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 14(3): 251-260.
摘要:本文应用谱方法,诊断、计算了1964—1985年间,6个厄尔尼诺年和6个反厄尔尼诺年北半球月、季大气非绝热热流量距平场。结果表明:厄尔尼诺现象对大气非绝热热流量距平场具有显著影响,大气的响应表现为低纬和中高纬非绝热热流量正负距平中心有组织的优势排列,其位相或强度存在低频振荡,并且差值中心表现为双月周期。反厄尔尼诺年,大气具有分布不变,但距平中心基本上为反位相的响应形式。最后,通过海气相关分析,指出了海温异常是决定大气非绝热热流量异常的最重要的原因。
1991, 14(3): 261-268.
摘要:本文利用1951年1月-1985年2月全国80个站的月降水量资料,采用最大熵谱方法和扩展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对我国降水的准两年振荡的时空特征进行详细的研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1991, 14(3): 269-276.
摘要:本文在分析100多年来北半球平均气温长期变化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北半球气温变化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大范围气温距平与北半球平均气温有显著的正相关,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平原的温度距平值平均为北半球平均气温距平的1.4-1.6倍。还表明,我国降水距平分布与北半球气温变化也有一定的联系。在北半球平均气温偏高和偏低年份,欧亚地区500hPa环流特征的差异是显著的。这表明,我国大范围气候距平与北半球平均气温距平的统计相关是有一定的物理基础的。
1991, 14(3): 277-286.
摘要:本文利用三维数值模式,对云和气溶胶的气候效应进行了数值模拟,着重分析了云和气溶胶对土壤和大气温度以及地面气压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云滴气溶胶还是其它气溶胶,都不会改变夏季气候的基本特征,它们只对气候特征进行某些细微的修正。但是,对于地表和土壤温度以及大气温度和地面气压都有显著影响。一般说来,云和气溶胶使地表和土壤温度降低,使包含它们的气层温度升高,而使其上和其下气层的温度降低。边界层气溶胶使边界层温度升高,地面气压降低。由于云和气溶胶光学厚度和光学特性的水平不均匀性,在普遍出现地表和土壤温度以及地面气压下降的同时,有些地方却可以上升。因此,云和气溶胶的气候效应是复杂的。不仅取决于云和气溶胶本身的光学厚度和光学特性,还取决于环流背景。云和气溶胶引起的地表和土壤温度的变化值,一般可以达到1-5K的量值。
1991, 14(3): 287-293.
摘要:本文介绍奇异值分解方法的原理及其在分析两个要素场之间线性关系中的应用。并用其对冬季北大西洋地区海表温度与500百帕高度标准化距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冬季北大西洋地区海表温度主要分布型与该地区的大气遥相关型密切相关。理论分析和实际计算结果都表明,奇异值分解方法在分析两个要素场之间的线性关系是很有效的。
1991, 14(3): 294-299.
摘要:本文分析了约10年的850百帕月平均风场的辐散分量。结果表明:各季中月气候速度势场中存在3个辐合区和3个辐散区;季节变化明显的区域是南亚高原、南美洲和非洲;印度洋东部及低纬太平洋区域少变。辐散风场的年际异常与厄尔尼诺(反厄尔尼诺)事件关系密切,1982—1983年厄尔尼诺事件期间,辐散风场中有一个与之相应的异常过程存在。
1991, 14(3): 300-307.
摘要:用球谐展开方法,综合考察了5—6月大型环流的纬向变化和经向变化特征,发现各层上平均大型环流的波谱特征不同,各层都能找到一个球谐波作为纬向波的代表;球谐波谱特征演变能反映出大气环流的6月突变,突变从100hPa扩展到500hPa,在500hPa表现最为明显;丰、枯年球谐波谱特征不同,优势波入梅前的位相及入梅后的转换波差异较大。
1991, 14(3): 308-315.
摘要:本文以游程理论和Markov链模型探讨北半球中纬度500hPa超长波(2,3波)波谱参数的时变规律,获得各个分波波幅增衰及位相进退的持续性和转折性的有关信息,从而为中长期天气预报提供一种统计气候学背景。
1991, 14(3): 316-324.
摘要:用极大似然估计对Logistic判别分析进行变量的筛选。筛选过程在对判别系数作似然比检验的基础上进行,在每一步的变量向前选入与向后剔除中都用到这种检验。最后,用其分析了我国广州蔬菜春秋淡季的气象成因,并与Fisher逐步判别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1991, 14(3): 325-332.
摘要:本文首先讨论自动供水蒸散器在南京地区的观测使用情况及存在问题,然后以实测的农田蒸散值为依据,比较了几种目前常用的农田蒸散计算方法在南京地区的适用性。最后确定冬小麦、赤豆等农作物在南京地区的农田需水量及作物系数。
1991, 14(3): 333-339.
摘要:本文建立了斜坡地形一维非定常夜间大气边界层的数值模式。着重讨论斜坡地形上的Ekman螺线的特性,指出Ekman螺线出现反时针旋转的条件,并给出摩擦力项与Ekman螺线旋转方式的关系。
1991, 14(3): 340-345.
摘要:本文应用蒙特卡洛(Monte Carlo)统计模拟法对比分析了矢量法、水平投影法,在处理经纬仪测风资料中的精度。从误差分析的角度初步证明了矢量法有更高的精度。同时讨论了基线长对资料计算结果精度的影响,得出边界层观测中最佳基线长为700-1000m。
1991, 14(3): 346-353.
摘要:本文对东太平洋海温异常(SSTA)与西太平洋副高活动及中国夏季台风降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前期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时,我国夏季台风降水量呈“南多北少”,反之,则是“北多南少”。台风降水量分布型对SSTA的这种关系,可认为是厄尔尼诺事件引起的大气环流变化,从而影响西太平洋副高和台风发生源地及移动路径的结果。
1991, 14(3): 354-358.
摘要:1988年9月与1989年5月,我们用DL-8318型多道光学粒子计数器在黄山光明顶气象站进行了大气气溶胶的观测。初步得出:黄山大气气溶胶粒子浓度较低,其谱分布模式符合Junge提出的幂指数律谱分布函数,平均相对误差为19%,相关系数为0.99。
1991, 14(3): 359-365.
摘要:本文前半部介绍我国清乾隆年间戴源所记方测雨器、方蒸发器的构造和作用,并对比介绍欧美方测雨器及方蒸发器的沿革。后半部主要探讨这些仪器外形方圆变化的原因。并对戴源仪器本身及《测圆图解》进行分析,进而证明这种仪器并非我国自创,却系耶稣会传教士由巴黎传入中国。但在我国气象仪器史中有着重要意义。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