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 11(2): 132-143.
摘要:本文根据作者提出的净辐射各分量的气候学计算方法,计算出全国223站的净辐射及其各分量的通量密度,并分析其在全国的分布特征。指出青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流域、内蒙高原东部为稳定的高中心,川黔山地为低中心。随着季节转移,地表净辐射分布形势有所变动。各地净辐射年变化曲线形式,特别是最大值出现月份与雨季出现早晚有很大关系。辐射平衡各分量的相对计算误差分别为:总辐射2.7%;地表反射率4.0%;有效辐射9.4%;净辐射8.9%。
1988, 11(2): 144-151.
摘要:使用二维平面对称暖积云模式模拟了三种理想地形对随坏境风移动的积云的作用,试验了山地处理技术,计算结果与观测事实比较一致。结果表明,积云移过孤立山地或移入山区时受到增强,雨量增大;而移出山地的积云则被减弱。地形作用在积云发展初期较明显。山地表面加热形成的山地环流回流下沉运动区对向山地靠拢的积云有一定削弱作用。
1988, 11(2): 152-165.
摘要:本文从动力学能量输送和热力学能量平衡的思想出发,提出一个含有剩余经圈环流的定常二维气候模式。模式包括了含有极冰—反射率、水汽—温度等重要反馈机制的物理过程。模式模拟出的定常温度场与实际大气很相近。模式试验的结果表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倍增能使低纬地面增温1~2℃、高纬地面增温6~8℃。-10℃冰盖线从纬度70°左右移至50°左右约需太阳常数减小6%。
1988, 11(2): 166-174.
摘要:本文从生物本质出发,在化学动力学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推导出了包含耗散与生长发育的各种生物单一种群增减的数学模型,并明确了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
1988, 11(2): 175-186.
摘要:用准拉格朗日坐标系下的总动能和扰动动能收支方程详细分析初夏南海台风发展至消亡阶段,主要结果有:(1)由积云对流作用产生的动能是台风能量的主要来源。当台风能量的内源产生的动能大于外源的消耗时,台风发展:反之则台风趋于消亡;(2)正压能转换的作用非常小,斜压能转换过程产生的能量起重要作用;(3)南海台风与环境场的相互作用明显,表现在向周围系统提供大量能量,这种过程主要由对流层中上层的相互作用来完成;(4)从能量平衡过程出发,可以认为CISK机制是南海台风发生发展的主要过程。
1988, 11(2): 187-196.
摘要:本文用一个带通滤波器,滤出了1980到1983年7—9月北极到南纬70度区域500百帕位势高度场的周期为两周左右的低频振荡成分,据此分析了准两周振荡的地理分布、活动系统和遥相关。
1988, 11(2): 197-207.
摘要:本文提出了相关亮度综合分析法及其在跟踪雷达回波中的应用。该方法使用了相关系数和回波亮度双重因子,它不仅反映了回波的结构特征,而且也反映了回波的亮度特征,因而能更准确地跟踪回波运动。本文所做的数值试验表明,在均匀流场中该方法所得的结果与相关分析法的结果基本一致。而在非均匀流场中,相关亮度综合分析法所得结果精度高于相关分析法的精度。
1988, 11(2): 208-221.
摘要:本文将江淮地区梅雨期的探空资料和相应云区的增强显示红外云图参量值等输入改进的一维半非常定简化积云数值模式作了数值模拟试验。模拟结果展示出梅雨锋暴雨云是靠多个“上升—下沉循环过程”成云致雨的,其自组织现象—振荡现象可能是造成梅雨锋持续降水的重要机制。本文还提出一种用云模式的输出雨量(模式雨量)来预测24小时内的不同时段的地区累积降水量的简单方法。结果表明,本文云模式在探讨梅雨锋暴雨云的宏观演变特征和预测梅雨期降水量等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
1988, 11(2): 222-231.
摘要:本文用正压原始方程模式考察了分离显式积分方案的稳定性和精确性。把模式方程组分为平流方程组和适应方程组。积分周期分离为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显式积分平流方程组;第二部分,显式积分适应方程组。试验结果表明,分离显式积分方案比显式积分方案稳定。用这种方案制作有限区域正压原始方程模式24小时预报所需要的计算时间是显式方案的二分之一。
1988, 11(2): 232-239.
摘要:应用单点声达在北京附近一个近山地区进行了低层大气温度结构的连续探测。分析了回波传真图象与地面风速的关系。发现在地形影响下逆温常呈层次结构。根据传真图讨论了对流混合层的发生与其上方逆温层演变过程的关系。并为在我国使用单点声达开展大气边界层的研究作了一些探索。
1988, 11(2): 240-244.
摘要:本文对1983年5月19日发生在江苏地区的一次雹暴天气过程进行了以卫星云图为主的中尺度分析。对降雹云团的发生、发展和移动以及产生降雹的环境云场进行分析和讨论,指出这次降雹过程的主要特点。
1988, 11(2): 245-251.
摘要:本文利用欧洲气象中心提供的1982年5—8月的资料进行了谱分析,结果表明在准双周振荡中,西北太平洋辐合带上的扰动和澳大利亚冷空气活动之间无因果关系。辐合带上的扰动引起过赤道气流的变化,过赤道气流振荡形式是自东向西移。综合分析表明,过赤道气流的增强主要是北半球台风引起的,与澳大利亚寒潮爆发关系不大。
1988, 11(2): 252-259.
摘要:本文利用江苏省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建立多元和逐步回归方程。并对所用几个多元回归和逐步回归方程来识别雹云的准确性进行了比较。还利用同一省不同地区的1985年新资料和上海、宁波两市1979—1984年资料对这些方程的适用范围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方程(6)可以在江苏本省各雷达站试验使用,其效果较理想,但在邻近省、市使用时要慎重。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