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5年第8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低空急流形款一种机制及其数值模拟试验

      1985, 8(3): 231-239.

      摘要 (858) HTML (0) PDF 615.63 K (20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先从理论上讨论低空急流的成因,通过能量方程说明水汽凝结潜热是暴雨过程中形成低空急流的一个主要因子,并提出了相应的物理机制。然后介绍了用三层原始方程模式模拟低空急流形成的过程,其结果与理论分析及实际情况都有很好的一致性。

    • 用积云数值模式估算和分析梅雨锋降水

      1985, 8(3): 240-256.

      摘要 (892) HTML (0) PDF 967.91 K (19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梅雨锋上中尺度或中间尺度积雨云团的某些基本特征,参照胡志晋积云模式和徐华英积云模式以及国内外有关文献,对积云的动力学微物理学联立方程组等作了选择、简化与调整,初步调试出一个一维半非常定简化暖积云数值模式。将南京1982年7月18—21日及徐州1982年7月21—24日的特性层探空资料输入本文云模式进行了数值试验,得到模式云内的垂直气流、温度、比湿、云水量、雨水量、雨滴数密度、雨滴半径、雨滴落速等特征量的高度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据此探讨了梅雨期降水性云的演变过程及其宏、微观结构的主要特征,初步探讨了用模式云的雨量、雨强来估算梅雨锋降水的雨量和雨强的可能性。

    • 对流层上层副热带高压的东西振荡

      1985, 8(3): 257-265.

      摘要 (827) HTML (0) PDF 586.45 K (20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用低谱途径,将二层准地转模式化为一个八维的强迫耗散的非线性系统。沿南北方向除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强迫外,模式还包含近似描述增温的副热带大陆与其南面海洋之间热力差异的强迫参数θC*.在θC*的一定范围内,模式大气显示出多平衡态特征,它们分别对应于对流层上层副热带高压的东部型和西部型流型。θC*越过临界值后,模式大气又显示出多周期态特征,它们分别对应于对流层上层副热带高压的不同形式的东西振荡。

    • 亚洲东西季风区之间的能量交换及其周期振荡

      1985, 8(3): 266-275.

      摘要 (960) HTML (0) PDF 679.92 K (19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应用1982年8—9月的气象资料,分析计算了亚洲东部的南海季风区和华北季风区与其西部的印度季风区和高原季风区之间的能量交换及其周期振荡。高原季风区向华北季风区输送各种能量,南海季风区向印度季风区输送感热能、位能和动能,主要是从高层输送的。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季风区向南海季风区净输送潜热能,主要是由低层西南季风输送的,虽然其数量相对地较小,但对于季风降水却是重要因素。南部季风区能量通量的主要振荡周期较北部季风区长,前者为准双周和准四周,后者为准双周和准三周。高层的振荡周期长于低层,准单周振荡主要出现在低层。同一主要振荡周期,高、低层的初始位相有差异,这种位相差可能是造成强对流天气周期性出现的重要原因。

    • 高空环流形势季节变化的若干统计特征

      1985, 8(3): 276-284.

      摘要 (830) HTML (0) PDF 603.78 K (20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各月500百帕平均高度场的分解,求得主要的分解系数和谐波参数的统计特征。这些特征的了解,对于确定高空形势场的季节变化特点是有重要意义的。

    • 惯性运动分支和突变的若干问题

      1985, 8(3): 285-292.

      摘要 (916) HTML (0) PDF 472.83 K (19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讨论了非线性惯性运动的平衡态、分支和突变方面的若干问题,指出在经典“惯性稳定”意义下的气块受到扰动后,由于非线性恢复力的作用,不一定回到原来的平衡位置,也可能越近于偏南或偏北的新平衡位置。在局地强迫源作用下,气块还可以从一个平衡位置“突跳”到另一平衡位置。局地强迫源强度或频率的渐变能引起运动状态的突变,而且这种惯性突变机制可以解释大气指数循环的一些现象。

    • 中国大气透明度系数的研究

      1985, 8(3): 293-305.

      摘要 (1878) HTML (0) PDF 742.77 K (23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我国68个日射站晴天直接辐射资料,对大气透明度系数P2、Pd、Pw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得出了计算大气透明度系数各分量(PL、Pd、Pw)的比较合理的方法。对影响大气透明度系数的主要因子进行了分析,绘制出大气透明度系数(P2、Pd、Pw)的空间分布图,并讨论了它的规律,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 梅雨期暴雨的雷达回波特征

      1985, 8(3): 306-315.

      摘要 (906) HTML (0) PDF 665.45 K (19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梅雨期暴雨是长江流域汛期最重要的暴雨过程。对梅雨期暴雨的研究,历来是暴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着重分析研究梅雨或暴雨雷达回波的环境条件以及它们发生、发展和演变等特征。

    • 梅雨锋暴雨区内中尺度雨带的分布及其演变

      1985, 8(3): 316-322.

      摘要 (841) HTML (0) PDF 483.26 K (19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对1983年6日24日南京地区的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的雷达回波、地面降水以及探空资料的综合分析,详细讨论了梅雨锋暴雨区内中尺度雨带的分布及其形成和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发展成熟的中尺度雨带,往往能造成较大面积的强降水。

    • 宜兴丘陵山地农业气候分析及决策规划

      1985, 8(3): 323-333.

      摘要 (900) HTML (0) PDF 748.30 K (19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大量的农业气候考察和调查的基础上,本文(1)对所取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推算,讨论了一种用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推算冻害负积温的方法,验证了宜兴丘陵山地主要农业气候要素的分布函数符合正态分布规律;(2)结合柑桔、茶树和毛竹等作物的农业气候指标,对各项要素作出农业气候分析和评价;(3)建立不同作物的报酬函数,用有信息的贝叶斯决策方法把农业气候的历史信息、未来预测信息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定量地作出多因素的农业气候决策规划。

    • 关于双台风相互作用的初步分析

      1985, 8(3): 334-339.

      摘要 (866) HTML (0) PDF 427.52 K (13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应用1961—78年西北大平洋30对双台风资料,分析了双台风互旋与双台风中心间距、强度及相互方位的关系,并应用天气学方法计算和分析了单纯的双台风互旋与环境流场引导气流的作用,指出在双台风形势下,环境流场的引导作用是重要的。

    •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降水变率的研究

      1985, 8(3): 340-346.

      摘要 (858) HTML (0) PDF 523.14 K (14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我国西部地区1951—80年期间147个台站的降水变率资料,对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降水变率分布特征作了分析,发现年降水变率低值带和高值带分别对应于高原边缘的多雨带和高原外围的少雨带;冬、夏半年降水变率分布分别由西风带活动和高原季风环流系统及低值天气系统所决定;降水变率月际变化最大梯度出现月份的后延趋势与高原季风的建立,撤退过程有较好的一致性:降水变率随降水量呈幂函数变化。

    • 圆锥形冰雹阻力系数的实验研究

      1985, 8(3): 347-353.

      摘要 (885) HTML (0) PDF 1.61 M (15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阻力系数是冰雹运动空气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参量。本文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圆锥形冰雹的阻力系数,给出了不同锥角不同底面曲率的圆锥形冰雹阻力系数与雷诺数之间的关系。

    • 雨滴谱取样代表性问题

      1985, 8(3): 354-361.

      摘要 (878) HTML (0) PDF 573.14 K (14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用数理统计方法检验雨滴谱取样代表性问题,并对三次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得出对层状云雨滴谱的观测,其最佳取样面积为200—400平方厘米,要求每个样品上的雨滴数为300个左右。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