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 17(1): 1-10.
摘要:用一点相关法计算了盛夏北半球500hPa遥相关型。得到7月份北半球存在7个遥相关型,8月份有6个遥相关型。确定了它们的中心,计算了各遥相关型的历年强度指数(1951~1990).研究了它们的年际变化、月际变化。指出7月份的东亚太平洋型(EAP)、北美东西遥相关型(NAEW);8月份的EAP型、欧亚型(EU)与我国盛夏季风降水关系密切。1991年夏季发生的弱EAP型是江淮流域大涝的一个重要原因。
1994, 17(1): 11-19.
摘要:从准地转正压涡度方程出发,提出新的双时间尺度,首次导得了正压大气波动的4波准共振耦合方程,即广义Landau方程。利用新的守恒量,求得其甚低频周期解。其周期为一年左右,这可认为是实际大气中年际振荡的一种新的物理机制。并可求出4波准共振波矢。
1994, 17(1): 20-26.
摘要:研究了有外界热源作用下的有限振幅超长波,首先利用Hamilton函数及总能量变化方法讨论了有限振幅周期性和孤立性超长波的存在条件。然后用Hamilton函数为运动不变量性质与函数逼近法求得波的解析式。同时指出。不考虑热源影响的有限振幅超长波不会产生孤立波解,对水平散度也无约束:但引入热源后,则能产生孤立波解,并且对水平散度有一定约束。
1994, 17(1): 27-31.
摘要:对一次登陆台风及其外围暴雨和环境的动能平衡以及天气尺反动能与一尺度扰动动能的转换进行了诊断分析,指出摩擦消耗和动能的水一输出是台风的主要能汇。台风消亡期间,外围暴雨区动能增大,动能制造项Gk是暴雨区的主要能源。Gk的增大可能与天气尺度动能转换成中尺度扰动引起暴雨的发展相联系。
1994, 17(1): 32-37.
摘要:选择1950~1989年期间出现的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和反厄尔尼诺事件,对其前期在中一西太平洋近赤道地区的某些气象条件及北半球环流特征作合成对比,分析表明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有助于对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监测和预报。
1994, 17(1): 38-43.
摘要:研究了1983~1984年冬季及1985~1986年冬季平流层爆发性增温(简记为SSW,下同)的活动特征,发现SSW的活动具有30~60天的季节内低频振荡特性。通过对1985~1986年冬季SSW和反SSW时段温压场特征的对比分析,发现SSW事件不仅引起平流层低层环流的异常,而且在对流层中层的环流也有明显的异常,甚至表现更显着。伴随着SSW和反SSw的低频循环,极涡流型、中高纬和中低纬环流的经向度以及中纬度的西风急流中心均显示出相应的变化。
1994, 17(1): 44-50.
摘要:利用1986年5~9月ECMWF/WMO资料计算非洲季风区、印度季风区、南海季风区和副热带季风区的视热源(Q1)和视水汽汇(Q2).结果表明非洲季风区和印度季风区Q1、Q2的准40天周期显着;南海季风区准双周振荡明显;副热带季风区盛行8天左右的周期;准40天周期振荡也是南海季风区和副热带季风区的重要信号,印度季风区Q1、Q2的准40天周期振荡比其他季风区的更为显着;非洲季风区Q1振荡位相超前于Q2振荡位相,其他季风区在夏季Q1和Q2振荡几乎呈同位相关系;对流层低层Q2和纬向风的低频振荡在印度季风区和南海季风区呈纬向偶极子分布,当季风区低频季风活跃(不活跃)时,Q2低频分量对应为潜热源(汇)或视水汽汇(源).
1994, 17(1): 51-57.
摘要:利用滤波、扩展经验正交函数(EEOF)、谱分析及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北极冰盖面积与我国气温和降水的联系。北极冰玉面积的功率谱密度曲线表明,北极冰盖面积距平除存在半年和一年的周期变化,还存在准两年的周期变化、尤其在6、9、11月份表现更加突出。冰盖面积的低频滤波曲线还表现出与全球性EN5O现象的密切联系,通过北极冰盖面积与我国月平均气温的EEOF分析,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相当好的匹配关系,而且后期匹配更好。相关分析表明,北极冰盖面积的变化对我国后期气温和降水存在一定的影响,它包含明显的准两年低频振荡并伴有一定的传递规律。
1994, 17(1): 58-63.
摘要:采用p-σ混合坐标系的5层原始方程模式研究了与澳洲辽季风低频变化相伴随的对流性低频加热源所激发的大气强迫波和东亚冬季风的关系。结果表明澳洲夏季风低频热源可引起北半球副热带高低层环流、东西向Walker环流、经向环流、越赤道气流的低频振荡,其振荡周期、强度与热源的振荡周期、强度有关。结果还进一步表明,澳洲低频热源可激发出扰动的北传,从而引起北半球副热带环流、副热带西风急流的低频振荡,澳洲夏季风活跃后的6天左右,东亚冬季风有一次增强过程,而澳洲夏季风的中断对冬季风则没有多大影响。
1994, 17(1): 64-72.
摘要:建立一个包含植被影响多数化的二维湖陆风数伍模式。它以改进的Nickerson(1979)二维中-β尺度数伍模式为动力学框架,并加入McCumber等(1981)的土壤模式和Deardorff(1978)的植被参数化方案,绒后以Therry等(1983)的湍流参数化和Mahrer等(1977)改进的辐射参数化方法闭合此控制系统。最后,以太湖湖陆风对陆地植被覆盖因子作了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对湖陆风的影响是明显的。
1994, 17(1): 73-78.
摘要:应用方差极大准则下的正文旋转因子分析,对我国近40年标准化年降水量场序列进行客观区划。结果表明,全国降水量场可明显划分成十大区域,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旱涝变化特征。例如,华北区和黄河中上游区变干趋势最为显着;西北地区和淮河、长江中上游地区略有变湿;而长江中下游、东北及珠江流域、华南沿海地区长期趋势呈波动变化。80年代年降水量略低于5o年代。
1994, 17(1): 79-85.
摘要:应用GMS可见光和红外通道数值化资料,针对梅雨锋云系特点,选用云顶红外计数值(IRC)、可见光计数值(VISC)、红外计数值梯度等因子,用逐步回归法导得高层高积云、多层云和积雨云的降水与上述因子的关系,并将估计结果与理论、实测降水比较,表明该方法估计效果较好,采用云分类降水估计结果比无云分类的要好。
1994, 17(1): 86-92.
摘要:利用东亚地区11个有代表性测站(1979~1988年)连续10年的500hPa逐日位势高度时间序列。全面计算了它们的浑沌特征量。结果表明,各测站相应的关联维数都是分数;完整的Lyapunov指数谱中,不仅都有正值、零和负值,而且Lyapunov指教之和(Σλk)都小于零。因此,从整体来看。相应于东亚地区天气尺度的吸引子是由一个有限空间支撑起来的。东亚地区的天气吸引子所显示的系统平均Kolmogolov熵(下称K熵)约为0.1008.从而平均可预报时间约为9.92d.一般说来。该地区北部的可预报时间尺度要长一些。
1994, 17(1): 93-96.
摘要:在运用Penman-Monteith(彭曼-蒙蒂斯)公式计算农田蒸散时,综合考虑了大气稳定度的影响。通过引入适应指数公式,检验稳定度修正前后对农田蒸散计算的精度影响。结果表明,修正后的公式计算精度明显下降,平均绝对误差增大一倍多。由此证明在计算农田蒸散时不考虑大气稳定度的订正是完全可靠的。此结论与文献[2]的研究结果一致。
1994, 17(1): 97-100.
摘要:长期天气过程的全球性和非绝热性吸引着人们从更广(全球)、更本质(非绝热加热)的角度认识大气环流的性质和规律,近年来一些从奇偶对称性出发研究大气环流的工作反映了这种趋势。为此。提出一个动力预报方案和一个统计预报方法,并对后者作了实际的计算。结果表明。用奇偶对称方法进行预报可能是中长期天气预报的一种途径。
1994, 17(1): 101-109.
摘要:在文献[1]的基础上,首次引用近传回归分析中PRESS准则最优子集法,建立大气温湿遥感最优反演方程,并用岭回归分析评价不同准则或方法所得到的最优子集,同时用实际资料进行了验证。
1994, 17(1): 110-116.
摘要:对1990年两场梅雨锋暴雨的地面中尺度结构作了较详细的分析研究。并利用加密观测的铁塔和低探资料,揭示了梅雨锋暴雨各阶段边界层热通量和动量通量特征。
1994, 17(1): 117-124.
摘要:依据各类云在红外和可见光波段不同的光谱特性,考察了近百个数字云图样本,在红外-可见光二维光谱特征空间上基本确定了与各类云相应的集群分布范围,由此判识出积雨云、薄卷云、厚卷云、中云、低云、浓积云和多层云系等7种主要云类及晴空区。并以1990年3月15日14时云因为例进一步讨论了诸云类在光谱特征空间上高频数分布区的形状和分布特点。
1994, 17(1): 125-133.
摘要:主要考虑(E1)全局解的存在性和衰减性。在(E1)的假设下,证明了:αij<pi-1(i,j=1.m);ui0(x)∈Lp0-2(Ω)问题(E1)存在一个全局解以αij>pi-1(i,j=1.m);ui0(x)∈那么,存在d0>0,使得如||ui0||p0-2<d0(i=1.m),问题(E1)存在一个全局解以u(x,t).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