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 19(2): 151-159.
摘要:使用 IAP 2—L AGCM(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层大气环流模式),就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温异常影响夏季大气环流和季风低频变化的问题进行了数值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暖池区海温正异常可引起大气环流低频变化的明显改变,使海平面气压低频方差在季风区增强;对流层中上层气温之低频信号增强;改变低频扰动的空间型;更清楚地显示出自暖池区向北排列的波列;改变低频振荡的位相(时间域上);使南半球低频变化的向北传播(至北半球)更为清楚。
1996, 19(2): 160-167.
摘要: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 IAP 模式对发生在热带地区的高频温度异常进行了数值模拟。与控制试验结果对比,得知大气中的季节内振荡及双周振荡是大气变化的固有特性。当热带地区出现高频温度异常时,会影响大气中的各种物理量场,并以季节内振荡的响应最为明显。其主要表现是使原有的中高纬度季节内振荡作用减弱,而高频振荡部分加强。对异常响应的作用在低纬地区表现为:中上层以相当快的速度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尤其以向东传播更为显著。第一候就在距扰源2万公里的低纬处形成了遥相关。从传播的速度、扰动的波长等方面看,与罗斯贝-重力混合波的作用一致。对这种异常响应的作用,除高纬度地区是自东向西传播外,中低纬地区主要是向东传播。其响应作用的南北向传播主要在某些特定地区比较明显,表现为由中高纬向低纬传送。
1996, 19(2): 168-177.
摘要:定义了东亚冬、夏季风强度指数,计算了1873~1989年夏季、冬季及其逐月的东亚季风强度指数,研究了冬、夏季风强度指数的长期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00多年来,东亚夏季风明显加强,冬季风变化不大,稍有减弱。突变分析结果表明,1918年前后,东亚夏季风突变增强,与北半球夏季地面气温突变增暖是同步发生的。但是,冬季风不太明显的突变发生于1958年。此外,用滑动相关系数分析了东亚冬夏季风与北半球地面气温的关系,指出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有年代际变化。
1996, 19(2): 178-185.
摘要:通过分析逐候平均的沿120°E的经向垂直剖面图,研究了1991年梅雨各个阶段东亚副热带锋区的结构及锋区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1)1991年梅雨第一阶段与典型梅雨不同,是在冬夏流型转变中局部异常环流条件下形成的;(2)梅雨期三个阶段的锋区结构分别为浅薄型、深厚Ⅰ型和深厚Ⅱ型,浅薄型锋区低层正涡度轴线近于垂直,深厚型锋区正涡度轴线自下而上向北倾斜,分别对应相当正压结构和斜压结构;(3)深厚型锋区南侧对应完整的季风环流圈,它在Ⅰ型锋区中主要以冷空气活动为驱动因子,而在Ⅱ型锋区中则由暖湿空气所驱动;(4)梅雨期间锋区对流层下部的高位涡扰动和雨区附近的暖区对锋区结构的形成和维持有重要作用,梅雨锋区的动力性质与包含潜热释放的半地转锋生模式的模拟结构有很多相似之处。
1996, 19(2): 186-190.
摘要:利用太湖区域三维大气边界层数值模式和二维水动力学模式,研究了非均匀、非定常风场作用下的太湖梅梁湾流场和散度场的分布特征,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1996, 19(2): 191-198.
摘要:利用定常态原始方程三维谱模式,就青藏高原和西太平洋高、低层热源异常对定常波的影响进行了对比数值试验。结果表明:高原地区低层加热异常时,各层最大环流异常中心偏向热源异常中心西侧;高原高层加热异常时,最大环流异常中心偏向热源异常中心东侧。西太平洋地区高、低层加热异常都使最强环流异常中心偏于热源异常区北侧15~20个纬距处。两地区上空不同层次加热异常对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高的影响都有显著的差异。
1996, 19(2): 199-203.
摘要:1991年夏季江淮地区持续性暴雨过程中,降水强度的变化具有多周期性,逐日雨带呈南北向摆动。短时降水的变化与低空南风强弱变化及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强弱和锋生(消)等的短期变化相联系。68%的区域降水量由降水率大于(等于)5mm·h-1的强降水所造成,32%由降水率小于5 mm·h-1的弱降水所造成。单站降水量中强(弱)降水的时间和雨量比重随着降水强度等级的提高而增大(下降)。
1996, 19(2): 204-209.
摘要:利用1990年 SPECTRUM 试验加密观测资料,分析了9012(YANCY)台风降水增幅的成因。台风造成的区域降水64%为强降水率降水,其时间变化与台风位置的南北振荡有关。中-α尺度暴雨区与台风西侧的东北风急流以及台风倒槽相联系。中-β尺度暴雨区与地面强东风区、东风气流的扰动、中尺度辐合区、中尺度气旋、中尺度锋区和中尺度锋生区密切相关。
1996, 19(2): 210-214.
摘要:介绍一维前向散射云滴谱探测器(FSSP—100)的信号处理系统电路板的软硬件设计方案。该系统由专用单片机、8255、液晶显示器等器件构成。它对云滴谱探测器输出信号进行采集,并按要求处理成滴谱数据。此外,还可通过该处理板控制滴谱探测器的量程。
1996, 19(2): 215-219.
摘要:以水稻的生物学特性为依据,利用田间试验实测资料,建立了水稻发育进程动态模拟模式。实践表明,在其他条件均适宜的情况下,本模式能够较好地反映天气气候条件对水稻发育进程的影响,可用来预测水稻发育期,以指导大田生产管理。
1996, 19(2): 220-226.
摘要:选用08时(北京时间)常规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作为系统输入资料,将关键区要素场作切贝雪夫正交多项式展开,取切贝雪夫系数作预报因子,由 B-P 神经元网络进行训练。分别建立了全省各片未来24 h 有无大于(等于)5 mm、10 mm 和25mm 降水天气过程的人工神经元降水落区预报网络。从学习结果看,历史概括率均达96%以上,经1994年6、7、8三个月的业务试用,效果较好。
1996, 19(2): 227-233.
摘要:通过对1981年7月11~14日川西暴雨和1982年7月26~29日川东暴雨的天气形势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得出,盛夏川西暴雨多与高原低涡的加强有关。高原涡的东移与副热带高压的西南气流结合极易产生暴雨。川东出现暴雨时,高原上低值系统移动较快,东部多为西北气流控制。高原大地形影响着高原东部降水、低值系统的生成发展移动和副热带高压。105°E以东的地形对川东暴雨的影响较川西大。我国东部地形对高原降水有减弱作用。
1996, 19(2): 234-237.
摘要:利用 ECMWF/WMO 客观分析格点资料,分析了多梅年和空梅年大气非绝热加热场特征。结果表明,梅雨期降水与大气非绝热加热场有密切联系,梅雨各阶段的加热场具有不同的特征,丰梅年与空梅年的加热场有显著差异。
1996, 19(2): 238-244.
摘要:讨论了我国地表感热的气候计算问题,提出以鲍文比法为基础的感热气候计算式,并据此计算出全国215站月、年平均感热通量密度,进而分析了其在全国的时空分布特点。
1996, 19(2): 245-251.
摘要:模拟一组典型环境风场的单多普勒速度模型,这组环境场包括水平一致风场、纯涡旋风场和纯辐散风场等。不同的风场在单多普勒速度场上有不同的特征,通过本文提供的一组模型,可以帮助用户正确识别单多普勒速度场中的有用信息。
1996, 19(2): 252-256.
摘要:利用分布在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的5个代表站(北京、太原、上海、武汉、广州)1978~1987年的温度资料,运用气候统计特征量研究、分析了我国日平均气温的概率分布。结果表明:多数站点气温的概率分布呈正态分布,少数站点个别月份为负偏态分布。
1996, 19(2): 257-262.
摘要:简要介绍了气象研究所在1928~1941年期间天气预报业务及有关业务、服务的主要史实。
1996, 19(2): 263-266.
摘要:根据基金会地学部林海副主任的指示,为满足基金项目研究工作的需要,我们将在南京大气资料服务中心第一期(1993~1995年)工作的书面总结中,对此期间资料中心扼要介绍过的四份有广泛应用价值的资料(FIFE 资料、Trends’93资料、黑河地区地气相互作用观测实验研究项目(简称 HEIFE)资料、TOGA 资料)作较详细系统的介绍。其中 FIFE、Trends’93、TOGA资料的介绍材料由南京气象学院吴洪宝、王振会两位专家撰稿,HEIFE 资料介绍由陶泽宏、左洪超、胡隐樵编的《HEIFE 数据库使用手册》改编(已征得作者同意)。整个介绍材料约10万字,已定稿。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