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 13(2): 117-122.
摘要:南京气象学院建院已经30年了。30年来,学院在国家气象局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进行教育改革,规模不断发展,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逐年提高。而今我院已从建院初期的单科性院校,发展成为气象学科门类齐全,兼有其他学科的全国重点高校,在国内外都具有一定声誉。
1990, 13(2): 123-157.
摘要:本文利用非线性基本方程组和变分原理研究旋转大气运动的不稳定性问题。文中所用方法是普遍适用的,对各种可能的基流模型都可获得其不稳定性判据。例如:适合于正压或斜压、分层或连续模型以及准地转模式或原始方程组;基流可以是带状或非带状的(即平行流或非平行流)、定常的或非定常的。虽然基流具有多样性,但它们在由相应的不变泛函所决定的空间内都是驻点(临界点)。如果在相应的泛函中将角动量守恒包括进去,那么基流可以是非定常流。无论线性或非线性二阶变分都给出不稳定性判据。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文第一次得到关于非定常基流、地形扰动流和非地转流的不稳定性判据。同时本文也指出了线性理论和我们发展的变分原理所得到的不稳定性判据之间的差别,该差别说明用非线性基本方程组的重要性。在最后一节,将该理论推广到流体不具有有限能量,因而变分原理不能直接应用的情况,如β-平面,然而广义的Liapounoff函数仍然可以在变分考虑下得到。
1990, 13(2): 158-166.
摘要:本文使用椭球粒子对微波散射的精确解,计算了雨滴、冰雹等降水粒子群的雷达反射率、衰减系数与电磁波波长、波型、粒子谱参数、含水率等的定量关系,用图线表示出了这些关系,并和以前只考虑球形粒子情况的结果进行比较。
1990, 13(2): 167-173.
摘要:本文利用近代物理学中提出的分析方法,对ENSO事件在相空间中的轨迹特征进行了描述。主要是将(1)赤道东太平洋niño-3区中,2.5°S、125°W处的1958—1972年海温月距平;(2)1949—1983年南方涛动指数(复活节岛海平面气压减去达尔文站海平面气压的差)的时间序列资料进行了相空间拓展。计算了吸引子关联函数C(r),进一步确定了吸引子的维数,分别为dE=3.1、ds=3.2,具有分维结构,故为奇怪吸引子,从而得知ENSO事件为一混沌现象。因此,为了支撑这样的奇怪吸引子,至少需要由四阶确定性的非线性微分方程(或者说,需要由四个相变量)才能对ENSO事件进行描述。
1990, 13(2): 174-183.
摘要:将我国秋季降水场分解为3个典型的大尺度降水场,分析造成大尺度降水异常的原因。指出我国秋季大范围降水异常特性与南方涛动、厄尔尼诺现象有密切关系。将南方涛动指数等大气环流特征量作为因子,用统计方法恢复我国34年秋季降水场。结果表明,34年平均的绝对误差只有均方误差的0.70。对1985、1986年作了试报,效果良好。
1990, 13(2): 184-193.
摘要:本文根据对丘陵山区地形参数(平均坡向、坡度和地形遮蔽角)的数值模拟结果,逐项讨论了起伏地形中地面辐射平衡各分量的数值计算方法,提出了各分量的计算机模式。并利用大别山南段赵公岭山区考察资料对该山区3.0×3.5平方千米内100米×100米网格点进行了计算,绘制出该山区1、7月辐射平衡各分量分布图。结果表明,山区地面辐射场与地形要素场配合较好,显示出后者的决定性作用,其中冬季以坡向的影响为主,夏季则以地形遮蔽影响最重要。本文所提供的模拟方法,原则上适用于任意地形下的辐射场的数值计算,从而为更全面地研究山区气候资源提供基础。
1990, 13(2): 194-204.
摘要:本文根据Markov链理论分析了逐日降水序列的干湿统计特征及其概率模型,对我国东部地区沈阳、北京、荆州、上海、广州等5个代表性测站分别建立逐日降水序列的干湿日游程、干湿周期(天气循环)的概率分布模式。文中计算了各站干湿日游程的平均长度和方差、干湿周期的平均长度和方差、干湿日演变的极限分布概率等统计参数,所得结果较好地反映了我国季风气候所特有的干湿特征。上述理论计算结果不但可为农业生产和水资源开发、利用部门提供气候依据,也为逐日天气预报提供必要的气候背景。
1990, 13(2): 205-212.
摘要:本文简要地讨论了植被内及其上方湍能通量散度的数量级,并根据湍能平衡方程推导出近地层混合长的普遍模式(见(22)式),也就是把Karman模式(1)推广到包含湍能通量散度和湍能耗散的层结大气情况。因此,本模式比3ИЛИТИНКеВИЧ-ЛаЙхтман模式(3)更适合于研究近地层湍流结构。本研究期望对现行的植冠层湍流观测与研究有所裨益和促进。
谈红宝 , Hipps L. E. , 杨海鹰
1990, 13(2): 213-220.
摘要:文章对风导致的苜蓿冠层光谱反射率的变化进行了较细致的分析。分析所用的光谱反射率的取样速度平均为1.5赫。观测表明,大多数情况下苜蓿冠层的光谱反射率有风时比静稳条件下低。偏离的大小依波段而异。相对偏离大于3%的概率分别为:TMA和TMB波段80%;TMC波段100%;TMD波段60%。风影响冠层反射率的机制是复杂的,不能用简单的统计方法如求平均值或中值消除。常用的亮度、绿度、红度和黄度等植被指数对风敏感,不宜在多风地区使用。因此建议在多风地区使用标准差植被指数。
1990, 13(2): 221-228.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实测资料,采用高斯权重插值法求出1.5×1.5经纬网格资料,对1983—1986年6—7月江淮地区7次大范围暴雨过程中的季风流管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平滑滤皮的方法,分离季风流管中的行星尺度和中间尺度系统,计算了不同尺度的涡度场、散度场、垂直速度场等分布及演变。分析结果证明,季风流管是一个在东西方向连续的季风垂直环流系统,滤波方法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季风流管中多尺度乐统特征及相互作用。指出季风流管中的中间尺度系统是十分活跃的,它对季风流管及其对应的雨带、暴雨的位置、强度都有直接的影响,这对进一步揭示季风暴雨、雨带的机制以及预报都是有帮助的。
1990, 13(2): 229-238.
摘要:通过整編和分析1954—1983年长江中下游地区8省1市500余个气象站的梅雨期总雨量及有关气候资料,提出我国梅雨气候区的划分及其分布范围。初步分析了梅雨气候区雨量的年际变化及气候振动的事实。根据各年样本的实际情况,对梅雨降水分布特征划分了3大类6种雨型,并给出各型降水距平气候图,较清晰地显示了枯梅、丰梅和雨带分布等特征。用相应的梅雨期环流平均图及等熵面平均图,展示了各梅雨型之间的主要差异。客观地勾划了近3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降水的气候分布,为天气预报提供了可靠的气候背景,可供同类课题的研究工作讨论和参考。
1990, 13(2): 239-246.
摘要:本文在文献[1]的基础上,以降水场的沃尔什变换系数为预报量,以高度场的混合多项式展开系数为预报因子,用逐步回归方法作出降水场的沃尔什变换系数的预报后,再由沃尔什逆变换得到降水场的预报,效果比较满意。
1990, 13(2): 247-253.
摘要:本文利用南京北郊300米高处释放的等客气球飞行资料,计算了湍流强度、自相关系数、湍流积分尺度及湍谱等湍流统计特征,并作了初步分析,揭露了大气边界层中湍流场的某些结构特征。
1990, 13(2): 254-258.
摘要:本文介绍的接口电路是为《713雷达回波信号实时数字处理系统》设计的。接口电路包括雷达触发脉冲、天线方位零度和仰角零度信号的波形与幅度变换电路以及雷达接收机输出的回波视频信号的幅度放大与底部钳位电平的平移电路。目的是通过它们向后级电路提供合适的输入信号。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