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 17(2): 135-140.
摘要:提出一个新的李雅普诺夫函数,首次得到了正压和斜压不稳定的充要条件,大大改善了熟知的Rayleigh-郭晓岚定理和Fjortoft定理,解决了Rayleish(1880)提出的无粘切变流正压稳定性问题。
1994, 17(2): 141-147.
摘要:用三维气候模式模拟了边界层气溶胶的气候效应。结果表明,边界层气溶胶可使大气和地在的气候状态发生明显的变化。300hPa以下气柱中气温升高,地在和土壤温度降低。在气溶胶光学厚度较大的沙漠区上空,水平风场出现气旋性差值环流,垂直上升运动也发生较多变化。降水变化与300hPa上垂直运动的变化有很好的正相关。同时讨论了气溶胶气候效应的物理机制。
1994, 17(2): 148-152.
摘要:利用ECMWF/WMO逐日资料分析了1982年夏季大尺度水汽输送气流、大气加热场与华南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和西太平洋的两支水汽输送气流都具有30~60天振荡特征,并共同影响华南地区的降水;夏季风建立后,华南强降水过程与其上空的加热场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视热源与水汽汇的加强(减弱)对应华南地区多(少)雨期。
1994, 17(2): 153-158.
摘要:用北半球14个冬季的500hPa候距平高度场和14个夏季东北地区温度和降水候距平资料,分析了冬季环流异常对次年夏季温度和降水异常的影响,发现北半球冬季环流异常的显着区与冬季大气活动中心或超长波槽脊相联系;与我国东北地区夏季温度和降水异常关系密切。在El Niño和反El Niño年,这种现象更为明显。
1994, 17(2): 159-164.
摘要:提出和介绍了利用GMS-4红外云图资料定量测量淮河流域汛期降水的CT-TRC(cloud top temperature rainfull curve,云顶温度-降水量曲线)方法及实现步骤,并结合个例进行了分析。
1994, 17(2): 165-170.
摘要:对500hPa位势高度场逐日资料进行带通滤波分析,从而确定了风暴轴各月平均的强度和位置,分析了风暴轴和同一层次急流的时间演变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太平洋和大西洋风暴轴的强度和摆动都存在着明显的月际变化,即夏季强度最弱,位置偏北;冬季强度最强,位置偏南。在大多数情况下,风暴轴位于急流极大值下游向极地一侧。还发现,急流核和风暴轴都存在断裂现象,在太平洋上,风暴轴还出现双中心现象。
1994, 17(2): 171-176.
摘要:用1991年梅雨期间的部分GMS红外、可见光数字云图及同时的地面实测降水资料,从分析各等级降水云的二维预数分布着手,探求降水强大与红外、可见光亮度值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用红外、可见光双光谱阈值法判识大暴雨、暴雨、大雨、中小雨4个等级的降水云。
1994, 17(2): 177-182.
摘要:根据西部山区太阳总辐射的实测资料分析,指出,西部山区总辐射的气候学计算必须考虑日照、水汽分布及海拔高度的影响。为此研制了适宜于西部山区的总辐射气候学计算公式Q=Q0(α+bs1+cs12),进而讨论了西部山区总辐射的时、空分布。
1994, 17(2): 183-187.
摘要:利用Sawyer-Eliassen次级环流方程讨论了一次冬季暴雪过程中由地转强迫、非地转强迫以及非绝热加热和总的强迫所引起的次级环流,并指出南北方和上下层次级环流的有利配置对暴雪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1994, 17(2): 188-194.
摘要:用二维非静力完全弹性的中-γ尺度数值模式模拟了移动性热岛的大气边界层特征。试验中,热岛移速取为4m·s1,热岛强度取△θg=60K和30K两种。△θg=60K时,在热岛后方出现了强烈的垂直运动并形成了水平尺度为3~5km的局地环流,最大上升速度100cm·s1,出现在低层300~400m高度;△θg=30K时,移动热岛的边界效应比前者大为减弱,且不再出现闭合的局地环流。
1994, 17(2): 195-199.
摘要:用一维非定常模式模拟大气气溶胶粒子对城市夜间边不层大气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溶胶粒子对近地层大气起增温作用,对150m以上大气起降温作用,并削弱近地逆温层的强度。
1994, 17(2): 200-204.
摘要:以IAP2-LGCM为例,给出垂直低分辨率GCM模式大气平均经圈环流质量流函数的一个计算方案。结果表明,模式大气的Hadley环流季节变化与实际大气相一致。El Niño年模式大气平均经圈环流中可分离出一个与El Niño型SST异常关系密切的异常经圈环流,它导致平均Hadley环流向北半球盛夏型转变的滞后。
1994, 17(2): 205-212.
摘要:用时-空谱分析方法分析了32.5°N纬圈上的1980~1983年逐日大气折射指数N单位的变化。结果表明:大气折射指数的变化主要受东进的纬向移动的天气系统影响,主要体现在中、长周期上。此外,地理环境主要影响气候区域的分布。
1994, 17(2): 213-218.
摘要:利用变分法原理提出了对雷达速度资料进行预处理的一种方法,数值试验表明该法能有效地消除雷达速度资料中的小尺度运动径向速度分量及“噪声”.
1994, 17(2): 219-224.
摘要:根据郭晓岚的积云对流加热方法,计算积云对流对MCC加热、增湿的贡献。估计其降水效率,从而推算MCC的降水量。计算结果与实际降水量及降水分布比较接近,可用于MCC6~12h的降水估计和预报。
1994, 17(2): 225-231.
摘要:用1951~1985年间北半球冬季700、500、100hPa月平均位势高度场,分析了Wallace等提出的5个遥相关型所对应的环流异常和它们的性质。发现它们在对流层中下部是相当正压结构,在对流层上部减弱消失;某些遥相关型(如EU、PNA)环流异常存在明显联系;主要遥相关型环流异常的持续时间约为一个月。
1994, 17(2): 232-237.
摘要:设计了运用地形追随坐标系处理复杂下垫面上三维流场的方法,对重庆市区冬季晴天的局地环流结构进行了客观分析。结果指出,夜间四周山区有下坡冷空气向市中区汇集,午后逐渐转为谷风环流。这种局地环流结构对重庆雾的生消与污染物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1994, 17(2): 238-243.
摘要:根据田间试验观测资料,从SPAC(土壤-植物-大气连续统一体)系统出发,分析了南京地区冬小麦抽穗至黄熟阶段农田水分的能量耗散和物质耗散特点,找出了影响作物蒸腾的主要生理、生态因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994, 17(2): 244-248.
摘要:证明了如下结果:设G是阶为n(≥11)的3-连通图,若对G的所有距离为2的顶,点u、v,都有d(u)+d(v)≥n-1或|N(u∩N(v)|α+1或|(u)∪N(v)|≥n-δ+1.则G是Hamilton连通的。除非G属于一些特殊图类。
1994, 17(2): 249-254.
摘要:分析了低纬高原水稻生长独有的气候特点,将云南省不同地区的水稻产量与水稻生育期气象条件进行积分回归数值模拟分析,得出各地水稻气候敏感性综合数学表达式、区域划分指标以及空间分布规律。同时分析影响云南水稻产量的主要气候敏感因子和关键气候敏感期,并讨论了适应当地气候特点的水稻栽培要点。
1994, 17(2): 255-258.
摘要:用随机函数的方法,并假定雨滴谱为Gamm分布,模拟并讨论了雨滴谱变化及雨区裹减对普通雷达和双线偏振雷达测雨误差的影响。结果在明:双线偏振雷达测雨精度受雨区衰减及滴谱变化的影响均小于普通雷达。雨区衰减使双线偏振雷达测雨产生小雨高估、大雨影响不大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差反射率因子ZDR的测量误差。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