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 12(3): 239-248.
摘要:本文讨论了准40天振荡的性质及其传播特性,强调南半球中纬度准周期性冷空气对热带大气准40天振荡的强迫作用及其对北半球夏季风的影响。提出经向环流系统的侧向耦合和相互作用可能是准40天振荡经向传播的机制。
1989, 12(3): 249-258.
摘要:本文利用1971—1980年的资料分析发现,夏季与中国东部雨带相联系的东亚季风属于副热带性质,850百帕14℃等露点线可以作为它的活动指标。副热带季风活动与500百帕上副热带长波活动相协调,它们的季节性变化与准40天周期振荡相结合可以引起副热带季风及其相伴雨带的北跳和停滞,而短的周期振荡则可引起它在停滞期内的南北摆动。
1989, 12(3): 259-269.
摘要:本文利用综合指数对夏季南亚高压作了强、弱划分,着重研究了相应前期的平流层30、50百帕月平均环流特点,结果表明:南亚高压(及其南侧热带东风带)异常强(弱)年春季,高纬平流层环流存在明显差异。如:阿留申高压进入极地早(迟),早春高纬纬向风异常弱(强),4月纬向2波振幅异常弱(强)等,实际上说明平流层中、下部环流春季转变早(迟)与夏季南亚高压强(弱)基本对应。文中还简要讨论了变化的可能过程。
1989, 12(3): 270-276.
摘要:本文利用湖北省1977-1986年6、7月份暴雨资料及1979—1986年恩施、宜昌、武汉三个站探空资料,研究了湖北省暴雨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湖北省西部山区及青藏高原大地形的热力作用明显。本文用这种热力作用对湖北省的暴雨分布特征,提出一种可能的解释。
1989, 12(3): 277-286.
摘要:本文用三维K理论扩散方程对南京大厂地区污染物浓度分布特征进行了讨论。在K理论扩散方程中,输入的风速廓线、扩散系数廓线采用Businger通量廓线关系式。用塔层风资料求取了南京地区近地面特征量。用具有四阶精度的Chapeau函数方法对三维K理论扩散方程进行数值求解,计算了大厂地区SO2年平均浓度分布,和实测值基本上吻合。本文还研究了忽略水平扩散系数、不考虑风速随高度变化,对污染物地面浓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点源的下风方1—5千米范围内,不管是较强的还是较弱的风,忽略水平扩散系数都会使计算的地面浓度估计过高;忽略风速随高度的变化,会给计算带来一定的误差。
1989, 12(3): 287-294.
摘要:天气雷达自动化探测系统(简称自探系统)能自动控制天气雷达开机运行,收集立体回波资料,加工处理得到CAPPI、ETPPI等多种直观的、数字化产品,并具有远程通信能力。
1989, 12(3): 295-301.
摘要:将GMS低分辨率卫星云图接收机输出的模拟信号,通过市话线,传送到远距离的使用单位,并在IBM PC/AT或PC/XT机上配置的1024×1024高分辨率图形显示器上作实时伪彩色分层显示。显示在屏幕上的图象可以放大1-16整数的平方倍,还可以上下左右移动,而不必修改显示存贮器的内容。可以在屏幕上同时显示四幅经缩小为512×512象素的云图,以分析天气演变过程。
1989, 12(3): 302-306.
摘要:本文采用一个具有年变周期热源强迫的准地转两层低谱模式,数值地研究了大气运动的低频振荡问题。积分时间在5个模式年以上。结果表明,夏季高原南侧东风和副热带高压中心位置均具有准二至三周的振荡特征。
曹文俊 , K. L. Demerjian , 金生新
1989, 12(3): 307-314.
摘要:本文采用无限长线源公式,计算了西风、西南风、南风时在ASRC附近的NOx浓度。扩散参数是采用Briggs扩散参数(城市),线源的源强是按EPA的有关公式计算的。计算表明。西风是对ASRC最不利的风方位。当风从南风转为西风时,若大气层结呈中性、风速小于2米/秒,上下班时离公路5米处,NOx的瞬时浓度是标准值的2.8~3.6倍;在离公路10米处,上下班时NOx的瞬时浓度是标准值的1.4~1.7倍。
1989, 12(3): 315-324.
摘要:本文运用车贝雪夫多项式方法分析了东亚西风带(90—150°E,35—55°N)和西太平洋副高活动区(110—170°E,15—35°N)月平均500hPa高度场低阶车氏系数的若干特征,探讨了两区低阶车氏系数与长江中下游6、7月雨量之间的关联。
1989, 12(3): 325-332.
摘要:本文把气象要素场的空间结构函数(以下简称结构函数)作为台站网设计的一种依据。初步研究了上海地区气象站网的合理分布。利用上海地区12个台站的逐日平均温度、逐日平均相对湿度及月降水量资料,分别计算了相应要素场的结构函数,从而确定各种插值方法(例如:线性的、等边三角形的、正方形的内插法)的内插标准误差。然后,根据内插标准误差应小于等于观测标准误差的原则,提出上海地区二类站的最佳距离约为50公里,三类站的最佳距离约为30公里。
1989, 12(3): 333-344.
摘要:本文根据“ZDJ长期自记气候站”(以下简称ZDJ)的温度记录和同步对比观测的百叶箱等的温度资料,计算分析几种温度的均方差及其变化规律,以及在不同条件下温度日变化特点,并从辐射和滞后性方面分析其误差原因。进而计算ZDJ自记温度与同步对比观测温度值的相关系数,建立相应的线性回归方程,在适当范围内,该方程可作为ZDJ测温误差的订正公式。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