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 15(4): 447-458.
摘要:利用热带简单耦合海-气模式研究了耦合的Kelvin内模和二阶对称Rossby内模的传播特征、稳定性及其动力学特征结构。结果揭示了热带海-气耦合系统的尺度和频率选择机制。海-气耦合作用主要影响大尺度波动并且具有非均匀性,使得Kelvin内模频率减小和Rossby内模频率增加,甚至激发向东传播的Rossby内模;同时激发Kelvin模的不稳定发展和导致Rossby模的衰减。大气阻尼效应与海-气耦合作用相反。海洋阻尼效应仅使波振幅衰减。同时揭示了海-气耦合系统的动力学特征结构,指出大气和海洋波动分量之间的位相关系。
1992, 15(4): 459-466.
摘要:研究了建立最优预测模型问题,指出:逐步回归方法不能保证得到最优预测模型;建立所有可能的回归方程,再根据Cp准则,平均预报均方误差准则(Sp)、预测残差平方和(PRESS)准则等可找到最优预测模型。提出了建立最优气候预测模型的方法、步骤,并给出了建模、预报实例。
1992, 15(4): 467-475.
摘要:利用我国160个测站37年的季降水资料,使用时空转换的EOF方法分析了降水量的时空变化;根据前5个特征向量场的主要分布,划分了我国降水的自然区域。分析表明,这种划分是合理的。
1992, 15(4): 476-484.
摘要:引用大气边界层端流资料计算和分析了有关测量混沌的特征量:功率谱,关联维数,Lyapunov指数和Kolmogorov熵。结果表明:大气边界层湍流是一种混沌运动,在相空间中为一奇怪吸引子,为了在相空间中支撑起这样的吸引子,至少需要由7-8阶的确定性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或者说需要由7-8个变量)才能对大气端流进行描述。
1992, 15(4): 485-492.
摘要:从相邻地区旱涝分布特征的相互关联性出发,提出一种借助于Monte-Carlo随机模拟思想重建历史降水量场的统计模拟方法。据此,首先拟合各级旱涝所对应的降水量条件分布模式,由多次数值试验产生相应于各级旱涝的模拟降水量记录。这些模拟记录在一定程度上重现了历史上大范围降水量场的特征,从而使历史旱涝等级场转化为降水量场。试验表明,重建的降水量场对于气候变化的研究是有益的。
1992, 15(4): 493-499.
摘要:在二维极坐标多卜勒雷达资料上建立径向速度折叠线,通过对折叠线的特征分析,判定折叠区域,进而确定每个库的径向速度值。用该算法已在多幅台风和暴雨等强天气过程的资料上对库间折叠和整体折叠实现了完全正确的退折叠处理,其优点是只对折叠区附近区域作处理,时效高、速度快,与面向径向处理的算法相比可靠性更高。
1992, 15(4): 500-507.
摘要:根据地表辐射平衡方程论述了总辐射与净辐射相关的物理实质,证实了线性方程R=bQ-a的合理性。文中还根据大量实测资料分析了两者的瞬时值、日总量以及月总量相关的特点,指出:瞬时值的相关最高;日总量的相关可因地表反射率及云量逐日变化的影响而有所降低;全年各月月总量相关较高,一般与地表反射率和有效辐射年变化的某种互补作用有关。
1992, 15(4): 508-516.
摘要:在总结全国各地现有农业干旱指标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形成农业干旱的原因,新建了一个可作全国农业干旱分析的统一指标,并用此指标讨论了我国各地农业干旱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
1992, 15(4): 517-524.
摘要:利用高原4个区域的平均降水资料,分析了高原夏季降水的变化特征,同时利用雪盖和100hPa高度场资料,讨论了高原降水和欧亚雪盖的相关关系,并利用雪盖和高度场的相关关系解释了产生高原降水变化的遥相关机制。研究指出:高原降水存在着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降水变化存在着准3年的振荡周期;高原降水受同期欧亚雪盖的影响较大,与欧亚雪盖相关的高度场准定常行星波列是高原夏季降水的一种物理机制。
1992, 15(4): 525-530.
摘要:在次地转假设下通过解析方法对完整的平流产生的非线性动力效应进行了研究,给出了非线性锋生的必要条件和动量变化的一组解析解。
1992, 15(4): 531-539.
摘要:用大气边界层运动方程的数值积分方法,研究了自由大气(边界层顶)风水平非均匀、非定常扰动对地形边界层的内参数u./G(u.为摩擦速度,G为自由大气风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尺度模式边界层参数化问题中,由于大尺度风压场的非定常与水平非均匀性,直接引用定常、水平均匀的经典阻力定律有误差,应考虑非定常、非均匀性及地形作用的修正。
1992, 15(4): 540-549.
摘要:应用由达西定律和连续方程导出的物理模型和基于土壤水分收支的簿记(Budget)模型,分别模拟了地处半干旱地区的陕西泾阳1987年和1988年,以及甘肃天水1986年冬小麦拔节后期至成熟阶段农田土壤水分的逐日变化,与实测值相比较,两种模型均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土壤上层,物理模型精度高于簿记模型;簿记模型估算的蒸散偏大、渗漏率偏低,对根系分布的敏感性较强。
1992, 15(4): 550-557.
摘要:分析了燃煤量、气溶胶质粒数密度、相对湿度等因子与重庆市区气象能见度的关系,并通过理论计算揭示了低能见度的物理成因。
1992, 15(4): 558-565.
摘要:以相似理论为基础,利用地面梯度观测资料,采用迭代方法确定湍流特征参量u.、T.和L,拟合出普适函数Φ(Z/L)、Φ(Ri)的半经验表达式以及特征长度L与稳定度因子ΔT/(Δu)2之间的经验关系,讨论了湍流通量和温风廓线随稳定度参数的变化现律,并得出计算贴地层湍流通量的梯度方法。
1992, 15(4): 566-573.
摘要:根据棚架与篱架的巨峰和红富士葡萄试验观测资料,对不同栽培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建立了葡萄生育阶段模型,模拟葡萄单粒重及糖度等动态变化,并分析了葡萄品质形成的气象条件。
1992, 15(4): 574-583.
摘要:采用自然正交函数(EOF)及扩展的自然正交函数(EEOF)分解方案,分析北半球1月500百帕高度场及西安等8站汛期(6-9月)降水总量,得到了能够表现遥相关结构主要特征的遥相关型,发现主要的遥相关型与陕西降水有密切的联系。
1992, 15(4): 584-590.
摘要:通过分析水分平衡过程诸分量建立了一个较为实用,并具有较好物理基础的干旱指数计算模式。应用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这种干旱指数能较好地综合反映旱涝气候特征和干湿程度变化对农业生产的不同影响。
1992, 15(4): 591-600.
摘要:用交叉谱分析方法研究近地面大气折射指数N单位平均值、月降水总量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多频振动特征。结果发现:初夏,N单位与太阳黑子(或降水量)在准5年及准2年(或准7年、准4年及准3年)周期附近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初秋,N单位与太阳黑子在准5年、准2年周期附近密切相关;N单位与降水量除在短周期准3年、准2年附近有密切关系外,在长周期准35年附近亦有较密切的关系。
1992, 15(4): 601-607.
摘要: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展开和波谱分析方法,讨论1957年1月至1977年12月黄河中游地面月气温特征向量时间函数演变周期,及其与赤道西、东、北太平洋海域月海温以及南方涛动指数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黄河中游月气温主要为80和20个月显著周期。该地区地面月气温同上述有关洋面上月海温及南方涛动指数的一定关联,在准两年(20个月)周期上关联较明显。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