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 14(4): 497-502.
摘要:本文用1980-1982年3个夏半年(5-9月)的ECMWF客观分析资料,对青藏高原及其附近500hPa位势高度场进行了最大熵谱分析和滤波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夏半年存在着30-60天振荡,高原东部为一相对的30-60天振荡中心。本文还讨论了振荡的年际变化特征。
1991, 14(4): 503-509.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环流模式(IAP GCM)模式大气5~9月平均环流(本文称为背景环流)。结果表明;厄尔尼诺年一系列重要系统(南方涛动、瓦克环流、哈德莱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辐合带)及大范围降水均发生明显异常;北半球西太平洋热带、副热带是环流异常的主要区域。它们与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从而论证了该模式在低纬环流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1991, 14(4): 510-516.
摘要:本文发展了一个2层原始方程谱模式,讨论了夏季流型下大尺度地形对大气低频振荡的动力作用。结论是:(1)大地形可以激发低频振荡,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性;(2)低频振荡在山地北侧为相当正压结构,南侧为斜压结构;(3)其传播具有准定常Rossby波的特征。
1991, 14(4): 517-523.
摘要:本文分析了海气热力遥相关联系。结果表明:海气系统中存在着确定的海气时空遥相关现象;夏-冬的海气遥相关具有全球性特征;不同海域,海气最强相关月份不同,但间隔5-7个月的海气热力遥相关最普遍。
1991, 14(4): 524-531.
摘要:本文通过实例计算,讨论了包含潜热的淮地转ω方程在夏季江淮气旋活动及梅雨暴雨预报中的适用性,并分析了绝热因子和非绝热因子的贡献。主要结论有:(1)上述方程可以较准确地确定上升、下沉区及其主要中心的位置;(2)垂直运动的符号基本上可由绝热因子确定,潜热加热对上升运动起增辐作用;(3)稳定性降水对地面低压中心的生成起主要作用;(4)可以通过计算500hPa 矢量散度来预报降水区、暴雨区及气旋波活动的位置。
1991, 14(4): 532-537.
摘要:本文分析1982-1983年强ENSO期间夏季(6-8月)全球低纬度地区平均辐散环流特征发现,在200hPa上存在3个辐散中心和3个辐合中心,它们与热带地区的大尺度纬向环流分布有密切联系。1982年夏季的辐散环流强度明显比1983年夏季的弱,这种差异与这次强ENSO期间夏季热带地区海温异常变化有关系。
1991, 14(4): 538-544.
摘要:本文对我国西部树轮指数和温度场进行EOF展开,在此基础上,用典型场和谱分析方法讨论了树轮指数、温度空间场及时间场的特征、结构,结果表明:我国西部树轮和温度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最后,用稳健回归方法研究了树轮和温度的转移函数。
1991, 14(4): 545-550.
摘要:根据南京北郊城、乡边界层500m内的温度资料,分析了不同稳定度时的温度廓线特征,并进行拟合。研究结果表明;对数加线性律精度较高;位于平原地区的边界层下部也存在逆温中心;Anfossi等提出的夜间辐射逆温厚度演变模式有较好的应用性。
1991, 14(4): 551-558.
摘要:本文提出太阳直接辐射在塑料棚面上散射率的概念,并根据太阳短波辐射各分量的实测资料计算和分析了棚面各辐射分量的反射率、透射率、棚内外辐射比值及散射率的日变化和日平均值。
1991, 14(4): 559-565.
摘要:本文利用天山北坡牧草产量资料分析气象条件对冬草场牧草产量形成的影响,确定牧草产量形成的关键期和关键因子;研究牧草产量和各气象要素的变化周期;综合考虑影响牧草产量的年末牲畜头数、气象条件,建立了牧草产量预报模式。
1991, 14(4): 575-580.
摘要:本文根据Rutkowski,W和Fleisher(1955)提出的R计原理,从常规天气雷达的涨落回波中提取了多普勒速度谱宽σv并在微机上获得谱宽的伪彩色PPI显示。在一定条件下,谱宽即为湍流速度。多次测量的结果表明,发射机频率不稳定造成的R计测值的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1991, 14(4): 581-585.
摘要:在研究夜间边界层等问题的数值模式中,采用R-S5波段模式计算大气长波辐射时,如仅积分到边界层模式顶会使向下辐射和净辐射产生误差,且导致模式顶下的虚假强辐射降温。本文讨论了这种误差的来源,并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订正方法。
1991, 14(4): 586-591.
摘要:本文将正压无辐散涡度方程的多时刻预报方程式用于北半球大气环流预报,给出一个待定系数是时间和空间函数的动力统计谱模式,该模式对西风带槽脊有一定的预报能力。
1991, 14(4): 592-597.
摘要:本文将产量结构系统的建成看成是各个产量要素相互关联的灰色动态过程,按照灰色系统的数据生成及建模理论,采用年内等间隔分期播种试验的产量结构资料,建立了产量结构灰色系统模型,并用龙格-库塔方法模拟了不同播种期对产量结构系统的影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