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 9(1): 1-9.
摘要:本文对1980年夏季50O百帕拟能谱及波与波之间拟能的非线性相互转换作了诊断分析。与斯坦贝格(Steinberg,H.L.)等对1963年2—4月的计算结果作了比较。发现夏季拟能平均谱分布特征与冬半年大致相似。波与波之间拟能的非线性相互转换特征与冬半年不同。斯坦贝格强调,拟能是从大尺度扰动传递给小尺度扰动。我们对夏季的计算结果表明,超长波同时向长波(4—8波)和≥9的短波提供拟能,而短波又向长波提供更大数量的拟能。因此,在波与波之间拟能的非线性相互转换中,超长波有大的拟能净损失.短波有较小的拟能净损失,而长波有较多的拟能净获得。长波和短波的拟能净得失符号正好与冬半年相反。
1986, 9(1): 10-18.
摘要:本文根据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资料,利用拟订的经验公式比较细致地讨论了高原及其邻近地区地表热源和热平衡各分量的分布特征,着重分析了高原季节转换对地面加热场(包括它的分量感热、潜热)的影响。揭示出高原地区地面对大气加热的主要方式和强弱变化。指出在旱季高原地面对大气加热以感热为主,其中尤以高原西部最强。进入雨季后,潜热作用加强,整个东半部都转以潜热为主。文中还讨论了拖曳系数CD的分布,有东部大于西部,河谷大于平地的特点。CD的平均值在4—5·10-3之间。
1986, 9(1): 19-30.
摘要:为了得到研究大范围气候变化所必需的连续、均一气温场序列,从相邻地理区域内气温分布特征的相关性出发,本文提出了一种以气温场序列经验正交展开为基础的气温场序列延长插补方法,建立了均匀地散布在我国不同气候区域内的42个测站1881—1981年的连续、均一气温序列。独立样本检验结果表明,用本文提出的方法得到的气温序列插补值与观测值的吻合情况是相当令人满意的。
1986, 9(1): 31-37.
摘要:定容球能否在预定高度上达到平衡,直接影响到定容球飞行高度控制得是否理想。本文介绍了国产定容球的净举力决定方法及双定容球的同时定高释放方法,并作了探讨。
1986, 9(1): 38-46.
摘要:本文采用湍流统计理论,分析小麦田内外水平风速脉动特征。观测资料由分设在麦田内外两测点的四个不同高度取得。结果表明,麦田植被内水平风速脉动特征近似地符合局地各向同性湍流理论,即当τ不大时(τ<20秒),时间结构函数遵从“2/3幂律”;在高频区,一维无量纲谱符合“-5/3幂律”;小麦(抽穗期)植被内风速脉动具有比裸地湍流度大、湍流强度小、欧拉空间尺度小的特征。此外,引入线性系统观点,以单输入线性系统模式讨论了麦田内水平风速脉动的响应特性。
1986, 9(1): 47-54.
摘要:当台风临近或登陆我国东南沿海时,一般可以发现在距台风中心较远的我国中纬度地区有一块暴雨区。特别是当台风有一个向北延伸的例槽时,在距台风中心相当远的倒槽区很容易发生暴雨。台风例槽暴雨由于持续时间比较长而且雨量比较大往往导致洪涝灾害。台风倒槽形势有利于能量锋生。本文利用能量锋生运动学的观点讨论了台风倒槽暴雨发生的可能机理。同时在考虑凝结潜热的情况下,推导了湿ω方程和湿位势倾向方程并利用湿ω方程分析了能量锋生的动力效应。最后,计算了7504号台风倒槽暴雨的能量锋生函数,并同暴雨落区进行比较。
1986, 9(1): 55-61.
摘要:本文利用杂交水稻分期播种试验资料,讨论了杂交水稻于物质增重符合Logistic曲线规律,论证了b值代表全生育期的长短。引入生长速率GS和相对生长速率RGS,证明当t=-a/b时,GS出现极大值,RGS曲线出现拐点,说明孕穗期前后生长出现转折性变化。此外还讨论了杂交水稻生长最适温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光温条件对RGS的影响,并得出相应的表达式。最后建立了杂交水稻生长的光温模式,经过实际资料验证,结果比较理想。
1986, 9(1): 70-72.
摘要:冬春季节,在东亚大陆地区,一次强的冷空气活动,除了造成大风、降温天气外,大风经过蒙古大沙漠和黄土高原时,能把沙粒和黄土吹起,并随着大风区的向东移动把沙尘带到下游地区,造成下游地区能见度转坏,严重影响航空和人们的正常生产活动。本文使用地球静止气象卫星(GMS)图象,以1979年4月8日出现在华北北部的尘暴天气为例,讨论尘暴天气的卫星图象特征和它的移动。
1986, 9(1): 73-79.
摘要:本文根据布辛格(Businger,J.A,1971)等、兹利金凯维奇(Зилитинке-вич,С.С.,1968)等和普鲁特(Pruitt,W.O.,1973)等提出的三种不同形式的普适函数表达式,以及青藏高原1979年5~8月份六个地面热源考察站的观测资料,计算了高原近地层感热旬总量,并对计算结果作了分析比较。初步认为,布辛格和普鲁特提出的普适函数比较适合于青藏高原近地层感热旬总量的计算。
1986, 9(1): 80-89.
摘要:本文将郭晓岚1974年提出的在热带系统中对流潜热释放的参数化方案,经过一些修改后,用于研究中纬度地区的暴雨。1982年7月29至8月2日,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之间出现一次暴雨,它具有显著的强对流天气特点。本文利用修改方案计算了这次过程中的潜热释放量,并换算为雨量。其结果表明,雨量的两小时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一致。在可能最大降水方面,根据水汽通量辐合因子与降水的关系,用对流方案中的水汽通量辐合因子进行了降水量放大,得到了本次暴雨放大的三小时可能最大降水,并与传统的可降水放大法放大的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前者在理论上更为合理,实用上也是可能的。
1986, 9(1): 90-96.
摘要:在雷雨云中,雨滴在强电场作用下产生变形和破碎的放电过程,是与闪电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联系的。因此,大气电场中水滴表面应力的理论计算和分析,是受到广泛重视的研究课题。1964年泰勒(Taylor,G.I.)分析了电场中水滴破碎的问题,在泽伦(Zeleny,J.)、威尔森(Wilson,A.T.)和麦基(Maocky.W.A.)、罗兰(Nolan,P.J.)等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水滴呈旋转长椭球和呈圆锥状突起时的应力平衡方程。在泰勒等人的工作中,对水滴表面所受电应力的计算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水滴本身带电,而无外电场:另一是有外电场,但水滴本身不带电。显然,实际大气还存在既有外电场,同时水滴又带电荷的第三种情况。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在均匀电场中,存在长椭球状带电水滴时,在水滴外空间的电势分布表达式,并给出水滴表面电场强度和所受电应力的计算公式并对有关实验进行讨论。
1986, 9(1): 97-102.
摘要:1985年8月5日至16日,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名科学工作者聚会美国旅游胜地夏威夷州的火奴鲁鲁参加“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物理学协会与国际海洋和物理科学协会联合会议”(下简称IAMAP/IAPSO会议),共同讨论气象和海洋方面的学术问题,我国以叶笃正为团长的代表团出席了会议。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