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 20(2): 145-151.
摘要:通过1982年梅雨期的个例分析,研究和比较了中国和日本梅雨锋区的结构。分析表明:(1)梅雨锋区系统由对流层上部宽广的斜压区和对流层低层较狭窄的弱斜压区共同组成;(2)在两个个例中,中国剖面上锋区均呈“椅”型结构。日本剖面上,6月呈均匀倾斜结构,7月略呈“椅”型;涡度场上中国剖面为相当正压结构,日本剖面为斜压结构;(3)梅雨锋区系统可看成是均匀斜压区在不均匀加热情况下结构改变的结果;(4)中国大陆雨区高层大量潜热释放,雨区附近蒸发冷却及雨区北侧地面加热有利于形成“椅”型锋区和相当正压结构。
1997, 20(2): 158-164.
摘要:在颜宏模式中加入植被参数化方案,并将全国植被划分成10类,模拟了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7月高原有、无植被的气候场,发现两者差异较大。在土壤湿度正常时,有植被比无植被情况下四川南部、高原及江淮、东北地区日雨量增加1mm左右,云贵高原为减雨区达-1~-2mm·d-1.通过不同土壤湿度控制试验,发现在特定的湿度条件下,植被对降水有增强作用。600hPa等压面的流线场差值分布大致与降水场差值相对应。
1997, 20(2): 165-170.
摘要:利用一个二维大气模式,研究粗糙冷岛宽度与布局对局地气候的影响问题。结果表明:粗糙冷岛激发的局地环流随其宽度的变化表现出3种流型--单环流型、双上升单下沉型、双环流型。存在40~50km左右的临界宽度dc,当粗糙冷岛宽度d
1997, 20(2): 171-177.
摘要:对具有自动导航、自动驾驶功能的微型无人驾驶飞机探空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设计了水平空速归零测风方式,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风,进行了微型无人驾驶飞机探测试验。研究表明,微型无人驾驶飞机可成为一种方便、经济、灵活的探空工具。
1997, 20(2): 178-180.
摘要:设G是阶为n(≥3),连通度为k的简单无爪图,证明了如果对每一个阶为k+1的独立集S中的每一对点u、v,都有|N(u)∪N(v)|≥n-k-Δ(S),则G是Hamilton图。
1997, 20(2): 181-185.
摘要:采用三级逐步判别方法,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6、7、8月)降水进行了客观诊断。结果表明,利用5个地区的夏季降水量可定量诊断我国夏季降水雨型。在1951~1994(44)年的资料中,历史拟合达44/44。
1997, 20(2): 186-192.
摘要:使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两层大气环流模式(IAP2-LAGCM),就青藏高原地表感热通量异常减少对夏季东半球大气环流及亚洲季风低频变化的影响进行了数值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高原地区感热通量异常减少时,南海及西太平洋地区低频振荡方差百分率增大;高原感热异常加热对东亚和印度季风子系统具有不同的影响,季风区低频扰动的位相、中高纬低频扰动的结构、强度和经向传播速度都发生改变,EAP波列变得更为清楚典型,大圆上的低频涡旋一直传播到我国东部及西太平洋较低纬度,对我国东部夏季天气的变化(低频时间尺度上)具有重要作用。
1997, 20(2): 193-198.
摘要:给出典型域HQ中元素的一种标准化表示,HQ={(W1,W2)∈C2p×2q1/2(W1+W1′)-W2W2′>0,K0(2p)(W1,W2)=(W1,W2)K0(2p)},其中W1是一2p阶方阵,W2是一2p×2(q-p)矩阵,这里q≥p.而K0(2p)=
.Hermite矩阵A>0表示A是正定的。
1997, 20(2): 199-204.
摘要:热敏半导体器件中电位与温度满足的方程组,是一个椭圆-抛物耦合组,并带有混合边界条件。利用不动点定理可证明该问题解的存在性。
1997, 20(2): 205-213.
摘要:用C语言改编了原FORTRAN语言编写的几种气候统计程序,并进行用户界面设计。该软件在BorlandC++3.1环境下编译和演示通过,其界面美观简洁并具有使用方便和可扩充性等优点,为用户节省了时间和计算机的资源。
1997, 20(2): 214-218.
摘要:利用山西省神头(112°17′E,39°18′N)1988年9~10月间采集的大气野外测试资料,计算了摩擦速度、特征温度、湍流动量通量。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了湍流热通量,并按稳定度进行了分类统计和做了采样各天的热通量日变化分析。
1997, 20(2): 219-223.
摘要:用矩方程的方法研究了非线性系统在随机激励下的响应,用牛顿迭代法得出该方程解的统计特性,列举了一些数值例子,指出在一定条件下的一些特殊现象。
1997, 20(2): 224-230.
摘要:用谱方法(T42)求解球面无辐散正压涡度方程,讨论了不同形状初始涡旋和热力强迫能量频散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1)在不同结构的环境风场下,差异是不同的。环境风场为零或西风时,不同形状的初始涡旋或热力强迫能量频散方向、速度、强度的差异均较大,但在半球模式中经向频散均很小,能量以向东传播为主。有东风风场存在时,只表现为频散强度的差异,且向极传播的波列波长较长,向南传播的波列波长较短。(2)以上线性结果可用波射线跟踪理论予以较好地解释。
1997, 20(2): 231-236.
摘要:根据南京市农业资源开发的有关资料,参照已有的研究成果,拟定了农业资源开发效益评估的指标体系,确定其权重分配,分别对农业资源开发后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估。所得结果,为南京市农业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1997, 20(2): 237-242.
摘要:利用1989年12月~1990年1月重庆地区的观测资料,计算了一般天气条件下和雾中的湍流谱。结果表明,重庆地区在中性和不稳定的条件下,湍谱的峰值频率比平坦地形大,峰值区较窄。在夜间静力稳定条件下,湍谱的低频部分能量突然增大。也揭示了雾中湍流说的一些特性。
1997, 20(2): 243-247.
摘要:通过海温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山东夏季降水相互关系的统计分析,揭示了海温场对山东降水产生影响的天气学机理。为利用海温场制作山东夏季降水预报提供了依据。
1997, 20(2): 248-250.
摘要:把用于比较气象仪器误差的“三重制约法”推广为“n重制约法”,并给出数学推导及一个实例。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在没有标准仪器的情况下,可用此方法同时检验多台仪器测量精度的优劣。
1997, 20(2): 251-258.
摘要:用南京、射阳的常规探空资料建立了估算折射率结构常数Cn2和湍能耗散率ε垂直变化理论模式。结果表明:用该理论模式计算的ε值与用天气脉冲多普勒雷达探测的速度谱宽σr2再估算得到的ε值有较好的一致性。
1997, 20(2): 259-264.
摘要:采用主分量分析(PCA)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北半球气候变化与我国区域气候变化的一些统计学关系。根据北半球平均增暖的条件,推求我国各地气温变化的统计估计模型,借助某些一般大气环流模式(AGCM)数值试验结果,计算并分析了在CO2浓度倍增时,我国各地增温幅度及其置信区间。结果表明:我国各区域与北半球平均增暖趋势基本同步,但幅度不一;我国增暖敏感区主要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南方部分地区的增(降)温趋势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1997, 20(2): 265-269.
摘要:用济南、平原的雷达回波资料和探空资料,分析了山东冰雹云回波特征和700hPa、500hPa的平均绝热含水量,得出了济南周围200km内冰雹季节(5、6、9月)的700hPa、500hPa平均绝热含水量和用以确定雹云演变不同阶段的雷达回波综合参数BB值,以及该区冰雹云的判别依据和人工消雹作业的用弹量计算公式。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