 按检索:
  • 检索词: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