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 5(2): 141-154.
摘要:对1979年6月9日发生在广东境内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研究.首先利用华南暴雨实验区中的加密观测资科,对气压场消除日变化及滤波,得到了间隔为一小时的中尺度气压场。然后利用一个重力惯性内波的两层模式,讨论了这次暴雨过程激发和传播的机制。
1982, 5(2): 155-167.
摘要:在1978年6月5—8日华南大暴雨过程中,在暴雨所在地华南沿海有一支中低空急流,本文研究它所在区域的动能和有效位能,获知中低空急流的动能一方面来源于有效位能的转换,另方面来源于次网格尺度向网格尺度的动能转换。
1982, 5(2): 168-177.
摘要:本文通过对1980年6月23日—25日观测资料的详细分析指出,大、中尺度低空急流具有不同的结构、性质和成因;它们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常常相互叠加、相互作用,与暴雨天气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1982, 5(2): 178-188.
摘要:本文首先用流场分解方法说明平均环流的维持与演变可以通过对其动能的分析来研究。然后利用1972—80年逐候北半球500毫巴高度资料计算出纬圈平均运动动能、涡动动能及两者间的转换率。结果表明,候平均环流动能三参数的相互关系及其季节变化与瞬时环流的情况相类似,但数量上小于瞬时环流。对三参数序列应用功率谱和交叉谱分析得出,其主要周期变化为准两周振荡。再从动能参数的波谱分析和机理分析出发,指出准两周振荡就是超长波活动过程在能量循环上的反映,其大致过程是涡动动能达峰值后3—4天动能转换率达峰值,以后再过3—4天纬圈平均运动动能达峰值。
1982, 5(2): 189-195.
摘要:本文利用自然正交函数展开多年平均的亚洲600毫巴候平均环流和地面候平均温度场,通过对分解所得前几个特征向量时间系数年变化曲线的分析,得出亚洲自然天气区域一年可分为春、初夏、盛夏、秋、前冬和后冬等六个自然天气季节的结论,并确定了各自然天气季节的平均起迄时间和持续候数,对各季节内部的主要环流特征进行了天气统计学分析。
1982, 5(2): 196-206.
摘要:文中根据75个日射站的资科(1957—77年)对计算式中各因子和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确定了一个比较适合我国的总辐射气候学计算方法。最后计算并绘制了我国年以及各月的总辐射空间分布图。
1982, 5(2): 207-216.
摘要:本文用平均风速和平均最大风速确定风速韦伯分布参数k、c,并根据k、c计算了全国165个测站的理论风能的各种特征量,分析了风能特征量的分布规律,指出:我国风能资源以内蒙地区,渤海湾沿岸、东南沿海、东北平原、青藏高原等地为最丰富,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为最小;风能资源随高度升高先是迅速增加,而后逐渐减慢。
1982, 5(2): 217-222.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网格和区域都可以改变的有限元客观分析方法。它能适合广大台站的业务工作和科学研究的需要,而对各台站所能收集到的资科却没有严格的要求。因此本方案实用、灵活并能显著地提高工作效率。用该方案对500毫巴高度场所做的实例分析,效果也是较好的。
1982, 5(2): 223-228.
摘要:本文对1975年6月6日下午在安徽宿县地区所发生的一个孤立超级单体雹云的成因及结构作了分析。指出它是在不稳定气团内的地面辐合线附近形成的。这个超级单体雹云在雷达距离一高度显示器(RHI)上表现出“有界弱回波区”、“前悬回波”以及回波“墙”等特征。探空分析表明,雹云内暖层高约4.4公里,负温区厚约8.5公里,回波顶高12.9公里,由经验公式计算出的最大上升速度约为23.8米/秒,及地雹块可能最大直径约为2.4厘米。探空分析还表明,该雹云发生在中等强度的风速垂直切变的环境中井且属于中能风暴范围。
1982, 5(2): 229-232.
摘要:三点法计算散度已较普遍。1980年第5期《气象》上文宝安作了系统的介绍,列出的公式为D=VA/HAcos(αA-γA)+VB/HBcos(αB-γB)+VC/Hc(αC-γC)式中HA,HB,HC和γA,γB,γC为三高的长度和方向角,VA,VB,VC和αA,αB,αC为三点的风速和风向(见图1)。
1982, 5(2): 233-237.
摘要:冰雹云具有不同的类型[1][2],各类型结构不同,成雹机制不同,因而降雹雹谱也不同。1979年9月10日至11月2日,在云南省鹤庆县坝区,利用铝箔测雹板得到9次降雹资料,其中3次取样暴露时间不可靠,舍去未用,另6次分属5个雹日的6块雹云的降雹。本文根据这些资料配合雷达回波,分析了雹云的结构,研究了冰雹的大小、形状和谱分布,获得了弱单体雹云的雹谱特征。
1982, 5(2): 238-244.
摘要:众所周知,编制天气预报时,经常需要浓缩资料,即减少预报因子的选择范围,而又不失去重要信息。气象场的展开是常用的方法,自然正交展开、切比雪夫多项式展开等已得到不少应用。最近巴格罗夫(Ъагров)提出浓缩资料的另一方法,称为最大投影法[1].这种方法只有一个类似高斯消去法的计算,特别简单.在因子数(气象场时,即网格点数)小于10时,用手算可以完成;在因子数很大时,可进行电算.现在,适用于该方法的电算程序亦已编出。
1982, 5(2): 245-249.
摘要:本文从运动方程和连续性方程出发,讨论雷暴高压仅仅出现在低层的原因。指出了冷空气堆积引起的静压力和云内下沉气流引起的动压力对形成这种浅薄结构的不同贡献。最后对1974年6月17日经过安庆站的雷暴高压进行了初步分析讨论。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