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 16(4): 379-384.
摘要:根据冬季(12、1、2月)乌拉尔山地区月平均阻塞形势集中出现的范围和强度定义了一个阻塞指数。相关分析表明:乌拉尔山月平均阻塞与中国月平均气温有较大的负相关关系;它和全球海表温度之间存在三个明显的高相关海区:北太平洋热带东部海区、北大西洋热带和中纬度海区以及阿留申群岛西南方的海区。应用两层原始方程谱模式,在以上3个海区上空加入理想的非绝热孤立热源强迫分别做数值试验。结果表明:3个海区上空的非绝热孤立热源强迫通过激发准定常的Rossby波列而影响乌拉尔山阻塞。数值试验的动力学诊断结果显示:孤立热源强迫加强了乌拉尔山阻塞区上游槽和下游切断低压;阻塞区的低频涡度拟能主要来源于低频涡动自身的相互作用。
1993, 16(4): 385-391.
摘要:根据1984—85年冬季欧洲中期预报中心的格点资料,采用带通滤波(30—60天)和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东亚西风急流的入口区和出口区的低频偶极子结构和亚太地区的低频涡旋活动特征。发现纬向风偶极子的低频循环伴随着东亚西风急流中心的东西摆动,在急流入口区的低频经圈环流对于纬向风振荡有重要作用。从乌拉尔经中亚到东亚存在一个西北一东南向的波列,源自乌拉尔地区的低频涡旋先是向南然后向东移动导致波列位相的转变。中太平洋地区存在一个经向波列,一对低频气旋和反气旋的逆时针打转导致该地区低频波列的转变。
1993, 16(4): 392-398.
摘要:根据文献[5]确定的河套华北地区27个测站夏季(6—8月)降水指数,计算了典型旱涝年平均环流的合成差异场,发现在旱涝年的前期,尤其是在冬半年,大气环流的差异是显著的;旱涝指数与环流的相关,与旱涝合成差异场特征一致;计算的遥相关结果表明,运相关的传播路径与理论上计算得到的波能量传播路径几乎一致,其正负区域、中心位置与旱涝差异场的特征也基本一致。
1993, 16(4): 399-405.
摘要:系统对PPI数字回波资料经图象预处理、特征提取后,采用三级识别方式对是否存在0℃层亮带进行自动判别。试验表明,准确率很高。
1993, 16(4): 406-412.
摘要:从整理全国仅有的6个热平衡站实测梯度资料着手,初步讨论了我国地表潜热的气候计算方法,提出新的潜热气候计算式LE=14.73exp(0.5H+0.069e)(1+0.013ΔT)u-0.16据此计算出全国各站的月、年平均潜热通量密度并分析了其在全国的地理分布和年变化特点,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1993, 16(4): 413-417.
摘要:利用1984年夏季ECMWF/WMO资料分析了低频涡度系统和低频辐散环流系统,讨论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和南印度洋上的低频涡旋具有对流性天气系统的三维环流特征,低频速度势场在上述两区域表现为最大的辐合辐散强度和最宽广的辐合辐散区,低频散度波的能量频散激发和驱使印度洋至西太平洋区域内辐散环流呈现明显的准40天振荡。
1993, 16(4): 418-424.
摘要:通过对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和讨论,指出:非线性Kelvin波与线性波相比,在扰动的水平结构和时间演变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波动的传播方式上也较线性情形复杂。与层结大气中的正压模态有关的波动亦有与上述类似的特征。
1993, 16(4): 425-431.
摘要:建立一个二维的中尺度静力模式,考虑太阳短波辐射、长波辐射、大气中水汽、地表面粗糙度、反射率和土壤层温度等物理因子,讨论大气辐射交换对海风结构的影响,发现如果忽略辐射因素,海风只能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内,不能向内陆纵深发展。
1993, 16(4): 432-438.
摘要:采用方向滤波编码法压缩数字化天气雷达回波的原始资料。首先对回波资料进行二维傅里叶变换,分割出雷达回波的低频分量和高频分量;然后用方向滤波器从回波的高频分量中提取出回波的边缘和纹理;最后对雷达回波的低频分量和边缘、纹理组成的各方向图分别编码,以达到压缩雷达回波原始资料的目的。
1993, 16(4): 439-445.
摘要:利用欧洲中心全球客观分析的7层月平均位势高度距平资料,计算了几种大气环流遥相关型指数与各层位势高度距平的相关系数分布。发现:大气环流异常的正压、斜压性的地理差异与遥相关型的垂直结构关系密切。综合经验正交函数分析,结果亦然。
1993, 16(4): 446-450.
摘要:着重介绍单多卜勒雷达圆锥体扫描获得的风速、回波强度资料在显示之前的数据处理方法,以及用TVGA图形适配器的高分辨率显示模式(800×600,256色)显示多卜勒风场的技术。
1993, 16(4): 451-456.
摘要:研究了7805号登陆台风暴雨地形增幅效应问题。数值试验表明,台风外围环流、环境场副热带高压系统及其边缘次天气尺度强风带与地形强迫因素的相互作用对于变性台风移动路径、台风暴雨落区分布及其降水强度有显著的影响。
1993, 16(4): 457-463.
摘要:利用1989年12月16日—1990年1月14日在重庆市用三轴风速仪所测得的风速资料,计算了小风条件下重庆近地面层的湍流参数、欧拉时间自相关系数、湍流时间积分尺度、湍流强度、摩擦速度、湍流应力等湍流特征量,以了解重庆地区小风条件下的近地面层的湍流场特征。
1993, 16(4): 464-470.
摘要:根据作者提出的地表净辐射各分量的气候学计算方法,计算出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173站的净辐射和其各分量的年、月平均通量密度,并分析其地理分布特征。指出高原主体为总辐射、有效辐射的高值区,地表净辐射场在冬、夏季有较大差异。冬季为一弱正值区,相对低中心呈块状散布在祁连山区等几个地区;夏季因夜雨及地表湿润的缘故,高原大部地区的地表净辐射反有加强。各地净辐射年变化基本形式与总辐射相似。有效辐射年变化一般呈双峰型,春、秋最大,冬、夏最小。
1993, 16(4): 471-478.
摘要:着眼于东亚海陆热力强迫差异的影响,探讨了东亚初夏环流与江淮梅雨成因。结果表明:江淮流域夏季降水与前期地面气温的东亚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相关;江淮流域初夏降水量与同期北半球500hPa位势高度场的高相关区对应于入梅期“双阻”型环流系统,且最高相关系统为副热带高压。数值试验表明,东亚海陆热力强迫的差异与夏季风、梅雨阻塞系统的形成密切相关。研究结果揭示了梅雨初期环流特征形成的机理与热力结构因素。
1993, 16(4): 479-483.
摘要:研究了我国月平均气温场的遥相关结构。指出,我国冬季月份的气温场的跷跷板特征不明显。夏季月份有明显的遥相关结构。给出了各月的遥相关模态及强度。指出,月平均气温遥相关表现为从南向东北、西北方向的辐射状。在105°E以东呈东北—西南向。在105°E以西呈西北—东南向。这种遥相关结构是由环流异常造成的,而且可以在区域的月平均气温场预报中使用。
1993, 16(4): 484-487.
摘要:用1991年梅雨期逐时降水资料,对活动于梅雨锋上的中-β尺度雨带的时空尺度、活动、移动等进行了统计分析,揭示了1991年梅雨期后期的洪涝与中-β尺度雨带活动之间的关系。
1993, 16(4): 488-491.
摘要:采用波谱分析法对1953年1月—1977年12月长江三峡降水与有关海域海温、南方涛动作了分析。通过功率谱、交叉谱分析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1993, 16(4): 492-499.
摘要:引进半经验模式计算稻田蒸散,仅需要常规气象资料和作物的叶面积资料即可较精确地估算农田蒸散,解决了用Penman—Monteith方法计算误差偏高以及需要风速梯度观测等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困难。通过对模式进行参数的敏感性分析,证实了模式的可靠性和可行性。分析稻田蒸散发现水稻一生有两个耗水高峰: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此时的气象条件最有利于水稻蒸散的进行。
1993, 16(4): 500-503.
摘要:针对门限自回归模型在模型识别方面的不足,提出了逐步门限自回归模型,并同时给出了该模型的一种建模方案。数值实例表明,逐步门限自回归模型在模拟和预报稳定上比一般门限自回归模型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