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 17(3): 263-275.
摘要:建立一个非静力的轴对称数值模式,模拟热带气旋内部的中尺度过程。通过对海温、纬度、初始场进行大量敏感性实验,发现模式的模拟结果同以前的研究是一致的。许多模拟特征(如垂直、切向风的最大值;低层入流;眼壁处上升气流的向外倾斜等)同雷达、飞机的观测很类似。模式十分清楚地再现了对流环的生消过程,并且对流环的向内移速与实测值很一致。模拟结果还显示台风内外区结构间存在耦合关系。
1994, 17(3): 276-283.
摘要:采用半地转方程的二维锋生模式,研究了地面暖带附近锋生过程中,大尺度斜压区、地面暖带和潜热释放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变形场中的孤立暖带,当它位于大尺度斜压区暖空气一侧时。可在有限时间内形成强锋区(有潜热加热时锋生速度更快);当暖带与大尺度斜压区配合时,可出现双锋区结构,强锋区可能先在暖带中出现。在暖带深厚并有潜热释放时表现更明显且有利于双锋区结构的维持。锋生强迫作用和位温扰动是梅雨锋附近两条中-α尺度雨带形成的可能机制。
1994, 17(3): 284-290.
摘要:利用ECMWF/WMO资料,计算了1985年11月~1986年3月的大气低频动能、低频动能通量散度,详细讨论其冬季平均的水平分布特征,并揭示大气低频动能源和汇的水平传播特征。结果表明:大气低频动能的大值中心正好对应于持续性异常的活动中心,且主要位于大气环流遥相关型PNA和EU波列路径附近,大气低频动能的强源(汇)主要位于西风急流的出口(入口)区;在中高纬地区,大气低频动能源和汇主要呈现向西的纬向传播特征和向北的经向传播特征。
1994, 17(3): 291-296.
摘要:应用准地转斜压模式数值模拟热带气旋的移动分析大尺度β涡旋的水平和垂直结构及其对热带气旋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β涡旋之间的准均匀流(通风气流)仍然与热带气旋的运动相关。
1994, 17(3): 297-302.
摘要:针对气候序列中有周期性振荡和常含有向上递增或向下递减的倾向,提出对均生函数进行累加延拓,将其与均生函数周期延拓序列一起进行筛选,从而建立优效的预测模型,并给出淮河汛期降水和全球气温序列的建模与预测实例。
1994, 17(3): 303-309.
摘要:利用球带p-σ坐标系模式,模拟了臭氧对夏季大气环流的作用。结果表明,臭氧作用引入模式后,大气高层环流特征得到显著改善,臭氧使高层大气的加热率增大;对低层大气,虽然臭氧的加热作用很小,但可通过改变其他加热场分量的分布和量值,从而改变总加热率, 使低层大气环流同样发生变化。
1994, 17(3): 310-314.
摘要:在建立大型农业气候数据库的基础上,研制了“农业气候相似信息系统”,着重介绍该系统的总体设计、原理与功能特点、开发与应用前景等。该系统可迅速查询农业气候相似研究应用动态和世界各地的气候数据;任选指标组合进行农业气候相似计算、排序,可为动、植物引种、扩种提供驯化次序和适宜范围,也可为农业技术交流和研究提供农业气候依据。
1994, 17(3): 315-320.
摘要:利用有限区域细网格模式与T42L9谱模式进行三维嵌套,对1991年7月10~11日08时江淮梅雨暴雨过程作了数值模拟,探讨了低纬环流系统和由其形成的水汽输送通道对江淮梅雨的影响。结果表明:孟加拉湾水汽源地及其西南季风水汽输送通道的贡献大于南海水汽源地及其东南季风水汽输送通道;两个水汽源同时存在,对江淮梅雨暴雨引起非线性叠加增强;台风环流和季风低压环流强度的变化对江淮梅雨暴雨有重要作用。
1994, 17(3): 321-326.
摘要:在估算未来大气CO2浓度倍增导致年平均气温场和降水量场变化的气候背景下,应用水热指数法对我国杉木分布边界的地理变迁及杉木商品材生产基地生态气候适宜性的变化进行了分析。估计未来的气候变暖将使杉木分布的南界与北界有不同程度的北移,适宜杉木生长的面积将会缩小;同时,现有的商品材基地届时将只有个别片能继续保持优越的生态气候,多数基地的杉木生长生态气候适宜性将减低。
1994, 17(3): 327-331.
摘要:分析了华南4~6月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华南4~6月旱、涝年的500hPa高度距平场的主要差异。结果表明,4~6降水存在2.5~3年的准周期变化和持续10年左右的阶段性变化特征。旱、涝年1~3月500hPa高度距平场的分布基本反位相,4~6月的距平场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综合结果表明,从冬季开始到次年6月,旱、涝年500hPa高度距平沿50°N纬圈的演变具有基本相反的过程。
1994, 17(3): 332-337.
摘要:应用1979年5~8月季风试验(MONEX)期间印度8个陆地辐射探空站资料,通过多种方案试验,得出适用于各种云量条件下各等压面大气有效辐射的气候计算式,并计算和讨论了全国104站500hPa大气有效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
1994, 17(3): 338-340.
摘要:应用欧洲中期预报中心(ECMWF)1980~1986年5~9月的850hPa逐日资料,分析了亚洲夏季风系统水汽输送的平均结构和低频结构。研究指出,从季节平均结构来看,亚洲季风系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低频活动结构看,亚洲夏季风系统中存在着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系统的相对独立性。
1994, 17(3): 341-346.
摘要:给出ARMA序列无条件平方和Box-Jenkins算法的矩阵表达式,并推出该算法收敛的充分条件和误差估计,同时给出一种减小误差的方法。
1994, 17(3): 347-350.
摘要:对广州1908~1980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在延拓的n维相空间中直接提取K熵,得到该序列的K熵值为0.1819,由此得到,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可预报时间T=1/K,约为6个月。
1994, 17(3): 351-355.
摘要:利用ECMWF/WMO逐日客观分析格点资料,采用带通滤波分析了冬季风环流的低频振荡特征,结果表明冬季风水平环流和垂直环流都表现出显著的准40天振荡特征,高低层水平环流的低频变化主要受热带西太平洋和澳大利亚附近的低频涡旋系统的影响,纬向环流的低频变化表现为Walker环流的加强和减弱。经向环流则在现为局地振荡特征,它的低频振荡起着联接南北半球和高低层季风环流低频振荡的作用。
1994, 17(3): 356-360.
摘要:利用p-σ混合坐标系原始方程5层球带模式,对7月中低纬流场进行数值模拟,重点分析近地面流场、经圈环流、纬向风随高度的变化及越赤道气流的模拟特征。结果表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经圈环流及纬向风的垂直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能清楚地看到海陆热力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994, 17(3): 361-366.
摘要:定义多组随机向量之间的条件相关系数R(x
1994, 17(3): 366-371.
摘要:借助农业气象学的分析方法,模拟分析了鸡产蛋的一般规律,进一步建立生理趋势产量随时间和气象产量随温湿指数(THI)变化的统计模式。同时讨论产蛋率的变化和用THI表示的蛋鸡生产的热应激指标。
1994, 17(3): 372-378.
摘要:比较瞬时法、平均法和逐层平均法3种水汽输送气候计算方案,发现它们的输送方向大致相同,输送量差异显著。瞬时法最准确;逐层平均法次之,但误差的年际波动较大;平均法虽然简单然而误差大。
1994, 17(3): 379-384.
摘要:根据1991年5~8月江淮特大暴雨资料,使用功率谱和带通滤波结合的方法,研究了1991年夏季风和江淮梅雨的准周期振荡,探索季风对异常梅雨的影响。分析指出,1991年北半球夏季风活动、江淮流域湿度场和降雨量变化均存在显著的准24天周期振荡,夏季风的周期振荡,主要表现在西南季风(东南季风不明显),它的位相比降雨量提前2~4天左右,其振幅大小较好地反映了降雨量的大小。
1994, 17(3): 385-390.
摘要:建立了一个模拟气体和气溶胶粒子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干沉积的数学横式,用以研究了影响气体加粒子干沉积的敏感因子,从而进一步揭示物质干沉积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下垫面的性质,气体本身与沉积表面的溶混性和表面的潮温程度是影响气体干沉积的重要因子;对粒子干沉积起主导作用的有粒子直径、平均风速、大气稳定状况和沉积表面的粗糙度。
1994, 17(3): 391-395.
摘要:研究了北半球初秋500hPa高度场的6个遥相关型特征及其与冬季遥相关型的区别,和其强度与我国初秋气温场的关系。指出我国大部地区的气温场特征与其中4个环流型强度的关系密切。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