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 18(2): 155-165.
摘要:在斜压准地转两层流体的动量、能量和环流给定时,使用变分法,首次求得斜压流体最小位涡拟能解,此解正是斜压近常定有限振幅准确解。当通道长宽比、流体平均深度和能量三者都大于各自的临界值,且环流无垂直切变时,此准确解为有限振幅斜压Rossby波,否则,此准确解为纬向流。本文还首次提出“不相容原理”,即斜压大气有限振幅近常定Rossby波的正压和斜压两分量全波数不能相同。这表明这两种近常定波具有相当不同的水平和垂直结构,与观测事实和数值试验结果一致。
1995, 18(2): 172-178.
摘要:用1980~1983年的ECMWF客观分析资料,对任选一年的任意月份、正常年和尼尔尼诺年的特别月份天气尺度涡动能量及其与时间平均气流之间的能量转换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风暴轴区域,天气尺度涡动动能和天气尺度涡动有效位能最大,天气尺度涡动与时间平均气流之间的能量转换也最剧烈;在风暴轴的入口区、出口区,天气尺度涡动与时间平均气流之间的能量转换是反向的,从而使风暴轴维持在比较常定的区域。
1995, 18(2): 179-186.
摘要:依据电磁逆散射理论,由频域的反射系数或时域的反射脉冲重建分层均匀介质折射率廓线。采用非线性重整化技术对利卡提方程进行化简,并由此导出反射脉冲与折射率廓线分布函数之间的关系。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用非线性重整化技术重建折射率廓线具有物理图象清晰、精度高、稳定性好、抗噪声干扰及简便快捷的优点。
1995, 18(2): 187-191.
摘要:用一个准地转正压模式实施5组积分时间为5天的试验,研究台风环流与较小尺度涡旋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指出,涡旋相互作用可以改变台风环流的非对称结构,进而引起台风移动偏离正常路径。
1995, 18(2): 192-199.
摘要:在分析北太平洋(60°N~2h0°S)SST距平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确定出北太平洋海流区为中纬度北太平洋SST变化最活跃的海区。讨论了该海区SST异常与大气环流的相互关系,并与赤道中、东太平洋SST异常和大气环流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北太平洋海流区SST异常时,大气环流存在显着的PNA型环流。本文还指出在中纬度北太平洋SST异常与北半球大气环流的相互作用中,大气环流是首先启动的方面。
1995, 18(2): 200-206.
摘要:利用球圈范围的初始方程模式,就1991年太平洋主要海温异常区对降水的影响进行了数值试验,并对影响机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海温异常对降水的影响主要局限在热带和副热带地区。海温异常的直接影响是改变海气之间的感热和水汽交换,而后通过温度场和流场的变化以及凝结反馈过程影响降水。
1995, 18(2): 207-212.
摘要:以试验区实测资料为基础,根据泡桐的树形特征和太阳辐射在树冠中的传播特性,建立了晴、昙、阴不同天气条件下各种密度农桐间作田内太阳辐射的分布模式,较好地体现了间作地辐射日变化趋势。并分析了影响辐射分布的因素,为配置合理的间作模式提供依据。
1995, 18(2): 213-219.
摘要:用GBPP-100型地面雨滴谱仪与吸水纸斑,点法进行同步观测,对比分析GBPP-100型地面雨滴谱仪测量的可靠性。结果表明:(1)两种方法测量雨滴谱所得资料除平均直径、均立方根直径相似性稍差外,其它特征量的线性相关显着性水平均为0.005;(2)两种方法所得雨滴谱资料除平均直径、均立方根直径、降水强度稍有差异外,其它特征量均无显着差异。
1995, 18(2): 220-228.
摘要:给出了用场集球函数展开系数分析其距平场集模方球函数谱结构的方案。用1951~1986年1、7月北半球500hPa高度场球函数展开系数,分析了距一场的球函数谱结构。结果表明,它们具有低维、低阶的特点,距平环流的基本特征及季节、年际变化可以用不足50个球函数分量较精确地描述。
1995, 18(2): 229-233.
摘要:利用1951~1987年5~8月长江中上游地区34站的降水量资料,采用移动样本序列的极大墒谱法对长江中上游汛期降水的周期特征进行了客观、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上游地区存在显着的准两年周期振荡,并给出了其地理分布特征,其他周期振荡则不十分明显,且不稳定。
1995, 18(2): 234-241.
摘要:通过对不同雨强台风的诊断对比及数值试验得出一些结论。台风暴雨与锋区、高低空急流有关。强锋区可导致200hPa西南风高空急流与右后方非地转辐散的加强,并在其作用下,激发重力惯性波。其调整过程,即为暴雨的突然增幅过程。调整时间约3~6小时。调整过程使低空急流加强,加大向暴雨区的水汽动量输送,有利于降水加强。调整过程结束后,雨量变化平稳。
1995, 18(2): 242-247.
摘要:分析了8807号台风所引发的局地特大暴雨成因:(1)台风提供了足够的水汽;(2)台风螺旋状云雨区和太阳辐射不均匀,形成了低层中尺度锋区,为暴雨发生提供极不稳定能量和触发条件;(3)局地地形和摩擦因子使湖北省宜昌地区成为这次对流云发展较有利的地点;(4)高空的中尺度降压系统和涡度因子加强了对流云团的发展。
1995, 18(2): 248-254.
摘要:采用国家气象中心五层原始方程业务模式,用单向自嵌套方法,对常用的几种侧边界条件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加密网格可以改善预报效果,在试验的几种边界处理方案中,以Davies方案的效果最好,不需要采用其他技术处理,就能使边界附近不产生扰动,分析的等值线光滑,计算稳定性好,可以便业务预报更加可靠,效果更加理想。
1995, 18(2): 255-262.
摘要:根据ERBE和ISCCP资料讨论了总云量等因子对地-气系统净辐射的影响,分析了地-气系统净辐射与其各分量及地表净辐射的相关联系。发现行星反射率和地气短波吸收辐射对地-气净辐射的影响最大,而云和纬度的作用主要通过该两因子变化表现出来,OLR的作用则相对较弱。地-气净辐射与地表净辐射的相关性也较明显。文中还就地-气净辐射在全国的地理分布作了分析。各地区地-气净辐射的年变曲线均为简单的夏大冬小型,云等因素的影响主要造成最大值出现月份的推移。
1995, 18(2): 263-268.
摘要:讨论了用多重网格方法(MGM)求解赫姆霍兹型(HelmhoItz)欧拉方程第一边值的五个定解问题,并与变系数超松弛迭代法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精度条件下,前者所需的计算时间要比后者少,时间效率比随着网格数的增加而明显提高,反映了用多重网格方法求解大型差分方程组数值解的优越性。
1995, 18(2): 269-275.
摘要:根据农业气象学和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利用人工气候箱盆栽试验观测资料,建立了水稻净光合模拟模型,确定了模型有关参数,探讨了水稻叶片的净光合能力与温度、光照等气象条件之间的本质联系,为研究水稻植株干物质积累、分配规律和产量预报提供了理论依据。
1995, 18(2): 276-281.
摘要:利用欧亚雪盖的时间序列与北半球对流层中高层高度场之间的回归系数分离出与欧亚雪盖相关的异常环流的响应场。研究表明,这种回归响应场不仅能表示雪盖和环流之间的相关关系,而且能反映相关中心的振幅大小。环流响应场的振幅在中层较大,中上层具有显着的相当正压结构。冬春夏季的环流对冬季积雪的响应场上都存在明显的定常行星波列,冬季为NEUP型和NPNA型,春季略有变化,夏季存在LEU型和EANA型波列。响应场的行星波列具有分支现象,并以波阵面的形成进行能量传播,能量传播在副热带地区出现拦截。
1995, 18(2): 282-287.
摘要:讨论了气候信号与气候噪声的相互关系和月平均气温预报正确率的上限问题。用青海省25个站逐日气温的多年资料,按3种方法估计了气候信号和气候噪声的方差。结果得出,如果以绝对误差小于均方差的0.68倍作为预报正确的标准,则青海省月平均气温预报正确率的上限约为66%~72%,冬季与夏季差别不大。
1995, 18(2): 288-292.
摘要:通过分析太平洋海温与山东半岛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找出了两者相关关系中的一些特点。用于制做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的预报系统,在预报业务中取得了很好的预报效果和经济效益。
1995, 18(2): 293-299.
摘要:利用山东半岛32个气象站1987~1991年自记风资料,分析了山东半岛海陆风环流的特征。包括:海陆风的强度和频数、生消时间、水平及垂直伸展距离等。结果表明,白天山东半岛有海风生成时,半岛中部常存在一条辐合线,在夏秋季节常伴随阵雨与雷暴的生成,有时可诱发强对流天气。
1995, 18(2): 300-306.
摘要:根据气候跃变概念,结合主相关型和经验正交函数(EOF)的分析,揭示了60年代我国汛期降水、夏季气温和海表水温大规模变化的主要时空分布特征。指出不同地区和不同要素的气候跃变在时间上和强度上不太相同,海表水温的跃变先于气温和降水的跃变;夏季气温、汛期降水与1月海表水温落后两年相关密切,呈正相关关系。
1995, 18(2): 307-312.
摘要:以大利山东段长年和短年的年旬降水量资料,推算考察点的长年旬雨量理论概率分布。计算表明由间接模式仅据二、三年考察资料所得理论分布与直接由长年代记录所估算的理论分布十分吻合,有效率也很高,因此用间接模式推算山区降水量保证率有相当的可靠性。文中对山区降水资源的利用也作了相应的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南京气象学院大气资料服务中心
1995, 18(2): 313-316.
摘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南京气象学院大气资料服务中心Trends'93资料靠介绍“Trends'93”是由美国奥克里季国家实验室大气微量气体全球资料中心CO2信息分析中心整编的一本资料集。汇集了反映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资料,内容分3大部分:微量气体资料,包括CO2、CH4、CFC-11(CCl3F)、CFC-12(CC12F2)、N2O;2气温;3降水。近代观测 资料大部分延伸到1992年,由冰核中的气泡测定的CO2浓度记录以及同位素测定的温度记录向前延伸到16万年前。全部资料装订成一册,约1000页。它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内容丰富又便于使用的资料。下面做简要介绍。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