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 13(4): 477-484.
摘要:本文研究了1980年7月31日至8月1日的暴雨中尺度低涡的发展过程及结构特征,发现低涡的斜压性清楚,风场和热力场均不对称,暖湿区內上升运动最强?怨δ芊匠痰难芯勘砻?在其发展过程中散度风动能向旋转风动能转换,尤其在低层更为清楚,决定因子是f▽x▽Ψ项;在涡旋发展时,涡度场与散度场的配置使▽x·▽Ψ达到最大。
1990, 13(4): 485-491.
摘要:根据1987-1989年武汉和宜昌数字化雷达回波资料,将湖北省春、夏季暴雨初步分为中-α尺度暴雨云团、冷锋暴雨、暖区对流降水带、登陆台风暴雨、复合(或超级)单体等五类。描述了各类暴雨的中尺度结构及其变化的一些特点。
1990, 13(4): 492-488.
摘要:本文使用1979-1986年6-8月中旬的静止卫星云图资料,统计分析了影响A、B区对流云团的初生位置、移动、持续时间、云团与天气尺度云系的关系等,提出了作0-6小时暴雨预报的流程。
1990, 13(4): 500-507.
摘要:用作者提出的雷达方程,理论模拟了同一部天气雷达使用方位积分方式不同,数据网格化处理方法不同的两个数字处理系统时探测结果的差异。结论是:和未方位积分的情况比,1/2、3/4指数加权方位积分使降水回波强度、反射因子、雨强分布曲线依次相对偏移到波束移去的方向,幅值依次降低,但降幅的数值不大。偏移在波束移入侧的差别小,在移出侧差别较大;数据网格化后不同的处理方法在2×2km2网格下强回波中心两侧两者都有可能出现10dBz以上的差别。
1990, 13(4): 508-511.
摘要:本文对1988年6月10日至11日发生在长江中游的一次MCC暴雨过程进行了较细致的天气动力学分析,揭示了该例中的云团特征、环境流场和动力、热力学特征。
1990, 13(4): 512-516.
摘要:本文分析了试验区特殊地形的热力、动力作用,得到了与地形尺度相当的平均意义下的地形风环流系统,揭露了它的演变规律及散度场的时空特点,发现地形风辐合场与试验区降水有关。最后讨论了试验区温压距平场的时空特征和试验区地形对气象要素场的综合影响。
1990, 13(4): 517-523.
摘要:本文应用系统工程原理,分析讨论了业务试验期间攻关区段及本省强对流天气短时监测预报系统的功能、要求和两种可供选择的计算机网络结构。最后提出了灾害性天气短时监测预报业务系统的初步设计。
1990, 13(4): 524-528.
摘要:本文用比较分析方法研究了长江流域梅雨期间一种难以预报的强对流暴雨的物理特征。这类发生在远离锋区的暖区內的强对流暴雨,高层辐散区与低层辐合区经常不同步移动。当高层辐散区沿副高边缘东移叠加在低层准静止辐合区上空时,暴雨发生;当它移离辐合区时暴雨结束。因此,对这类暴雨要着重对200hPa以上辐散场的分析,配以低层辐合条件,才可获得较好的预报效果。
1990, 13(4): 529-534.
摘要:本文对固定侧边界、辐射侧边界及实测可变侧边界进行了对比, 发现采用实测可变侧边界后,形势预报有较明显的改进。因此,一旦机器条件许可,加入更好的侧边界处理方案或着手发展粗细网格嵌套的套网格模式,这样的想法是可取的。
1990, 13(4): 535-539.
摘要:中尺度暴雨低涡主要位于800-700百帕等压面上,中心位于西南风和东北风急流之间,下方为反气旋环流,上方对流层高层亦为反气旋环流。低涡中心为下沉区,外围为上升带。暴雨低涡中心具有向着扰动场上的不稳定区移动的明显的倾向性。
1990, 13(4): 540-543.
摘要:本文设计了双向的粗细网格相互嵌套的套网格模式,采用同模式自身相互嵌套,既加密了网格,改善了预报质量,又不致过多地增加计算量。结果表明:24小时模拟过程中计算稳定,在网格嵌套处未见到边界值有不协调的现象,暴雨预报结果亦较原模式有所改进。
1990, 13(4): 544-548.
摘要:当高空辐散区东移并叠加在低层辐合区的上空时,整个对流层出现了强对流活动,对流层中层上升速度最大,强暴雨即发生于此区域。此种强对流暴雨发生的原因,高层强迫作用比低层条件更为重要。
1990, 13(4): 549-553.
摘要:本文采用增加显示红外云图、一小时雨量和一些主要物理量的诊断分析及带通滤波等方法,讨论暴雨过程中的中-β尺度对流云团演变及中尺度扰动等特征。
1990, 13(4): 554-560.
摘要:从三维平流方程出发,导出模式的水平与垂直分辨率间的协调关系式,并进行了实例计算,得到一些有益的结果。
1990, 13(4): 561-567.
摘要:以卫星云图为主,结合雷达回波和地面资料,分析了长江三峡和荆江地区50次灾害性暴雨发生前O-6小时暴雨云团发生、发展与大尺度环境云场的关系。按暴雨云团的不同触发条件,建立了冷锋型、静止锋型、冷锋北侧辐合型、中尺度“锢囚型”和与台风有关的弧状云型等5种云团概念模型.为暴雨临近预报提供依据。经1989年6-8月预报应用检验,取得较好效果。
1990, 13(4): 568-571.
摘要:利用武汉WSR-81S数字化雷达资料以及一小时一次的地面温、压、湿、风、降水资料,对1987年8月18日出现在江汉平原北部的非区域性大暴雨作了较详细的中尺度分析研究,对其发生、发展有了初步认识。
1990, 13(4): 576-581.
摘要:本文选择了1980年以来长江中游地区22次暴雨和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云图照片进行云团生成和云系演变过程的特征分析,概括出3类暴雨云团,发现影响AB区的暴雨云团大多数来自该区西南部偏南气流中的积云发展区,并初步建立了AB区暴雨监测预报程序。
1990, 13(4): 582-586.
摘要:本文在分析10多个暴雨个例的基础上,归纳出长江中游暴雨的中尺度暴雨模式。根据高空、地面物理量场找出了中尺度暴雨的具体预报判据,并于1989年6月15日-8月15日进行了预试验,取得较好效果。
1990, 13(4): 587-591.
摘要:利用武汉数字化天气雷达系统每10分钟一幅的连续动画回波资料,对探测区内几类主要暴雨和强对流回波的动态特征和发生、发展、运动规律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同时对有关短时预报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
1990, 13(4): 592-597.
摘要:本文分析5次降水天气过程的数字化天气雷达资料和16个雨量计资料表明:用天气雷达-雨量计网联合探测区域降水量的精度比单独使用雷达或常规雨量计网的探测精度高。文中还讨论了联合探测方案其它一些优点。
1990, 13(4): 598-603.
摘要:本文介绍了变分法校准天气雷达测定区域降水量的原理和实施技术,运用数字化雷达的彩色分层图象资料计算了5次暴雨过程的区域降水量,并对计算结果做了初步分析和讨论。
1990, 13(4): 604-610.
摘要:中小尺度天气监测的雷达数字系统,要考虑时空分辨率及其运转的可靠性。在WSR-81S上增加辅助处理和控制系统是雷达监测上的新构思。它的独特的硬件结构和软件功能保证了上述性能的实现。
1990, 13(4): 611-618.
摘要:本文在前4年攻关研究成果和1989年预演式试验的基础上,根据湖北省实际,探讨了1990年开展长江中游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的业务试验方案。
1990, 13(4): 619-624.
摘要:本文介绍武汉区域气象中心实时气象资料库系统及该系统采用的多道任务程序设计及其通信等问题。简要地介绍数据结构设计中解决计算机内存少,加快实时资料库查询、检索速度而采取的多级索引、对半查询算法等技术。
1990, 13(4): 632-637.
摘要:应用于天气预报的图象工作站其种类日益增多。IBM PC/(286,386)的小型系统,特别适合于作短时预报使用。对武汉一个小型综合显示系统在1989年汛期预试验运行基本成功的基础上,提出了业务应用的技术关键、解决途径及其发展前景。
1990, 13(4): 644-649.
摘要:本文从总结武汉中心实验室临近预报分系统在1989年预试验运行的情况出发,结合国外同类系统运行的经验,对系统运行稳定性问题作了初步讨论,提出了影响运行稳定性的几种因素及其认识。
1990, 13(4): 650-654.
摘要:为监测中尺度短时灾害性天气而研制的自动气象站系统,由自动气象站、中继站和中央站三大部分组成。本文着重从气象要素的传感器、系统的硬件结构和软件结构等方面,较详细地介绍了自动气象站的原理和结构。
1990, 13(4): 655-658.
摘要:本文论述了自动气象站系统中的通信前沿机的选型、构成原理、通信规程的制定以及功能操作等方面的问题。为了提高系统长期运行的可靠性,通信前沿机采用双机冷备份、自动定时切换工作,系统设计全部采用CMOS技术,可降低功耗,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
1990, 13(4): 659-663.
摘要:本文略述了甚短期暴雨预报专家系统,包括它的结构、功能、特征、知识表示、推理特性、运行情况及其结果。
1990, 13(4): 664-668.
摘要:本文设计了一种暴雨临近预报系统,它以数字化雷达资料为主,用客观外推方法确定回波系统未来位置,用概念模式和预报员经验来修正回波系统未来的强度,得到准客观预报结果。
1990, 13(4): 669-675.
摘要:应用红外数字化卫星资料及常规气象报告,建立了一个可作0-4小时区域和站点客观降水预报的工作系统。系统可在IBM-PC微机及兼容机上运行,能满足实时短时预报的要求。经过一年的实际运行检验,预报效果良好。
1990, 13(4): 676-680.
摘要:本方法利用日本GMS-3卫星的每3小时一次红外云图A分区图的数字化资料,根据云图灰级与降水的关系,并提取云团各种参数,对攻关课题预报区(A、B区)试作短时降水强度和位置的预报,取得良好的效果。
1990, 13(4): 681-686.
摘要:本文对北京气象中心的有限区域数值模式及武汉暴雨所的有限区域细网格数值模式作暴雨短时预报进行了分析研完,同时也指出存在的问题。
1990, 13(4): 687-690.
摘要:本文介绍了WSR-81S天气雷达大型天线增益的测试方法和技术,同时,对测试结果和误差进行了分析对比。
1990, 13(4): 695-696.
摘要:武汉数字化天气雷达系统配有4个自动雨量校准站,足可实时接收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陆水流域15个自动雨量站资料,为进行雨情实时分析和对雷达测量降水进行订正提供了有效手段。本文选取1986、1987两年本雷达自动站和陆水流域蒲圻,崇阳、通城部分资料对自动站的测量精度和对雷达测量降水进行订正等有关问题进行初步分析、探讨。
1990, 13(4): 697-698.
摘要:雷达探测降水的能力不仅受雷达性能、大气衰减和降水性质的影响,同时大气折射、地物阻挡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尤其是近距隔高大障碍物的影响更为严重。一方面要求雷达作较高仰角的探测,以“越过”阻挡物探测到其后面的回波情况;另一方面雷达又必须作低仰角探测,以满足近距离探测降水的需要。
1990, 13(4): 699-700.
摘要:预报方法众所周知,卫星云图、特别是增强和数字化红外云图在长江流域暖季的暴雨临近预报中已发挥了很大作用,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它能及时识别和追踪中尺度云团,并能及早发现新生云团。
1990, 13(4): 701-702.
摘要:地面中尺度系统特征1.流场分布的基本事实采用31个气象台站的资料,对1980-1987年6-7月逐日4个时次(02、08、14、20时)实测风进行了合成分析。
1990, 13(4): 703-704.
摘要:暴雨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利用现代微机技术,从通信计算机实时气象资料庫及时接收、处理、显示、存贮暴雨气象资料,为暴雨预报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与服务。暴雨数据库系统包括历史资料和实时资料。
1990, 13(4): 705-706.
摘要:本文对1980-1989年6-8月40次暴雨过程的地面流场和距平场等资料进行了中分析。结果表明,与暴雨密切相关的中尺度辐合系统有3种:(1)中尺度辐合线,(2)中尺度气旋,(3) 中尺度气旋性弯曲。分析结果可为暴雨甚短期预报和临近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1990, 13(4): 707-708.
摘要:荆州地区(B区)地处江汉平原,但全区降水仍存在很大的局地性和日变化,特别是暴雨这类强降水尤为明显。为了提高暴雨预报准确率,我们综合运用现有各种暴雨预报方法,提出了荆州地区暴雨甚短期预报流程,在1989年6~8月的预试验中进行了试验,效果较好。
1990, 13(4): 709-710.
摘要:暴雨回波的主要类型1.涡旋状暴雨回波这类暴雨回波生命史约20h,主体呈明显的涡旋状结构,内含多个强对流回波区,此起彼落表现为多极分布。外围(大多在南部)有一至几条对流单体组成的入流回波。受过渡带西部高山阻挡,除强冷空气外弱冷空气均从东向西倒灌。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