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 6(2): 139-149.
摘要:本文根据1979年5~8月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日射观测资料.对高原夏季大气透明度特征以及影响因子进行了探讨,并对高原上大气透明度的表征方法以及各种特征量的物理含义作了较详细的描述,给出了计算高原上大气透明度的经验方程和大气透明度的空间分布。最后,还对卡斯特罗夫系数进行了讨论。
1983, 6(2): 150-158.
摘要:本文分析了华南沿海1978年5月份与海陆风相对应的温压场特征。结果发现,海陆风风向与温度距平和气压距平等值线近于垂直,由冷高指向暖低。在沿海地区,温压梯度最强,海陆风也最大。从海陆风温压场建立至海陆风形成时间短促。海陆风对温压梯度具有削弱作用,因而海陆风制约了海陆风本身的发展。此外,本文还发现,海陆风辐合场与华南沿海降水中心有密切的关系。
1983, 6(2): 159-173.
摘要:1979年随着印度季风的建立,亚洲季风区上空的水汽输送场经历了非常显著的变化。一条强水汽输送带从阿拉伯海经印度南部、孟加拉湾和南海,然后向北进入华南和日本。由于垂直积分的水汽通量(Q2)的强烈辐合而形成明显的降水。6月16~20日.孟加拉湾和南海Q2辐合突然加强。同时,在上述两地区和菲律宾,向外长波辐射(OLR)急剧下降,对流指数(Ic)迅速上升。这些变化表明,季风在印度、孟加拉湾、南海和菲律宾几乎是同时建立的。在东亚,6月5日左右,受西太平洋副高控制的强水汽输送带在日本南部建立。同时.Q2辐合加强,OLR下降,Ic上升。这些变化表明,日本雨李早在印度季风建立以前约两个星期就开始了。季风前后两个时期Q2的较差也指出有两条水汽通道。一条与南亚季风相联系;另一条则与东亚季风相联系。对Q2、OLR和Ic的分析表明,1979年东亚与南亚季风是相对独立的系统。
1983, 6(2): 174-179.
摘要:本文指出,实际資料分析所揭示的气候振动准37年和准2年等周期可以从月亮相对于地球、太阳运行的准周期规律性来解释。作为这种观点的应用,文中选择了某些参数来表示月亮运行轨道的特点,并由此给出了长江中下游汛期降水量和赤道附近高空23公里附近东西风方向转换日期的超长期预报方法。結果与实际基本符合。
1983, 6(2): 180-188.
摘要:本文用1951~1980年资料,对影响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的地面、高空气象要素作了比较全面的统计分析。根据相关系数和马哈拉诺比斯距离挑选预报因子。指出了影响汛期降水的关键气象要素、关键月和关键区。用逐步回归和逐步判别方法作夏季月降水量预报,经独立样本资料检验,效果较好。
1983, 6(2): 189-196.
摘要:1978年长江中下游初夏出现空梅.盛夏连续干旱.并延续到9月上半月,以致6月下旬至9月上旬其间连续出现三段持续高温,为近百年来所未有。由于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发展.500毫巴一个几乎围绕整个北半球的候平均副高环带不稳定崩解。在西太平洋形成一个强大的副高单体,逐候向西移动,增强和扩展。同时,伊朗~青藏高原有强暖高压东移.两个副高单体合并、增强并控制我国大陆,造成江淮流域7月上旬和9月上旬的两次特殊异常高温。低纬环流表明,副热带长波的异常发展也是造成1978年副高特强和酷暑的另一个原因。分析还发现,副高活动及持续高温有一个月左右的准周期性变化。
1983, 6(2): 197-203.
摘要:本文对气流流经三种不同水平宽度的地形所产生的动力学效应进行了研究。应用定常的二维模式作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大尺度地形可影响到山脊上游的大气运动,山脊上游出现下沉气流,造成干燥气候;中尺度山脉促使下游大气产生波状扰动,可影响飞机飞行;小尺度山丘(或建筑群)对气流中的气溶胶扩散会产生影响。充分孓解小尺度地形气流的特点,可给山区城镇工厂烟囱的合理布局以及作物育苗阶段的秧田选地提供依据。
1983, 6(2): 204-214.
摘要:本文分析了梅雨期内三次西南低空急流的实例,结果表明,散度风动能产生和积云对流效应是低中空急流的动能来源,而影响散度风动能产生的主要物理因子是潜热加热,温度平流以及ω方程中散度项的作用。
1983, 6(2): 215-222.
摘要:本文介绍用雨滴谱、Zr~Ig(Z雷~I计)、A值平均、平均A值几种Z~I关系测定单点累计降水量的方法。以1981年三次降水过程资料为例求得各种Z~I关系,并对1980年6月24日和7月9日两次资料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几种方法的精度都较好.只要提高测定Z、I值精度.在Z~I关系中选取适当的b值,再分雨型统计Z~I关系,则后两种方法的精度还可再提高。
1983, 6(2): 223-229.
摘要:本文通过一种滤波技术,将滤出的周期约10小时左右的中尺度气压扰动与雷达回波和地面实测降水比较后发现,雷达回波带沿这种中尺度扰动的某一波阵面排列,而强雷达回波系统(暴雨中心)与波长更短的扰动配合沿回发带向东传播。
1983, 6(2): 230-238.
摘要:本文利用作者修正的大气扩散模式,计算了南京市大厂地区SO2度的常年分布,为城镇总体规划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同时表明,此法要比仅用气候资料如风频、污染系数等进行总体规划有更大的优越性。
1983, 6(2): 239-246.
摘要:在文章[1]中我们曾计算和讨论了一条线源的扩散规律和冰晶浓度分布,然而在实际的人工影响云和降水的作业中飞机並非只做一条线的播撒,而往往是在线源的下风方向的同高度上以一定时间间隔进行若干条线的催化剂作业(见图1)。这样就构成了数条线源催化剂的扩散问题。
1983, 6(2): 247-256.
摘要:本文根据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1865~1981年共117年的气候和农业年景资料,从农业气象角度运用系统工程学中的决策和对策论方法,就稻作合理布局问题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果,可供有关部门安排该地区稻作生产时参考。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