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 18(1): 1-7.
摘要:用球带范围的耦合模式,研究了夏季准定常环流系统的基本特征及其月内时间演变过程,发现在北半球中高纬,无论在大气高层还是低层,环流形势均具有纬向两波结构,与纬向海陆分布的两波结构完全吻合,从而证明了海陆分布是造成准定常环流系统的根本原因。准定常环流系统的时间变化主要发生在前20个模式日中,变化最明显的地区通常也是准定常环流系统的中心。
1995, 18(1): 8-14.
摘要:根据ERBE和ISCCP资料讨论了公气系统短波吸收辐射及其年较差在全国的分布,分析了其与总云量、行星和地表反射卒以及地面吸收辐射的相互关系。发现在冬季地-气系统短波吸收辐射分布主要呈南高北低型,夏季分布形势为一不对称的大鞍形场,大致与行星反射率分布反向对应。公气短波吸收辐射与总云量呈负相关,高相关区在我国东部。各站地-气短波吸收辐射与地面吸收辐射的相关系数普遍高达0.900以上。此一特,或为从气候上利用地-气吸收辐射反演地面吸收辐射提供初步可能。
1995, 18(1): 15-24.
摘要:对北半球500hPa月平均高度场的热带部分作了合理的资料插补,用所得资料求得了北半球500hPa逐年1、7月高度场的球函数系数。据此对北半球1、7月多年平均高度场的球函数谱结构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具有低维低阶特点,基本环流特征及季节变化可以由约20个球函数分量得到描述。
1995, 18(1): 25-32.
摘要:使用郭晓岚。钱永甫p-σ坐标系5层原始方程球带(30°S~70°N)模式,将乌拉尔阻塞高压的作用作为初、边条件引进模式,通过实例对比和控制对比试验研究了乌拉尔阻高对亚洲季风环流和我国东部旱涝的影响。发现乌拉尔阻高作为一个激发源能激发出一支东南一西北向的定常波列,其高空反气旋辐散环流(低空为槽区)恰好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时它增强东亚西风急流,有利于扰动的发展,且在急流入口区诱导出附加的次生环流,增强东亚季风上升气流。因此乌拉尔阻高的存在及其激发的定常波列是导致江淮洪涝的大尺度关键因子和影响机制。
1995, 18(1): 33-38.
摘要:通过对8407号台风的环境水汽场的数值试验得出,台风中心右侧水汽通道区的水汽的多寡对台风降水的影响最大。台风中心左侧水汽的多少对台风降水几乎没有影响。在对两个登陆台风的水汽通量以及水汽通量散度分析中发现,这两个量的大小并不能决定降水的强弱。
1995, 18(1): 39-45.
摘要:通过对9216号台风外围暴雨的诊断分析,发现暴雨是由低层低压气旋流场系统、与高层高压反气旋流场系统以及深厚的饱和湿度层所组成的一种高层抽吸作用所形成。暴雨的增幅原因,是通过台风和东风波系统与西风带的低涡低槽系统合并加深后,导致暴雨区上空暖平流因子增强和高层抽吸作用增强所形成。最后对预报和研究这类暴雨提出了几点看法。
1995, 18(1): 46-51.
摘要:1989年和1990年冬,在重庆市中区至市边区进行了雾的综合探测。通过5次浓雾过程的119份雾滴谱资料分析,揭示了重庆市区雾滴谱分布基本特征、演变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对重庆雾的二次发展过程,做出了符合实际的解释。
1995, 18(1): 52-56.
摘要:提出用自然正交函数分解的方法来开拓相空间,从而研究有限区域上大气系统的混沌性质。与利用时间滞后作漂移来开拓相空间方法相比较,前者充分保证了相空间各基矢量的正交性,弥补了后者只能对单点资料进行计算的不足。文中利用欧洲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中心1980~1986年北半球亚洲地区的500hPa位势高度场逐日格点资料进行了EOF分解并计算得到了该地区大气系统的分维数为D=6.2.从而表明,为支撑该地区大气系统的混沌吸引子至少应取7维系统或以7个变量才能作出描述。
1995, 18(1): 57-64.
摘要:利用地形坐标建立了一个三维湖陆风的预报模式,其中对边界层及模式层顶高度采用预报方程求解,对边界层参数化作了较仔细的考虑。计算表明,模式运行十分稳定,对复杂地形条件下的浙陆风扰动系统有着很好的描述能力。
1995, 18(1): 65-71.
摘要:利用1989年12月~1990年1月在重庆市测得的三轴风速仪资料和气象资料,1990年7~8月在天津测得的三轴风速仪资料、温度脉冲资料、气象资料,计算了不同气象条件下的动量通量、热通量、摩擦速度和特征温度。这对了解重庆和天津市郊不同气象条件下的近地面层的湍流通量特征是十分有益的。
1995, 18(1): 72-78.
摘要:根据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水稻的育性模型导出的育性转换临界温度和临界日长指标,用15个代表站1951~1988年逐日平均气温和理论日长分析了7001s、N5088s和安农s-1三不育系的育性转换日期及不育期和可育期长度的气候学特征,为二系法杂交水稻的育性转换提供一种实用分析方法,并为生产提供依据。
1995, 18(1): 79-86.
摘要:在土壤中水热运动耦合方程模拟模型的基础上,对作物根系吸水函数进行改进,提出一个仅与降水、作物发育期和叶面积有关的新的根吸水函数表达式,从而建立土壤水分的预报模型。模型只需输入气象变量、土壤温度、土壤水文学参量及作物发育期等常规资料,即可对冬小麦田土壤水分状况进行预报,预报值与实测值的平均最大相对误差在8%以内。
1995, 18(1): 87-92.
摘要:用最大熵谱分析法对南京、上海两地局地大气折射指数气候变化特征进行诊断,探讨了自回归模式的阶数不同对话的影响,并从不同样本数的熵谱中提取出稳定的周期和谱峰值,所得结果可以作为预报大气折射指数变化的气候背景。
1995, 18(1): 93-99.
摘要:对离散化场的时间序列,详细推导了主振荡型分析方法的两个导出量:主振荡型(POP)及其伴随相关型(ACP).通过热带太平洋SST距平场时间序列POP及相应区域850hpa风场ACP的计算例子,给出了它们的实际算法。
1995, 18(1): 100-106.
摘要:使用1987年各月逐日2个时次地面、300、600、900、500、1000、1500、2000、3000m的风场资料,计算并分析其流场特征,得出我国低空各层次流场的年、季、月平均分布特征。同时还发现我国各台站的边界层内普遍存在一个明显风速极大值区,并得出它所在的高度、风向、风速以及出现频率。
1995, 18(1): 107-113.
摘要:利用增强红外卫星云图和逐时雨量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大陆上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降水强度、范围与MCC云区的亮度温度值、不同亮温区云面积、云区面积随时间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指出在MCC生成一云发展到最强盛阶段之前,降水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最大降水出现在-53℃、云面积达到最大之前1小时左右和MCC中心最冷云顶面积达到最大的时候。出现在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的MCC系统降水特征有显着的差异。最后根据MCC云系演变规律提出了MCC的降水预报思路。
1995, 18(1): 114-118.
摘要:通过3年冬春季雾的理化特性观测和分析,首次探讨上海城市雾的物理特性、微结构、酸度和化学成分等,从而了解上海雾的生成、发展、消散原因及理化结构。为提高雾的预报准确率和人工局部消雾提供物理背景。
1995, 18(1): 119-125.
摘要:应用上海中心气象台714数字化天气雷达立体扫描资料,分析并比较了单站及区域降水量在不同高度上的差异,并用地面雨量计资料进行了校准,尔后研究了它们的精度。最后初步探讨了上海地区3次降水天气过程中反射卒因子Z的垂直分布廓线。
1995, 18(1): 126-131.
摘要:通过对一次特定降水过程雨滴谱资料的分析,建立了Z-M、M-I和k-M的统计模式。在与理论模式和国内外有关资料的对比中,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这些结果,无论对进一步的理论探讨或气象台站的实际工作,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995, 18(1): 132-136.
摘要:灰色GM(1,1)预测与马尔柯夫预测的优点可以相互补充,将两者结合起来对随机性和波动性较大的数据序列进行预测,精度更高。本文采用灰色与马尔柯夫两种预测的组合模型,对新疆阿勒泰地区山绵羊死亡率的时间序列进行了分析,并预测了1992的可能死亡率情况,为该地区畜牧业生产发展和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1995, 18(1): 137-142.
摘要:应用非线性系统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中纬度欧洲地区(0~90°E,25~60°N)冬季180个气旋路径和西太平洋地区(110~170°E,10~45°N)夏季180个台风路径。通过计算独立气旋“对”的关联函数和气旋路径的结构函数,得到了代换相空间中气旋(台风)路径吸引子维数为2~2.5(1.4~1.9)和路径的自相似性。由此推断初始误差e的折指率均为2~3天左右,分区的结果亦类似。对气旋路径的时间标度分析表征着系统的无标度性,关联方差谱遵从频率的2~3次方幂律。
1995, 18(1): 143-150.
摘要:本文按定性预报、百分率预报和形态预报3类预报形式,分别概述了常用的验证评分方法。提出了预报评分方法应遵循的7条准则,并以此为依据,针对强对流天气等小概率事件的预报,讨论了各种评分方法的适用性。最后,对各类预报形式的验证评分,提出了最佳的方案。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