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 15(3): 283-293.
摘要:用数值方法对热带海气耦合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大气和海洋中都滤去赤道Kelvin波,而只存在向西传的赤道Rossby波时,由于海气相互作用,同样可以使扰动向东传播。扰动向东传的临界波长与海气相互作用的强度有关。当海气相互作用越强时,向东传的扰动分量越大。数值试验的结果与理论分析所得的结果一致。
1992, 15(3): 294-304.
摘要:用一个两层准地转的斜压模式,实施了几十组积分时间等于7天的数值试验,分析研究了模式诸参数(包括静力稳定度参数、热带气旋的强度参数、尺度参数以及环境流场参数)对热带气旋移动路径的影响问题。结果表明,热带气旋的移动路径与模式诸参数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显示出若干具有非线性特色的行为。
1992, 15(3): 305-314.
摘要:从信息与熵的概念出发建立了土壤剖面降水分配的经验模型。对照田间试验资料表明,该模型较好地描述了土壤中雨水增量的铅直分布。模型包括降水量、土壤持水量和反映土壤综合特性参数K三个因子,前两者是可测的,而参数K可通过试选法确定。模型可应用于农田土壤水分预报、土壤污染和作物的水分利用研究。
1992, 15(3): 315-322.
摘要:采用Lagrangian观点,用物质线的轨迹积分法对阻塞的建立期、维持期和崩溃期的空气涡旋行为进行了详细研究,得到一些较有意义的结论。
1992, 15(3): 323-331.
摘要:建立了包含地形的二维夜间边界层模式,并用该模式对边界层低空急流超地转特征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超地转特征不仅与大气热力稳定度及自由大气波动的非线性平流有关,而且还与大气斜压性、辐射、地形等因子有关。因此,强的低空急流是波动动量水平输送、地形的动力作用、大气热力作用引起的动量垂直输送和地形热力作用的共同结果。
1992, 15(3): 332-341.
摘要:为了开展行星足度季风环流的数值试验,开发应用了一个简单的全球海-气耦合模式。模拟出行星尺度海气系统季节变化总特征,研究了大气中非对称强迫加热对海气季节平均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此海-气耦合模式研究季风环流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用意义。
1992, 15(3): 342-350.
摘要:给出了土壤非饱和水流运动方程和热流方程的耦合模型,采用第二类边界条件对方程求解。土壤湿度的拟合效果比由水流方程建立的模型精度提高近一倍。
1992, 15(3): 351-357.
摘要:根据已初步建立的零维地表能量平衡模式,利用考察资料及邻近气象站资料,对大别山南段赵公岭山区3.0×3.5km2区域进行计算(网格距为100m),首次绘制出该山区1、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结果表明:冬季,山区温度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地形条件;夏季,地形的影响要小的多。
1992, 15(3): 358-367.
摘要:运用ECMWF的逐日资料进行带通滤波处理,分析了夏季6-9月200hPa风场季内振荡的全球分布特征以及位相传播、能量传播等波动学特征。研究表明,风场40-50天振荡是全球分布的,具有显著的经纬向位相传播,低纬度振荡比中纬度振荡的纬向尺度大,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向一致;纬向风振荡所表现的纬向尺度比经向风振荡大,经向尺度比经向风振荡小,并且纬向传播速度快,经向传播速度慢。纬向风振荡具有经向排列的波列结构,经向风振荡具有纬向排列的波列结构。
1992, 15(3): 368-376.
摘要:利用1971-1984年共14个冬季(12月-次年2月)的北半球500hPa高度候距平资料,分析了北半球冬季环流异常的地理分布特征,研究了在大气环流持续异常的演变过程中,30-50天低频振荡和准双周振荡对持续异常的影响。发现持续异常的持续时间长短主要受准双周振荡的影响;而持续异常的强度主要受30-50天低频振荡的影响。阿拉斯加不但是持续异常的活跃区,也是30-50天低频振荡的活跃区。持续性环流异常和天气气候异常主要受30-50天低频振荡控制。
1992, 15(3): 377-385.
摘要:研究Logistic判别分析中的极大似然估计的存在性与唯一性问题,是一个在实际中碰到的难题。本文给出了分离及有重叠数据情况下的结论证明。
1992, 15(3): 386-395.
摘要:分别计算了发展东移的柴达木低涡与原地生消的柴达木低涡的物理量场及其周围有限区域上的扰动动能、扰动有效位能、总动能及总有效位能平衡方程的各项,分析了发展东移柴达木低涡各阶段的能量收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柴达木低涡生成与发展原因。
1992, 15(3): 396-405.
摘要:WWSDES是针对黄淮平原冬小麦苗情诊断而研制,它汇集了有关冬小麦苗情诊断及管理的专家知识和经验,采用谓词逻辑表达知识,知识库是采用自顶向下的生成方法。系统基于中西文Turbo Prolog语言,其知识库由领域规划、事实与元规则及元事实和建议措施三大部分组成。系统采用正、反向推理,通过推理机作用于知识库进行专家求解和决策,并具备半自动获取知识及解释与良好的用户接口等功能。该系统适用于IBM PC/XT及其兼容机。功能齐全,性能良好,可供农业、气象等部门推广使用。
1992, 15(3): 406-413.
摘要:根据我国西部祁连山区一个三棵园柏平均年轮资料表、陕西一个太白落叶松(A)年轮宽度表和新疆哈密地区五个年轮年表,经过合适取样和精确定年的树木年轮序列和我国西部28个站点1951-1975年的年平均气温资料,采用一种恢复气象要素场的EOF迭代方案重建我国西部近600年的地面气温序列。初步计算结果表明:重建的气温序列反映出1432-1526年、1622-1680年、1834-1865年三个冷期以及1541-1567年、1897-1923年两个暖期。与近600年气候变迁的演变趋势基本吻合。
1992, 15(3): 414-421.
摘要:浑善达克沙区是我国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较为敏感的地区。近期气候变化特征是60年代冷暖与旱涝年份交替出现,70年代气候暖湿,80年代暖干。与沙化有关的气象要素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振动,周期长度为2-4年和6-8年不等。建立了年干燥度及年降水量与影响因子的统计模型。采用车比雪夫多项式方法预测该沙区1990和1991年气候分别是暖湿和暖干,与实况相符。
1992, 15(3): 422-427.
摘要:利用浅水波方程有限区域谱模式及格距不同的两个差分模式,对两次天气过程,分别做了24小时和48小时的预报,并对预报结果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表明:谱模式的预报效果最优,尤其是对我国东北地区闭合低压强度的预报,谱模式的优越性更明显。预报试验的成功对进一步应用和发展有限区域谱模式,提高短期预报效果,具有一定意义。
1992, 15(3): 428-435.
摘要:利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细网格模式[1],对一次西南低涡的活动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发现,积云对流因子对西南低涡的移动有一定的影响。当冷暖平流较弱时,强大的积云对流可使低涡附近的西南风分量加大,促使低涡东部负涡度加大,不利于低涡东移。
1992, 15(3): 436-446.
摘要:在总结全国各地现有雨涝灾害指标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形成雨涝灾害的原因,考虑粮、棉、油等农业生产需要,新建了一个有别于前人的具有较强农业意义的雨涝灾害指标,并用此指标讨论了我国雨涝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比较符合各地实际情况,可供参考。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