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 18(3): 317-323.
摘要:根据北京、拉萨等站实测晴天总辐射资料,讨论了应用别尔梁德理论式Q0=I0sinh/1+ƒm作晴天总辐射参数化的可能性。式中除f为参数珠其余符号均属通用。ƒ的参数化形式为ƒ=0.181+0.0688ln(1+e),e为水汽压。经灵敏度分析和反演检验证实,该式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平均相对误差为4.1%).计算并证实晴天,总辐射在自由大气中随气压呈线性变化。最后还讨论了ƒ系数的某些物理、气候特征。
1995, 18(3): 324-330.
摘要:用一点相关法计算了春季4月份北半球500hPa遥相关型,得出4月存在5个遥相关型。它们的中心位置与冬季相比已有了较大的改变。计算了1951~1990年各遥相关型的逐丰强度指数。研究了它们的年际变化,指出4月的西太平洋型(WP)、欧亚型(EU)的强、弱是我国4月份大范围旱涝的主要原因。
1995, 18(3): 331-336.
摘要:在递归相似的基础上提出数值求解初值问题的一种新方案,与传统方法的区别,在于求解归结为演化系数的计算。这里给出常微(组)初值问题的算法;并指出新方法与传统方法的关系。
1995, 18(3): 337-343.
摘要:根据1958~1991年资料,用一点相关法得到了3、4月北半球30hPa月平均高度场遥相关型,研究了它们的指数特征、起因及其与后期赤道东太平洋厄尔尼诺事件的联系。
1995, 18(3): 344-348.
摘要:采用神经网络BP多层映射模式,利用1946~1979(1980)年南京月平均气温资料序列,计算得到系统的分维数D0=2.8,确定三层模式形式i×j=3×2,k=1,由此作出1980(1981)年1~12月平均气温预报值。它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97(0.98).如按各月资料建立序列,作1~12月各月平均气温预报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为0.99(0.99).
1995, 18(3): 349-354.
摘要:对中国冬季月平均气温标准化距平场做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析,用前6个REOF表示主要空间型,依次为华南型、东北型、西北西部型、青藏高原东部型、西南型和华北型。取对应的时间系数分析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除青藏高原和华南不明显以外,其它地区呈现显著变暖趋势,前冬与后冬的距平以异号为主,在相同的周期变化中,西北的位相比青藏高原落后,比其他地区超前。
1995, 18(3): 355-360.
摘要:根据力学原理描述了轻物体在加速流体中的运动所具有的运动特征,将此原理应用于大陆漂移,发现板块由于地球自转而成倾斜态势。倾斜着的板块产生俯冲还是仰冲决定于地幔对流,大陆向赤道漂移是由于板块受惯性离心力和对应的附加力产生的力偶使板块南倾北仰造成的板块向赤道俯冲所致。
1995, 18(3): 361-367.
摘要:应用一个无基本气流的准地转斜压模式数值模拟热带气旋逆时针打转运动。分析结果表明:对称气流对非对称涡度的平流引起非对称流场中的小尺度涡旋和通风气流逆时针旋转;旋转的通风气流引导热带气旋作逆时针打转运动。
1995, 18(3): 361-367.
摘要:为提高预报准确率,在对多种嵌套方案试验对比的基础上,选用了一种计算效果较好,方法也不甚复杂的Davies物理量松弛方案,对中尺度业务模式系统进行了预报试验。其网格边界值采用T42L9谱模式的预报值。嵌套模式与原模式用同一个例进行了预报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嵌套方案考虑了大尺度环流背景场在边界附近对中尺度系统的强迫作用,提高了有限区域模式的实际预报能力。
1995, 18(3): 376-382.
摘要:对1987~1992年在汕头以北登陆的全部台风个例分析表明:登陆台风陆上活动类型和远距离暴雨特,点与台风在近海的活动方式有关;登陆台风远距离暴雨的发生与台风登陆前后大气低层东南气流里是否存在中尺度暖区有关,落区与中尺度暖区在台风、副高系统中的相对位置有关,最后,建立了台风远距离暴雨预报的天气学模式。
1995, 18(3): 383-388.
摘要:对登陆后迅速消亡的8116号台风和登陆后长期维持不消的8407号台风的动能平衡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层上部动能水平通量辐散和穿越等压线的运动使8116号台风迅速消亡,其中以正压过程为主;8407号台风则从环境大气输入动能和位能,这可能是台风暖性低压长久不消的重要原因。最后讨论了台风动能水平通量辐散与外围暴雨增幅的关系。
1995, 18(3): 389-395.
摘要:利用旋转主分量分析方法将我国春、夏、秋冬四季气温场分别划分为7、7、6、5个自然区域。对各季各区气温的极大焰谱分析表明,我国气温存在准两年、准7年等周期变化,且这些周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及季节性特征。
1995, 18(3): 396-403.
摘要:利用上海2、8月份各100次探空资料,采用数值实验方法,研究了三通道(23.8、31.4和94GHz)微波辐射计地基系统遥感大气水汽和液态水总量的能力和修正大气电长度时所能获得的精度。
1995, 18(3): 404-409.
摘要:以莫宁-奥布霍夫相似理论为基础,利用风温梯度观测资料,采用迭代方法确定湍流特征参量U*、T*、L和廓线参数β、γ,得出了适用于确定农田植被层上方风温廓线和湍流通量的普适函数半经验表达式;分析讨论了大气层结稳定度与风温廓线曲率、廓线参数以及普适函数的关系。
1995, 18(3): 410-415.
摘要:结合XZ-I型弧焊机器人的研制,针对XZ-I型弧焊机器人的结构,提出了利用机器人杆件之间的几何关系建立机器人运动学模型的方法。该模型求解简单,简化了传统的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从而提高了运行效率,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1995, 18(3): 416-420.
摘要:研究表明,紫外辐射强度的增大,对小麦的生长、生理活动及产量的形成,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紫外辐射增加的这些效应又和小麦的各种其他环境条件(如光、热、水等)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当某些环境条件处于胁迫状态时,则可能对紫外辐射的植物效应产生一定程度的遮掩作用,减弱其抑制强度。
1995, 18(3): 421-426.
摘要:根据中国气象局对地面有线综合遥测气象站招标要求,设计了一种遥测站数据采集系统方案。系统主要完成各种气象传感器的接口电路与数据采集处理、主机对采集数据的收集软件两部分,在测量气象要素的传感器、系统的硬件结构和软件结构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讨论。本设计采用单片机8032、E2PROM、DS1287、可编程门阵列等器件,简化了电路设计,因而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与国内其他单位研制的遥测系统相比,结构简单,成本低。
1995, 18(3): 427-432.
摘要:通过分析1987年我国各测站低空(3000m以下)各层次风随高度分布廓线和各经、纬度平均垂直环流,得出边界层内风随高度变化的几种典型分布以及在108°E以东我国边界层内存在一对经向反、正垂直环流圈。他们的活动特,人与我国污染物浓度分布、垂直输送有一定关系,对进一步了解我国低空环境大气的垂直流场以及分析大气污染物扩散输送规律提供重要依据。
1995, 18(3): 433-438.
摘要:用间隔为3h的静止气象卫星红外云图资料,分析了我国夏季青藏高原上云系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以1981~1983年6、7、8月的红外云图资料与相应地区的降水资料,建立利用卫星云图资料估算青藏高原地区降水的模式。检验表明该方法对弥补青藏高原上地面站稀少,降水资料不足的缺陷很有帮助,能为研究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状况、水资源的分布和数量提供依据。
1995, 18(3): 439-443.
摘要:以畜牧气象灾害系统为背景,建立了一个多指标系统综合评估的主成份线性加权数学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新疆伊犁地区的畜牧气象灾害按年份进行了综合评估与排序,从中提炼出大量有用的信息,为当地制定畜牧业发展战略提供了定量依据。
1995, 18(3): 444-449.
摘要:时间标度计算表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路径是一个无标度性的系统,其关联方差谱遵从频率的-2~-3次方幂律,不同背景下的路径系统均如此。由此得到的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的热带气旋路径可预报时间尺度基本上为3~4d,但异常热带气旋路径的可预报时间尺度则为1~2d.
1995, 18(3): 450-454.
摘要:利用兰州、上海及其周围站点的1月和年平均气温资料,通过对比,分析了城市化对气温长期演变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区域性气候增暖过程中,城市化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1995, 18(3): 455-459.
摘要:根据1956~1991年的《台风年鉴》资料,研究登陆北上的热带气旋造成华北地区暴雨增幅的天气气候规律,提出确定暴雨增幅的标准,为建立预报判据提供了依据。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