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 16(1): 1-6.
摘要:通过多种方案试验,得出适用于各种云量下各大气等压面高度大气向下辐射的计算式为Gp=σT4[0.536+0.128ln(1+e)]云的影响主要通过各层气温和水汽压的相应变化体现。经检验该式的相对拟合误差为6.3%。据此计算并讨论了全国104个探空站500hPa等压面高度及对流层下层(地面—500hPa)大气向下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
1993, 16(1): 7-12.
摘要:对我国160个测站5—8月标准化降水距平与南方涛动指数的统计分析表明,我国大范围降水距平分布与上年南方涛动指数有显著的相关,其相关紧密程度不亚于降水与当年南方涛动指数的相关。在ENSO现象次年,以长江、淮河下游为中心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5—8月降水呈明显负距平,我国大部分其他地区,5—8月降水呈明显正距平。
JonathanS.Kinnersley , 朱乾根 , 孙照渤 , 何金海
1993, 16(1): 13-21.
摘要:讨论了给定的南极春季臭氧洞(取自1979—1985年臭氧减少的观测结果)对二维平流层—对流层模式中温度和环流的影响。11月份,南极上空约17km处,温度最多可降低6℃。这种温度变化引起的平均经向环流对臭氧洞起填塞作用,不过,这种影响很小,每年仅产生14DU的变化。观测事实表明,近年来10月份,南半球波活动减弱。为此,我们作了南半球波作用全年都减少一半,并考虑了臭氧洞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臭氧柱在11月份76°S减少了44DU,在赤道却增加了12DU。
1993, 16(1): 22-28.
摘要:用一个简化的海—气耦合模式,首先模拟出了地—海—气系统从季节到年际的相互作用,随后在此基础上,试验了赤道地区海表温度正距平对印度季风的可能影响。
1993, 16(1): 29-35.
摘要:从准地转理论出发,对一次偶极型乌拉尔阻塞的维持阶段作了动力学诊断,得到了一些初步结果。
1993, 16(1): 36-40.
摘要:利用文献[1]提出的切比雪夫多项式时间序列预报方法,对月降水量作同年逐月预报和逐年同月预报,将双向时间序列预报加权集成,构成最终最佳预报值。文中讨论了参数的选取和预报效果。对于理想初值的取法制作了详细表格,经数值试验表明,这种双向切氏多项式预报在一定程度上比单向预报提高了精度。
1993, 16(1): 41-47.
摘要:利用COADS资料对热带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海表温度(SST)的变化分布进行了研究。首先给出该区域冬、夏季平均分布状况,讨论了该区域中SST变化较活跃的几个海区同印度洋、太平洋其他区域的基本关系。然后对此范围内SST距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其分布型及随时间的演变。
1993, 16(1): 48-54.
摘要:通过大量观测资料的分析,揭示了重庆冬季雾和边界层结构的一些重要特点,认识到重庆雾之形成和发展除了辐射条件外,还有山风、两江水面、城市热岛和大气污染等因子都不容忽视。
1993, 16(1): 55-60.
摘要:用1984年6月1日至9月30日欧洲中心中期数值预报资料(ECMWF)重点分析了东亚夏季风垂直环流的低频振荡及其与季风活动的关系,指出了垂直经向环流和赤道纬向环流都存在明显的局地低频振荡,初步讨论了东亚夏季风经圈环流的低频振荡起源于南半球30°S处对流层中高层垂直运动的低频振荡,通过经圈环流的低频振荡使南北半球的低频振荡相互联系起来。最后分析了热带季风低频振荡与梅雨活动的可能联系。
1993, 16(1): 61-66.
摘要:近年来,人们利用卫星、雷达和地面观测资料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得到了一些暴雨和强对流天气预报的经验。例如,姚祖庆、肖稳安等利用卫星云图资料概括出影响长江中下游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的5种环境云场特征和在这些云场中暴雨和强对流云团的演变过程,通过追踪这些云团活动来作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杜秉玉等以雷达资料为主设计了长江三峡和荆江地区暴雨预报的临近预报系统。文中利用上海地区稠密的地面观测资料,分析1983年9月3日、1985年7月11日、1983年7月26日影响上海的暴雨和龙卷天气过程中地面气象要素场和物理量场的先兆表现,期望从地面观测资料的变化特征提供暴雨和强对流天气预报的依据。
1993, 16(1): 67-72.
摘要:若将灾害经济损失作为内生变量,将各种气象影响因子作为外生变量,则可用经济计量模式估算与预测气象灾害经济损失,可识别经济计量模式的参数可用两段最小二乘(2SLS)估计法进行;为估计灾害经济损失,我们给出了一个数值例子。
1993, 16(1): 73-79.
摘要:用水平非均匀的二维大气边界层方程的数值积分方法,在中性、非中性层结条件下,分别研究了大气为正、斜压时,当边界层顶(自由大气)风水平非均匀、非定常变化时对大气边界层内参数u./a和α角的影响。结果表明,不仅非定常变化时内参数值与相应定常解结果有差别,而且水平非均匀(即存在水平平流时的内参数值)与相应水平均匀的一维结果也有差别。另外,内参数时空变化与引起变化的上界条件有位相落后。说明在定常、水平均匀条件下得出的边界层参数化结果应考虑非定常、非均匀的影响。
1993, 16(1): 80-88.
摘要:以“使反演误差均方达最小”为准则,用不同的回归方法寻求最优通道组合,建立大气温湿遥感最小二乘反演法最优方程,以避免因自变量过多产生计算病态而造成的回归系数不稳定。通过实例比较最优子集法、前进法、后退法、逐步回归法以及文中提出的单F逐步回归法和定M逐步回归法等各种方法所得方程的回归效果。单F和定M逐步回归法不仅计算简单、意义明确,而且实际效果较好,接近于最优子集法的结果。
1993, 16(1): 89-96.
摘要:通过1991年实际资料和历史上出现过的旱涝灾害比较严重年的历史资料的对比分析,讨论了印度西南季风和我国东南季风的建立、高层季风与低层季风的相互作用,高原气温与海温变化以及大气环流、东亚季风的异变对我国江淮地区旱涝的影响。分析指出,夏季风的异常是影响我国江淮地区严重旱涝灾害的重要因素,其主要特征是涝年西南季风爆发早,东南季风盛行晚、西南季风强;在旱年西南季风爆发晚,东南季风盛行早,西南季风弱。分析还指出3支季风气流的汇合特征,即汇合口位置和汇合流走向与强降水的落区有关。
1993, 16(1): 97-100.
摘要:城市化对城市气候要素的显著影响与城市气候灾害的致灾过程密切相关。本文从南京暴雨、高温、雾等气象因素变化,阐述南京城市主要气候灾害及其危害影响。
1993, 16(1): 101-108.
摘要:应用不同尺度谱的涡度方程、热力学方程和水汽方程研究汛期暴雨过程中不同尺度系统相互作用,着重讨论与暴雨相关联的次天气尺度扰动涡旋的发生、发展、移动及暴雨落区的诊断分析。
1993, 16(1): 109-114.
摘要:由于了解气象国情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各省、市、自治区气象局,都在负责编纂《气象志》。《气象志》作为《地方志》的专志之一,是《地方志》编纂工作的创举,责任重大但缺乏经验。虽各地曾提出过编写专志的普遍原则,但并未提出过编写《气象志》的特殊原则。而此项特殊原则系编《气象志》所不可或缺的。为适应此项需要,本文特阐述编纂《气象志》的四个总体大原则,即时代先进性原则、志实原则、统属原则和体例原则。至于编纂《气象志》的一些具体原则,如叙事原则、供资原则、存史原则、传人原则及著录原则等将另文阐述。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