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 10(1): 1-8.
摘要:本文利用滤膜法在静力扩散云室中,系统地测定了自然冰核活化数的湿度谱和温度谱,发现冰核浓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加的规律必须满足一定的湿度条件,而且冰核增长的倍数远低于Fletecher的结果。根据测定资料对云室内的湿度场进行了检验,讨论了云室内冰核的活化机制,提出了因云室内滤膜收集的大量凝结核活化产生水汽消耗所引起的冰核浓度订正值的概量。
1987, 10(1): 9-18.
摘要:本文利用以乌克拉英采夫(УкраиИЦев)法确定的可能太阳直接辐射日平均通量密度资料,着重分析了关于使用以卡斯特洛夫(Кастров)公式为基础的理论方法的有关问题,并研究用迭代法求解的卡斯特洛夫系数的变化特征;寻找其与水汽压的经验关系;检验其对理论式的灵敏度和反演误差。证实利用地面水汽压资料可相当精确地计算出各地的可能太阳直接辐射日平均通量密度。在此基础上详细地讨论了可能太阳直接辐射的时空分布特点。
1987, 10(1): 19-29.
摘要:本文在1983年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水稻生长与产量形成的数值模拟方法。对1983年试验建立的水稻叶、茎、根、穗等器官生长模式用梯形近似法求解得出描述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过程的递推表达式;对水稻群体同化能力、同化物分配转移规律也进行了初步研究;并用最优化方法确定出模式参数的最优解,模拟了1984年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过程。
1987, 10(1): 30-41.
摘要:本文对文献[1]中的积云数值模式增加了冰雹发生项。在DJS——6机上调试后,将江淮地区暖半年内降雹和暴雨各4次过程发生日的探空等资料分别输入该云模式,在其他条件完全相同情况下进行数值试验,取得了与实况相近的降雹或暴雨的模拟结果。证明本模式对降雹过程、暴雨过程有较好的分辨能力,且模式云的宏、微观结构及其演变特征与自然云亦基本相似。因此,用本模式估算和分析江淮地区暖半年强降水是可行的。
1987, 10(1): 42-50.
摘要:本文选择农业意义明确的经济计量因子的非线性函数形式,采用最优化方法进行农业技术趋势项模拟。同时针对气候产量序列的非平稳性,提出了准气候产量的概念及其数学表达形式。挑选了大气环流、海温和天文—地球物理等因子,采用客观聚类方法建立了准气候产量的三个预报子模式。同时给出了子模式的动态集成方法。
1987, 10(1): 51-58.
摘要:本文用天气统计学方法研究了东亚季风区和印度季风区1984年夏半年(5—10月)逐日850百帕流场的时空特征。综合文献[1]﹡﹡和本文的研究结果,得到了关于东亚季风区和印度季风区夏季对流层下部环流的差别与联系的初步认识。
1987, 10(1): 59-64.
摘要:本文利用庐山、石塔山所取得的大气埃根核观测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出了大气埃根核在高度分布以及平均浓度、日变化等方面的规律。另外还探讨了云、雾、降水对大气埃根核的影响。
1987, 10(1): 65-73.
摘要:本文根据南京大厂区排放的二氧化硫污染源资料,用SD模式和CD模式计算了二氧化硫的年平均浓度。发现两式的计算值颇为一致,线性相关系数达0.94,平均比值为0.91,平均相对误差为9%。用美国大气湍流及扩散实验室的面源模式(ATDL)计算值分别同两模式计算值叠加,并与26个监测点的实测值比较,结果也较理想,满足精度要求。本文还对模式参数的灵敏度作了初步分析,指出在气候模式的各参数中,有效源高和铅直扩散参数最为重要。
1987, 10(1): 74-80.
摘要:本文根据100个探空站资料按W∞=(1/g)∫0pqdp计算了各月平均水汽含量。分析了平均水汽含量和水汽压的空间变化特征。从而推导出以水汽压为主要变量的平均水汽含量经验公式。该式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经检验其计算的平均相对误差仅为5.6%。同时按该式增算了128个站各月的平均水汽含量,绘制分析了全国分布图和年变化图。
1987, 10(1): 81-86.
摘要:在1979年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中,作者曾提出在初夏东亚上空存在一个天气尺度的瞬变的季风环流系统—季风流管[1]。它的升支对应一条近东西向的云雨带,它对我国南方雨季和梅雨期的开始、雨量和持续时间都有直接的影响[2]。本文企图通过对1983年季风流管的分析,初步尝试为建立一个用季风流管作江淮地区雨带短期预报的模式。
1987, 10(1): 87-94.
摘要:本文应用1983年7月14日、1984年8月30日和9月1日三次降水回波资料,初探了雷达探测区域降水量的可能性。试验表明:雷达测量能满足一定精度。若采用雷达—雨量计系统联合探测降水的方案,精度可进一步提高。如用Apple—Ⅱ微机与713测雨雷达联接组成的天气雷达探测与资料处理系统,还能实时提供区域降水量信息。
1987, 10(1): 95-102.
摘要:本文用正压原始方程模式试验了显式积分方案的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考察了时间平滑和空间平滑对这些特性的影响。试验所得的结果对于选取合适的中、短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显式积分方案将有参考作用。
1987, 10(1): 103-108.
摘要:梅雨是春夏过渡时期,雨带随季节自南向北位移过程中,在长江中下游停滞的现象。梅雨期的起止、梅雨的强弱和暴雨分布,常给国民经济建设以及人们的生产活动带来很大的影响。我国对于梅雨的研究已有五十多年的悠久历史,并曾受到竺可桢、涂长望等老一辈气象学家的重视和关注[1-7]。
1987, 10(1): 109-116.
摘要:(汇编范围、顺序及原则参见我院学报1985年第2期)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