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 19(1): 1-7.
摘要:利用准地转正压涡度方程全球谱模式,对三个行星波准共振相互作用作了数值试验,取两类准共振波矢:(1)K1+K2+K3=0,ω1+ω2+ω3=Δω; (2)k1+k2+k3=0,l1+l2+l3=Δl,ω1+ω2+ω3=0,分别积分90 d,得到了一些重要结果:(1)纬向波数 k=1,2,3的三个行星波存在着较强的波一波相互作用; (2)由于波波相互作用.这三个行星波存在着周期为20~45 d 左右的低频振荡,并且还普遍存在着准双周振荡; (3)上述低频周期与三个波的初始振幅有关。
1996, 19(1): 8-17.
摘要:利用一个具有三重水平结构的台风数值模式,就地形对9216号台风暴雨增幅的影响作了有、无地形的对比数值研究。结果表明:(1)模式的三重结构能较成功地考虑不同尺度的地形,既能考虑关键区的细致结构,又能考虑大尺度环境流场的影响,能较成功地预报出台风路径、大风及雨区分布; (2)地形作用改善了对流降水条件,中低层辐合上升比无地形有很大加强,台风登陆后在山脉迎风坡地区降水增幅显著,且对流性降水占较大比重,取消地形后模拟的台风位置偏北,东西风带北推,且登陆后不发生应有的较强的衰减。因此,地形的抬升辐合在暴雨增幅中起很大作用。
1996, 19(1): 18-23.
摘要:用OSU大气环流模式做了两个试验,一个为控制试验,另一个为假设中国北部(30~46°N,90~120°E)土壤湿度为饱和的湿土壤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湿度升高有利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低空急流的加强和北抬,使得105°E以东的江淮和华北东南部地区降水减少,而105°E以西的非季风区和华北北部降水增加。
1996, 19(1): 24-30.
摘要:应用奇异值分解方法进一步研究了中国地温异常与北半球500 hPa 位势高度异常的同月和前后各一个月的相互关系,得到了两者之间相互配对的空间典型分布。结果表明,1月中国地温异常与同月和前一个月欧亚地区大气环流异常存在显著的空间配对分布。在此观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地温和大气环流相互作用的可能物理过程。
1996, 19(1): 31-37.
摘要:用自然正交函数(EOF)分解的方法开拓相空间,在正交基下利用最小二乘法求解具有二次非线性项的状态演化方程中的各项系数,从而建立起能反映有限区域天气气候系统演化特征的动力系统,并与用时间序列漂移拓展相空间的方法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在用EOF分解开拓的相空间中建立的动力系统,有可能对天气系统的演化作出更精确、更符合实际的描述。
1996, 19(1): 44-49.
摘要:根据湍流应力模式的模拟结果,讨论了植被冠层中湍流能量的平衡特征,并通过数值试验就冠层结构对流场结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1996, 19(1): 50-56.
摘要: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1989~1992年田间试验资料,采用优化算法,计算了水稻植株光合产物分配系数αi和转移系数βi 的量值,分析了两者随水稻生长发育的变化规律以及天气气候因子对它们的影响,建立了水稻植株和各个器官的生长动态模型,并进行了检验。
1996, 19(1): 57-61.
摘要:植物经紫外线 UV-AB(280~400 nm)照射后,其生长曲线会发生变化,常规描述农作物生长的 Logistic 模型将不能确切描述。本文在模拟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统计计算,通过对比分析,选出了不同强度紫外辐射(0.0,0.15,0.35,0.75 W•m-2)照射下,能较好地描述大豆作物生长的数学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在自然光照下生长的大豆,其生长方法用Logistic方程描述较好,而在较强紫外辐射强度下生长的大豆,其生长方法用Gompertz方程描述较适宜。
1996, 19(1): 62-68.
摘要:分析了1984~1990年在重庆测得的182个雾水样品,揭示了该地区雾水化学组分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雾水已酸化,属硫酸型; 离子浓度高,且与空气污染及雾的微物理结构密切相关。
1996, 19(1): 69-75.
摘要:介绍用386微机开发的静止气象卫星云迹风客观导出系统(CWIS)软件和所采用的处理方法。资料分析表明,该系统所得结果与天气图分析有很好的一致性。本文还指出云迹风资料的特点,以及为系统改进和资料解译而尚待解决的问题。
1996, 19(1): 76-82.
摘要:根据1984~1986年 ECMWF/WMO 客观分析资料的分析结果,揭示了中高纬度大气低频变化的若干特征。结果表明,中高纬度低频扰动的相当正压结构可以用低频扰动的"结构参数"(低频正压动能与低频总动能之比)来表征; 中高纬度低频动能的高值区与西风急流的纬向非对称性和经向切变紧密相关; 中高纬度低频振荡的传播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和汇合、分离特征,并可利用中太平洋地区低频反气旋和低频气旋的涡旋对(β-Gyres)的逆时针打转来解释; 东亚西风急流入口区所在经度是中低纬度和南北半球低频变化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 中高纬度低频涡旋活动与阻塞形势的变化紧密相关。
1996, 19(1): 83-89.
摘要:使用ECMWF200hPa1980~1986年格点资料(u,v),利用距平涡度方程对季风年际异常的形成和维持机制作了涡度收支方面的诊断。结果指出:亚洲季风区上空年际异常流场的涡旋特性具有明显的季内振荡变化;不同年份及不同区域,涡度方程各项所揭示的变化特征(振荡强度、位相等)不尽相同; 距平涡度方程中各项的月平均值在旱涝年间的大陆上空其符号或数值大小有明显的差别;气候平均季风环流在年际异常扰动的维持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梅雨降水前期距平涡度方程各项在旱涝年间的明显差别可为异常降水的预报提供线索。
1996, 19(1): 90-95.
摘要:应用几何光学中的射线理论,求得了地形和时间平均基流作用下的波动射线解以及广义波作用守恒量。讨论了青藏高原在冬夏两季环流形势下对波作用量传播的作用。结果表明:地形对波动的频散具有明显的屏障作用,这种作用随波长的增长而增强,并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1996, 19(1): 96-100.
摘要:利用NMC850hPa月平均风场资料,对赤道太平洋-印度洋区域、热带两大洋过渡区域、东亚-西太平洋区域环流异常受El Niño茄事件影响程度作了估计。结果显示,3个区域环流异常受El Niño事件影响差异明显,从而揭示出某些区域环流异常成因的多元性。
1996, 19(1): 101-105.
摘要:讨论了软件可靠性模型——JM模型中故障率比例参数θ的Bayes估计问题,分别求出了在贝叶斯假设、杰弗莱原则和共轭分布原则下参数θ的先验分布、后验分布及相应的 Bayes估计,并对它们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1996, 19(1): 106-110.
摘要:建立了以华北平原日最高地表温度实测值为非独立变量,AVHRR 的第4、3、5通道亮度温度为独立变量的线性回归方程,及以 AVHRR 第4通道亮度温度等为独立变量的线性回归方程。经分析认为,后者是估算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晴空无冰雪覆盖情况下最高地表温度较合适的回归方程。
1996, 19(1): 111-117.
摘要:根据ERBE和ISCCP资料,以及实测和计算的地表吸收辐射资料,计算并讨论了我国大气短波吸收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其与各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大气短波吸收辐射随纬度和拔海高度变化明显,其与天文辐射、水汽压的相关也很显著,总云量对它的影响仅在东部地区有所反映。最后还计算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初步表明其值在我国东部地区可达0.30,最大可超过0.35,远大于以往文献的平均估计。
1996, 19(1): 118-124.
摘要:根据作者提出的地表热平衡各分量的气候学计算方法,利用ERBE和ISCCP资料,计算了全国215站的大气热源强度(HSa),分析了其与天文辐射、降水、气温、地表热源等的相关性,拟合出大气热源的参数化式。并讨论了大气热源在我国的时空分布特征。
1996, 19(1): 125-129.
摘要:利用1990年夏季天津市城郊观测塔三分量风资料,研究了正常天气和天气过程中近地面湍流谱的一些特征。结果表明,正常天气时,城郊的湍流谱和平坦地形的基本一致,而有天气过程(主要是夏季雷雨)时,湍流谱反映出一些特殊性。文章还讨论了出现这些特殊性的可能原因。
1996, 19(1): 130-134.
摘要:通过对10次增幅类、7次非增幅类台风暴雨过程的普查和对比分析,找出两类暴雨的特点和差异,对暴雨增幅前期条件进行物理诊断,并将诊断条件与流场特征、卫星云图分析相结合,得出台风暴雨增幅的概念模式,供日常预报应用。
1996, 19(1): 135-140.
摘要:用500hPa月平均高度对小麦雨后青枯逼熟灾害性天气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对各优势相关区进行主成份合成。用主成份变量建立的灾害预报方程,在实际使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96, 19(1): 141-145.
摘要:对黑龙江省1991~1994年间作物生长季的热量条件,重点对无霜期、终初霜日和5、8、9月份的平均气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初步结论表明,1991~1994年气候有变暖的趋势,特别是作物成熟期热量充足,初霜推后,无霜期延长,有利于农业生产。同时指出气象条件是农业丰欠的重要因素。
1996, 19(1): 146-148.
摘要:德国气象局全球降水气候中心(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Centre Deutscher Wetterdienst,简称 GPCC)是 WCRP(World Climate Research Programme)建立的GPCP(Global Precipitation Climatology Project)核心部门。由 GPCC 整编的这套2.5°网格上区域平均逐月降水总量资料共有二盘(高密),分别为1987和1988年12个月的全球降水量。随着整编方法的不断完善和各种来源资料的广泛运用,GPCC今后将提供更多更好的全球降水资料产品。这些资料对于气候学和水文学研究十分重要。下面对这套资料作简要介绍。
1996, 19(1): 148-149.
摘要:南京大气资料中心是基金会地学部领导和支持的,为我国大气科学基础性研究提供资料服务的机构。在过去的三年中,在基金会地学部和南京气象学院的双重领导下完成了筹建并开始了服务工作。在推动资料共享,促进我国大气科学,特别是基金会支持的研究中,迈出了有意义的一步。其工作得到大气科学界、乃至地学界的关注。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