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 18(4): 465-472.
摘要:利用地气耦合区域气候模式研究了我国华北和西北部分地区土壤类型变化的区域气候效应,着重分析了土壤类型变化对海平面气压场、近地层气温和湿度、土壤温度、边界层风速、垂直运动以及地面能量平衡和转换关系的影响,所得结果可为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一定的气候依据。
1995, 18(4): 473-477.
摘要:在对中国区域1月份0.8m月平均地温距平场进行EOF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地温异常与北半球500hPa高度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地温异常与大气环流有一定的关系;与地温异常同月和前一月的大气环流距平分布相似,而与后一月的大气环流不同。进一步分析表明,前一月的大气环流异常至少部分地激发了1月份的地温异常,反过来地温又影响大气环流。
1995, 18(4): 478-485.
摘要:采用T21L5大气环流模式,详细探讨了冬季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对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西北太平洋暖海表温度异常能显着增强异常区北侧及下游地区的斜压性,天气尺度扰动方差、扰动动能以及涡动热量通量等也在此风暴轴的入口区得到增强,由此揭示出外热源强迫对太平洋风暴轴的维持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1995, 18(4): 486-493.
摘要:以周晓平研制的有限区域细网格数值模式为基础,编制成一个套网格模式,并对1991年7月2~3日发生在江淮流域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动力分析。结果表明:低空急流加强,输送了大量暖湿空气并激发强烈的上升运动是造成该区暴雨的主要原因;在该过程中,热成风平衡遭到破坏,其非热成风平衡部分伴随相应的二级环流,也有利于垂直运动的产生。
1995, 18(4): 494-499.
摘要:根据有关学者提出的几种植冠阻抗参数化的代表性理论,由单叶气孔阻抗实测值,结合叶面积垂直分布资料,提出了3种计算冠层阻抗的合成方法。利用由P-M公式反推出的冠层阻抗及由波文比仪测算出的麦田蒸散值对各合成方法进行了效果分析。
1995, 18(4): 506-510.
摘要:放宽了文献[1]中一个定理的条件,指出”3点度和“条件可减弱为对n阶图中满足min{d(x,y),d(y,z),d(z,x)}=2的任意3个独立,点x,y,z,有d(x)+d(y>)+d(z)≥n.在这个条件下,相应的结果仍成立。
1995, 18(4): 511-517.
摘要:从模型微小扰动的角度研究数据对回归估计精度的局部影响。首先提出刻划这种影响的4个统计量,并求出它们在3种不同扰动方式下的最大局部变化方向,其最大绝对分量对应于强影响点。最后给出一个数值例子来说明这种强影响点的诊断。
1995, 18(4): 518-522.
摘要:利用ECMWF的1980~1986年多年平均及1980年的低层纬、经向网格点资料对季内振荡方差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多年平均及个别年份流场中季内同期振荡强度的对比特征及其在低纬和中高纬地区的差异。为动力学诊断和理论研究夏季风的年际差异提供线索。
1995, 18(4): 523-529.
摘要:利用1957/1958~1990/1991年共34年冬季资料,采用一点相关法,研究了30hPa11~2月各月平均高度场遥相关型及其强度指数的主要特征。分析了它们的天气动力学意义,并举例说明了他们与后期我国气候异常的联系。
1995, 18(4): 530-534.
摘要:根据卫星云图的灰度分布,计算灰度共生矩阵,然后抽取一组纹理识别特征童,组成卫星云图云自动分类方程,从而实现云图微机自动分类。
1995, 18(4): 535-542.
摘要:采用J. W. Deardorff[1]地表植被参数化方案,利用P-σ原始方程5层模式[2],分析了青藏高原有植被和无植被两种不同下垫面情况下的大气响应,结果表明有植被下垫面通过增加向大气输送潜热通量,加强了高原上空的热低压,增强了高原北部的热成风,加强了高原南侧的季风环流,使青藏高原及我国东南地区的降水增多。
1995, 18(4): 543-547.
摘要:利用研制的地表热量平衡各分量的气候计算方法,结合全国6个热平衡站资料,计算并讨论了地表热源在全国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地面对大气加热的特点以及地表热源的参数化问题。指出季风气候背景、纬度、地形和地表湿润状况是决定地表热源特征的重要因素。就全年来说,在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潜热是地面加热大气的主要形式,西北干燥区则以感热加热为主。
1995, 18(4): 548-554.
摘要:利用Euler平流扩散方程和K模式闭合方案的数值解,讨论了混合层厚度、风速和稳定度3因子对银川市冬季地面SO2浓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极不稳定层结(A级)下混合层厚度增加250m时能使地面SO2浓度减少40%~75%,而在稳定层结下混合层厚度增加200m时仅减少20%的浓度;而当混合层厚度和风速分别增加250m和3.8m·s-1、层结由稳定(F)变为极端不稳定(A),并且当混合层最大厚度和最大风速分别限制在650m和4m·s-1时,老城西部地面浓度减少了90%,稀释效应最显着。
1995, 18(4): 555-559.
摘要:用TBB资料及物理量诊断分析1993年7月2~6日皖南赣北致洪暴雨成因,揭示一种致洪暴雨常见天气系统的若干结构特点和TBB场特征。
1995, 18(4): 560-565.
摘要:由实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农桐间作地热量平衡各分量复杂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间作内外蒸发耗热(LE)仍是主要耗热项,湍流耗热(H)低于LE,但高于土壤热通量(Qs);间作地各分量小于对照,但LE、Qs占净辐射(Rn)比值高于对照;泡桐林带对各分量的影响与间作结构及测点位置有关。然后计算了间作中小麦、棉花水分利用率(WUE),其值与作物类型、生长期等因子有关,且间作地高于对照。
1995, 18(4): 572-577.
摘要:从农业气象学角度,利用模糊数学方法,通过南京地区茶树生长气候适宜度的计算与分析,探讨了不同的郊县和郊区茶树种植的气候适宜状况。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和分析了相应地区的茶树生长气候适宜态,讨论了在不同采摘期内气象条件的影响情况。
1995, 18(4): 578-583.
摘要:建立了南京地区大气折射指数垂直分布关系式,并计算了不同气候时段下分布参数、拟合误差以及N单位垂直变化梯度。结果表明:不同气候时段的累年年平均垂直分布参数不同,但差异并不明显;逐年年平均垂直分布参数间的差异较明显;累年逐月平均垂直分布不同月份间的参数差异很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逐年逐月平均垂直分布较全面地反映出分布的气候时段性、年际特性、季节特性及月际特性。还建立了一种考虑随机时间序列振动位相的多元统计预报模式,并对逐年逐月平均垂直分布参数进行了预报研究。
1995, 18(4): 584-587.
摘要:运用能见度理论和双目偏光能见度测定仪原理,讨论了夜间气象能见度的测量原理和一种新的测量方法,并完成了初步的野外对比试验,得出了比较结论。
1995, 18(4): 588-592.
摘要:对1980~1983年梅雨期间安徽发生的6次暴雨过程,作了沿117.5°E的空间剖面图分析。结果发现,梅雨锋常不及地,在低层锋区特征不明显,而且在地面出现带状雷暴雨时,常在雨区南侧形成”雨成锋“.作者对雨成锋的形成和演变作了初步探讨,并对各阶段经圈环流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995, 18(4): 597-598.
摘要:第二届国际大气和海洋观测资料同化专题研讨会简介及我国同化工作现状沈桐立(南京气象学院气象学系,南京210044)第二届国际大气和海洋观测资料同化专题研讨会于1995年3月13~17日在日本东京召开。会议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发起,并为总的组织者。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