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 16(3): 257-268.
摘要:叙述了二维动力-物理气候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并用其作了两种敏感性试验。讨论了两种辐射计算方案的结果差别对纬向环流变化的作用,以及研究经向涡动动量通量在东亚季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993, 16(3): 269-274.
摘要:用奇异值分解方法,对热带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海表温度距平与欧亚500hPa高度距平进行分析,揭示了它们相互关系的事实。表明在它们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存在成对的典型空间分布,相应每对分布的时间系数同期相关较高。
1993, 16(3): 275-282.
摘要:使用三角形截断,截断波数为10的五层全球谱模式研究地形对季节内振荡的影响。分析了有地形和无地形模式模拟的一年带通滤波资料。结果表明,地形的作用在于加强了热带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对流活动,从而加强了热带对流热源、汇的振荡强度;也加强了中、高纬季节内振荡的强度。还讨论了地形影响季节内振荡的机理。
1993, 16(3): 283-287.
摘要:运用1979-1984年的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分析了热带对流活动的周期变化特征、水平结构、30-50天振荡的活动特点,并详细讨论了冬季对流活动在厄尔尼诺年(1982年)的异常。研究指出:对流的季节平均活动能反映出气候系统的双元态特征;对流的扰动活动不具有双元态特征。在厄尔尼诺年的东太平洋地区,扰动活动相对增强,但在日界线以西同样具有扰动活动中心。对流的30-50天振荡在赤道上具有自西向东的纬向传播,厄尔尼诺年传播可以通过日界线到达东太平洋地区,而正常年传播一般在日界线以西的地区出现截陷。
1993, 16(3): 288-294.
摘要:在讨论实测总辐射与地表净辐射月平均通量密度相关性的基础上,分析了两者气候计算值间的相关性问题,并初步证实两者的一致性。绘制出利用回归方程推算的地表净辐射年平均通量密度全国分布图,与利用地表辐射平衡方程余项所得结果比较一致。还讨论了坡地总辐射与净辐射气候计算值间的相关特点,指出当坡度小于20°时,坡地总辐射与净辐射的回归方程系数与水平地面的一致。随着坡度增加,回归方程系数发生相应变化。
1993, 16(3): 295-301.
摘要:利用微分方程定义的动力系统相平面几何定性理论,研究了海洋和大气中的非线性Rossby周期波与孤立波的存在条件和波解,得到了非线性波动的波速公式及波参数间的一些诊断关系。同时指出,波动的特征涡度受到限制,即平衡处的涡度不能过大,否则波要发生破碎。
1993, 16(3): 302-307.
摘要:采用多卜勒天气雷达资料,在IBM-PC系列微机上建立强对流天气回波0-2小时临近预报模式。该模式先对PPI图象数据进行预处理,选出一群有预报意义的强回波块,提取它们的一组特征值,然后用模糊聚类法进行分类,并用路径外推法作临近预报,获得比较客观的预报结果。
1993, 16(3): 308-313.
摘要:利用欧洲中心全球客观分析的7层月平均位势高度距平资料,分别计算了相同格点上12-2月和6-8月各层高度距平之间的同时相关分布。结果表明:全球月平均位势高度距平场的正压、斜压性随地理区域变化很大,并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其中12-2月对流层下部大气环流距平场在海洋上空有较好的相当正压性,在大陆上空正压性较差;对流层上部大气环流异常的正、斜压性分布与下部不同,赤道附近地区是相关系数的高值区,副热带地区主要是低值区;在对流层下部与上部大气环流距平场的相关系数分布图上,海洋上空并不总是高值区,在热带东太平洋区域就出现最强的负相关中心。与6-8月的相关系数分布型比较发现:特别明显的季节变化在非洲大陆和热带印度洋区域,12-2月为强正压区,6-8月为强斜压区。
1993, 16(3): 314-318.
摘要:结合 矢量动力学诊断方法和相关计算方法,计算了500hPa的欧洲中期预报中心(ECMWF)的网格点逐日资料,对实测资料中的低频振荡的传播路径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利用平均气流的正压不稳定能转换特征,诊断其传播的可能机制。指出低频振荡传播存在着3种主要的波射线路径,其与西风风速分布密切相关。它的维持与时间平均气流的正压不稳定能的转换有一定联系。
1993, 16(3): 319-323.
摘要:研究了华北汛期旱涝前期月平均环流异常的遥相关型结构特征,分析了华北地区汛期旱涝及其温度异常前期大气环流型的遥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华北汛期旱涝现象与前期遥相关经向波列特征密切相关。通过滤波尺度分离方法,清晰地描述出准定常行星波尺度的PNA、EAP型遥相关波列与华北汛期旱涝及其温度异常的相互联系,进一步揭示华北汛期旱涝前期遥相关经向波列的传播能量路径及其机制。
1993, 16(3): 324-328.
摘要:对农田土壤水分进行适当的时间序列分析,将经周期提取后的土壤水分随机序列采用RLS算法建立了非灌溉农田土壤水分自适应AR模型,从模拟效果和预报精度看,该模型具有较强的自适应性和一定的应用价值。
1993, 16(3): 329-333.
摘要:利用ADAS探测系统资料,分析了重庆市区冬季大气边界层温、湿、风的时空分布,讨论了重庆多雾的环境条件。
1993, 16(3): 334-337.
摘要:取时间期限为30年,把北京降水量与北半球气温的近似关系看成线性关系,再引入辅助变量--全球二氧化碳(CO2)浓度,增加全球变化的信息,排除误差的干扰,求出回归系数的一致性估计值,得到北半球气温每升1℃时北京降水量的变化,继而求出华北、东北及内蒙与北京相关显著处的降水量变化。若根据CO2倍增时全球增温的最佳估计是3℃,则上述地区降水量将增加15%以上,太行山东麓增加30%以上。
1993, 16(3): 338-342.
摘要:应用几何光学中的射线理论,研究了在阻塞高压作用下的Rossby波的频散过程。说明在Rossby波传播过程中阻塞高压所起的“屏障作用”。从而解释了Rossby波在某些阻塞高压控制的区域难以维持和传播的原因。
1993, 16(3): 343-348.
摘要:通过一次暴雨过程分析发现200hPa高空急流附近纬向层结的非均匀性对高层重力惯性波的发展有较大贡献。当重力惯性波沿层结稳定度减小方向传播时,有利于暴雨的发展。
1993, 16(3): 349-352.
摘要:在绝热无摩擦假定下,对空气流动过程中的非线性压缩性波进行了一组解析解的分析,指出这种波动具有单向传播性并沿着流线(流线平行时)传播,且在足够复杂的初始场下可形成激波。对解释与空气可压缩性有关的现象等有一定意义。
1993, 16(3): 353-358.
摘要:利用1951-1985年1月和7月500hPa月平均高度资料,采用混合多项式展开方法,对多年平均环流和异常的成分进行了分析,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1993, 16(3): 359-363.
摘要:在风场局地均匀方法(Equation of Continuity Combined Uniform Winds 简称 ECUW)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利用单部多卜勒雷达资料计算水平风场空间分布的调和方法,即将风场局地均匀假设、风场局地线性假设和连续性方程结合起来,计算一种理想情况下的水平风场,并将其结果同速度-方位角显示技术(VAD)的计算结果作了比较。
1993, 16(3): 364-367.
摘要:通过江淮地区一次梅雨期暴雨的诊断分析,探讨了梅雨锋暴雨的一种可能机制。指出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或等M面上的位势不稳定、锋生次级环流以及次天气尺度气旋的发展是形成暴雨的重要因子。
1993, 16(3): 368-372.
摘要:首先介绍微滴式农田蒸散器的结构原理,然后介绍遥测系统的设计及硬件配置、供水遥测的使用情况。最后就农田蒸散的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的设计作了说明。
1993, 16(3): 373-378.
摘要:在阐释人工防雹、人工削台和人工抑制局地暴雨试验的原理假设,及人工增雨试验面临的一些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探索人工抑制暴雨的可能性及其发展前景。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