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 20(1): 1-10.
摘要:推导了计算分层旋转椭球散射场准解析解级数系数的线性方程组,并采用将各区中椭球角波函数展为环境区角波函数之级数的方法解决了不同区中角波函数不具正交性的问题。
1997, 20(1): 11-17.
摘要:应用无基本气流的无辐散正压模式研究热带气旋强度影响其移动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1)弱(强)热带气旋的大尺度β涡旋弱(强),通风气流速度小(大),因而其移速慢(快);(2)弱的与强的热带气旋的大尺度β涡旋的方位位相之差、通风气流方向之差都很小,因此其移向的差别也很小;(3)热带气旋移速振荡和移向摆动的周期与小尺度涡旋活动的周期相接近。在热带气旋内部区域,弱(强)热带气旋的切向风速小(大),小尺度涡旋活动的周期长(短).因此,弱(强)热带气旋移速振荡和移向摆动的次数少(多)。
1997, 20(1): 18-25.
摘要:用ECMWF1980~1986年5~9月份资料和EOF方法对印度和东亚夏季风环流的时变行为进行了研究。指出:不同要素的前三个主分量对扰动总方差的解释能力有很大差异,且在东亚和印度季风区之间有明显不同;反映季节趋势的前两个主分量相应的时间系数的符号反转在印度季风区与东亚季风区之间亦有差异;经向风扰动的季节趋势不如其他气象要素的清楚;非季节趋势相应的特征向量的时间系数在相空间中的轨迹在两个季风区之间有明显的不同。
1997, 20(1): 26-34.
摘要:用1970年1月到1989年12月热带太平洋SSTA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不同格点SSTA的功率谱分布特征。发现热带太平洋SSTA年际变化有准4年、准2年、准1.3年三种尺度周期。其空间特征主要表现为:(1)热带中东太平洋和热带西太平洋SSTA对于赤道准对称,但呈反位相分布,且热带西太平洋与热带外中东太平洋之间存在明显的SSTA交换通道。(2)热带中太平洋至北半球东太平洋副热带地区显着的SSTA与赤道东南太平洋弱的SSTA呈反位相分布。其传播特征表现为热带中东太平洋和热带西太平洋SSTA呈反位相的转换。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北半球热带中西太平洋的SSTA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初步分析热带太平洋SSTA多重时间尺度年际变化与ENSO循环的关系发现,热带太平洋SSTA变化的准4年尺度是ENSO循环的基本周期,而准2年、准1.3年尺度与准4年尺度变化的位相关系对El Niño的发生、发展过程有重要的贡献。
1997, 20(1): 35-40.
摘要:利用日本GMS所观测的TBB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冬季冷暖与亚澳冬夏季风的联系。指出,高原西南部冬季异常暖时,副热带夏季风雨带偏北,江南、华南对流受到抑制,海洋大陆、西北和西南低纬太平洋等地对流活跃,表明热带西太平洋夏季风和印尼-北澳冬季风活跃,赤道西太平洋下沉运动发展,这些特征从冬到夏具有很强的持续性。还用1985年个例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论。研究还表明:高原西南部和东北部冬季热状况的年际变化呈反相关。因此,利用高原整个全区冬季平均热状况进行研究是不合适的。
1997, 20(1): 41-46.
摘要:利用ISCCP云资料和青藏高原日射资料,讨论并提出了该地区地表总辐射的气候反演方法。据此计算出71.25~103.75°E,28.75~41.25°N间2.5°×2.5°经纬度网格点及高原70个站的各月平均总辐射通量密度,绘制出其在高原的分布图。进一步揭示和证实了高原总辐射场的基本特征。
1997, 20(1): 47-53.
摘要:利用南极16站30余年地面至30hPa10层月平均气温距平序列资料,采用最大熵功率谱方法,研究了南极对流层至平流层下部气候变化的长期趋势和周期性特征,并讨论了平流层(对流层)气候变化与南极臭氧总量(南半球500hPa环流)变化之间的联系。指出:南极气温具有明显的长期趋势和周期性变化;平流层下部显着变冷、对流层增暖,变化最大层高度在100、700hPa,最大降冷速率远大于增暖速率,气层稳定度趋于减弱;30、50hPa气温具有准两年周期,100hPa上下具有显着的年周期,对流层是以3.5年甚低频周期为主;对流层顶气温无显着趋势变化和周期性变化;南极最大臭氧层高度显着变冷与近15年来臭氧层损耗有关。南半球对流层中部极涡及绕极气流减弱是南极对流层气候变暖的直接原因。
1997, 20(1): 54-63.
摘要: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展开(REOF)的方法,对我国160个测站39年(1951~1989)的年平均气温场和冬、夏季平均气温场分别作了空间分型。得到年和夏季平均气温场均可分为7个区;冬季则分为4个区。同时对有长期观测资料区的主成分进行了多元回归延长。研究表明,冬、夏季及年平均气温场各区之间近40年来的差别较大,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增温趋势;但在四川盆地(年平均气温场)、长江中下游(夏季平均气温场)则表现为降温趋势。近百年来我国的气温变化趋势及位相与北半球一致,40年代前后为高温期,70年代为低温期。
1997, 20(1): 64-70.
摘要:通过9012号台风登陆前后等熵面位涡图和位涡剖面图的分析,研究了台风的位涡场结构以及它在登陆后与中纬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台风的位涡结构为一深厚的高位涡“柱”,对流层的高低层各有一个高位涡中心;中层高位涡平流或正位涡平流随高度增加以及等熵面上的切变线可作为定性判断台风和外围暴雨落区的一个指标;中纬度系统对9012号台风的作用,主要在于冷空气进入台风环流导致台风迅速减弱消亡;等熵面分析,尤其是等熵位涡图的分析是诊断预报台风活动及暴雨落区的一个重要手段。
1997, 20(1): 71-79.
摘要:利用张玉玲等人的10层有限区域细网格模式,模拟了1982年7月30日黄河三花间的暴雨过程,并用该模式作了减弱大尺度高低空急流的数值试验,结果发现高低空急流在暴雨区耦合得很好。但在同一暴雨过程中的不同区域,高低空急流对暴雨有各自不同的主导作用,对这次暴雨过程而言,低空急流更重要。天气尺度低空急流与冷空气的相互作用激发了次天气尺度能量锋区的发展与暴雨的发生,次天气尺度扰动又通过暴雨的凝结反馈,促使天气尺度高空急流的发展,这是暴雨过程中不同尺度系统相互作用的一种类型。
1997, 20(1): 80-84.
摘要:针对中子仪测定土壤浅层水分不精确这一问题,根据田间及室内测试,进行了初步分析,试图找出中子仪测湿的最佳方法。
1997, 20(1): 85-90.
摘要:Box-Cox变换主要用于得到近似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线性模型中的响应(因)变量Y(或经过变换的Y)通常建立在精确测量无误差的独立变量集上。本文研究独立变量中的测量误差(即变量中误差)对Box-Cox变换中参数估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忽略变量中的误差将产生变换参数估计的偏离,该结论由分析论证和随机模拟得以支持。
1997, 20(1): 91-97.
摘要:采用一维月降水量序列,以延滞τ拓展后,用四维时滞方程,对南京1980年1月到1994年12月的月降水量进行预报,与实测量相比较,相关系数为0.97.并对时滞方程的参数选取进行了讨论。
1997, 20(1): 98-107.
摘要:用有限区域模式进行试验研究,对比了嵌套网格与非均匀网格的优劣,指出非均匀网格具有明显的优点。提供了一种把均匀网格变换成非均匀网格的简单易行方法。并以MM2模式为实例进行了变换及数值模拟,其结果是令人满意的。该方案可以推广到全球模式中去。
1997, 20(1): 108-113.
摘要:用完全的散度风(vD)和旋转风(vR)动能收支方程对8116台风和8407台风以及8116台风与其外围暴雨区的关系作了讨论。结果表明:台风区的有效位能通过散度风动能(KD)转换为旋转风动能(KR).台风向区域外部输出动能,在暴雨区上空通过涡度、散度场相互作用的转换机制由KR向KD转换,散度风加大触发对流发展产生暴雨,这可能是台风与其外围暴雨联系的一种能量过程。
1997, 20(1): 114-118.
摘要:讨论了拔海高度对彭曼蒸发力的影响方式及其影响程度随辐射平衡、风速和空气饱和水汽压差等条件的变化情况。通过对饱和水汽压进行二阶Taylor级数展开,研究了彭曼蒸发力公式中由于对饱和水汽压线性化处理而产生的可能误差。
1997, 20(1): 119-125.
摘要:用斜交模态方案分析了7月北半球500hPa高度场的遥相关结构,得到了一系列遥相关型。与同期100hPa高度场、海平面气压场的遥相关结构分析结果相比较,其收敛速度慢、主要遥相关联系弱、且所在位置也有明显差异。
1997, 20(1): 126-130.
摘要: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关联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对新疆伊犁地区的历年畜牧气象灾害进行了分析,讨论灰色关联分析在畜牧气象灾害综合评估中的应用,并对未来的年份做了评估,结果表明进行关联分析,计算简单,依照历年的关联度排序所进行的评估,结果准确,可靠性大,并可避免单一指标评估的弊端和偏差。
1997, 20(1): 131-135.
摘要:提出了利用地表热量平衡分量变化分析城市热岛长期变化趋势的方法,并用该方法对若干城市的热岛长期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满足条件的城市,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客观性。
1997, 20(1): 136-139.
摘要:利用多年气象观测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各种天气系统及相互配置与多年降水资料进行相关统计,精选了与降水密切相关的因子,利用多因子条件下的概率组合方法,建立了夏季省级分区降水概率预报自动化系统。在实际预报业务中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
1997, 20(1): 140-144.
摘要:在剖析历代棉花红铃虫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基础上,依据中、长期天气预报产品,建立了棉花红铃虫一、二、三代发生期、发生量的气象预报方法。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