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 7(1): 1-13.
摘要:本文在对实际气流进行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着重考虑了湍流粘性应力及大气层结的作用,应用描写纬向剖面内西风气流越经青藏高原的二维模式,模拟实际高原边界层内纬向涡旋的形成及其脱体东移的过程,以及由此引起的纬圈环流的变化,等等。
1984, 7(1): 14-27.
摘要:通过对洛基山东侧低空急流的成因的分析,提出了内边界效应的概念。指出近地层大气柱在地转偏差的推动下,在两个相向倾斜的界面间发生压缩辐合是北美低空急流形成的根本原因。低空急流的日变化,低空急流发生的时空特点均是由内边界效应决定的。
1984, 7(1): 28-35.
摘要:本文讨论了青藏高原夏季的散射辐射状况,着重分析了太阳高度角、大气透明度、拔海高度和云状、云量对散射辐射的影响,计算并分析了Berlage系数α和散射辐射日总量的变化特点。
1984, 7(1): 47-56.
摘要:用有限区域数值模式模拟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及其附近地区七三年七月大暴雨。根据Lavoie的工作,设大气由三层构成:与地面相接的一层为常数通量层,其上为充分混和的混和层,层顶盖有逆温层,最上一层为深厚的稳定层。就混和层说,按基本原始方程取平均值,而对其余两层则作了适当的参数化。就混和层说,考虑到地形影响、地面粗糙度、温度变化、水汽通量及潜热等对初始条件的影响,求基本方程的数值解。按上述模式,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相类似。
1984, 7(1): 57-64.
摘要:本文对江苏省1975—1980年6—7月共732个12小时时段降水样本场,进行了定量描述和客观分类。讨论了三个问题:第一,如何减小短期降水场在量值和分布上的不稳定性和不均匀性,以便于定量描述;第二,提取降水场的特征参数,达到浓缩场量的目的;第三,用特征参数对降水场的雨量量级和分布两方面进行客观聚类分析。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1984, 7(1): 65-74.
摘要:本文以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1979)的资料为基础,试图研究高原有效辐射日总量的直接计算方法。作者分析了高原等6个测站各长波辐射日总量的相互关系及其垂直分布特征,以及有效辐射日总量与云量的关系,提出了高原有效辐射日总量的通用计算公式。该式计算的相对误差情况是:晴天—6.5%,少云—8.1%,昙天—8.8%,多云—11.5%,阴天—19.0%;平均为10.8%。
1984, 7(1): 82-91.
摘要:利用地面辐射计作为雷达定量测量降水的一种补充手段,是近年来刚刚发展起来的方法。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1980年研制了8mm和3.2cm的雷达一辐射计联合系统,进行了一些实测试验,并提出了这种联合系统测量降水的求解方案。本文通过数值实验方法,对3.2cm波段上的这种方法以及另两种雷达测雨的求解方法进行系统的考察和比较,对每种方法由各种因子引起的误差进行了初步讨论,从而对三种求解方法的实际可行性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1984, 7(1): 92-98.
摘要:本文通过对全球大气研究计划第一次试验(FGGE)期间东半球五层(100、200、500、700、1000毫巴)等压面风场资料的分析得出:南北半球质量交换主要是通过一些位置基本固定的跨赤道气流进行的。在季风区,跨赤道向北输送气流集中在对流层下部,其中主要的两支是索马里急流和印度尼西亚气流;跨赤道向南气流集中分布在对流层中上部,其中主要的一支是印度尼西亚高空的向南气流;此外,在青藏高原所在经度的赤道中低空,存在一支明显的跨赤道向南气流。对上述主要跨赤道气流的研究表明,它们均随季节变化而加强。两支跨赤道向北气流的明显加强较印度季风爆发和长江中下游梅雨开始提早一候。
1984, 7(1): 99-104.
摘要:本文通过对1979年6月21日至7月7日期间100毫巴南亚高压转型与李风垂直环流关系的分析,指出:当南亚高压为西部型时,我国东部季风流管呈近东西走向,110°—130°E季风流管轴位于25°N附近,强度偏强,这时雨带明显,分布在30°N附近;当转为东部型后,120°E附近的季风流管轴移至27.5°N,西端未动,季风流管转为东北—西南走向,强度减弱,相应的雨带也北抬减弱。同时指出在西部型转东部型过程中,在南亚高压环流控制期间,在对流层下部存在着一个纬向涡旋,与高压中心位置对应,它随着南亚高压东移而东移,对李凤垂直环流强度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考虑季风垂直环流演变时,不仅要研究100毫巴南亚高压的演变,而且还要注意从高原东移的纬向涡旋对季风垂直环流的影响。
1984, 7(1): 105-112.
摘要:本文讨论物理量诊断分析在短期天气预报中的应用问题。利用锋区物理量分布特征与天气系统对应关系,设计正交综合图,显示雨带摆动位置,以解决暴雨落区预报。另外,根据正交综合图反映的特征,提取特征量,综合出一个暴雨强度定量计算的半经验丰理论公式。这套方案,通过三年暴雨试验使用,效果较好,可用于今后业务预报。
1984, 7(1): 113-120.
摘要:风能是江苏省与上海市地区有发展前途的自然能源之一。江苏省里下河、太湖、上海市地区松江一带利用风力灌溉农田历史悠久,卓有成效。据统计,1959年江苏省就拥有风车近20万台,可灌溉农田约600万亩。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