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 20(3): 271-281.
摘要:采用适合于中尺度研究的ƒ平面、非静力平衡、滤声波模式,运用解析方法研究了具有非热成风梯度存在的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及低空急流入口区左侧的对称不稳定性问题。求出了扰动流函数解析表达式,从而定性地分析了由于非热成风梯度的存在,中尺度扰动波结构以及波振幅空间分布特征。通过解析求解得到了扰动半波长Lc及非热成风梯度存在时的对称不稳定判据。所得理论结果可以解释在平行型高低空急流入口区之间产生强暴雨的原因。
1997, 20(3): 282-292.
摘要:对太平洋北部持续性异常的研究表明,正、负异常的形势从发生、发展到消亡的演变过程十分相似,它们都始于东亚及西太平洋区域距平形势的变化,并在北太平洋及东亚地区出现一规则排列的距平异常区域,东亚及整个北半球的大气环流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太平洋北部环流的持续性异常对东亚特别是中国夏季的天气异常有重要影响。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表明,夏季太平洋北部大气环流发生持续性异常与太平洋中低纬的海温异常关系密切。
1997, 20(3): 293-300.
摘要:使用1980~1986年欧洲中期预报中心(ECMWF)格点资料和1980~1992年日本地球静止气象卫星(GMS)观测到的黑体辐射(TBB)资料,分析了南海季风爆发和亚洲夏季风建立格局及其可能机制。发现亚洲夏季风建立征兆最早出现在中南半岛-南海地区,随后自该地区分别向西、向东扩展;中南半岛地区是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的天然分界线,其两侧夏季风的建立特征和形成机制迥然不同。亚洲夏季风自东向西逐渐建立的格局与经向温度梯度的转向和最大温度梯度值的西传以及亚洲低纬地区冬夏转换时期温度正偏差自中南半岛地区向西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
1997, 20(3): 301-307.
摘要:通过比较傅里叶分析和小波分析中能量守恒公式,提出了小波能量谱的概念。对一个复合的试验序列做比较分析,显示出小波能量谱具有直观地反映振动强度随频率和时间变化的优良性能,特别是对cos(ω2t)cos(ω1t)型的变化。应用于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分析,得到它的年际变率主要由2年、4年和1年的振动组成,间隔10年左右同期增强或减弱为时间演变的主要特征。
1997, 20(3): 318-325.
摘要:根据1982年8月至1983年7月青藏高原辐射平衡资料,详细讨论了该地区活动面温度与地表温度的关系,提出了两种计算地表长波辐射的参数化方法U=kδσ(T0+273)4和U=δσ[(T0+273)+ΔT]4.经反演检验,两式的拟合精度相同(均为3.6%),并适用于作瞬时和平均通量密度计算,文中还就k、ΔT的日、年变化作了分析,计算并讨论了青藏高原地表长波辐射的气候特征。
1997, 20(3): 326-333.
摘要:用辐射理论导得了卫星测值与地面总辐射的关系,据此建立了用卫星资料估算地面总辐射的七种模式,选择效果最佳的一种估算了青藏高原地面总辐射,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能弥补高原地区资料不足的缺憾。
1997, 20(3): 334-340.
摘要:讨论变分校准法用于雷达-雨量计系统联合探测降水。由雷达反射率因子Z和地面降水强度I实时地获得最优Z-I关系,在求解欧拉方程时采用多重网格法,不仅可提高计算结果的精度,还可大大提高计算速度。
1997, 20(3): 341-347.
摘要:利用1951~1991年500hPa高度场和海温场以及1980~1991年TBB资料,采用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东亚季风区季节转换在旱、涝年的不同特征。发现旱、涝年海温场分布型的不同及其形成的海气相互作用的差异使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涝年季节北进较平缓,其脊线位置稳定在25°N左右,强度较强,从而导致夏季风雨带在江淮流域停滞,形成江淮洪涝。文中还讨论了中南半岛对流和赤道干旱带的变化对江淮流域旱、涝的先兆作用。
1997, 20(3): 348-354.
摘要:利用1983~1988/1989年6年季平均全球加热场资料,分析了各年相对于6年平均的距平沿经、纬向非均匀分布的特征。并且,基于加热异常沿经向表现为正负相间分布和沿纬向有几个加热异常中心的特征,利用定常态初始方程三维谱模式进行了加热异常沿经、纬向非均匀分布对环流影响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加热异常的经向非均匀分布显著增强了经向环流的异常,所引起的环流异常与几个孤立热源(汇)作用的结果的线性叠加有较大差异,而加热异常的纬向非均匀分布对环流影响的线性叠加作用相对明显。
1997, 20(3): 355-359.
摘要:指出了气象要素及气象要素场显著性检验中的问题,介绍了解决这种问题的蒙特卡洛模拟试验方法。若干要素及气象场相关场检验的蒙特卡洛试验表明,所得结果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参考使用。
1997, 20(3): 360-364.
摘要:针对不变量的计算问题,建立n维实向量组的最小线性相关组的概念,利用Gauss消元法给出一种寻找最小线性相关组的数值计算方法,并讨论了它在求不变量问题上的应用。
1997, 20(3): 365-369.
摘要:在解回归方程时,设计矩阵中的共线性可能产生不精确的参数估计。用奇异值分解的正交矩阵变换可以减少共线性的影响。通过迭代加细过程还可以改进回归系数的估计。本文描述了求解回归方程的奇异值分解的迭代加细过程。结果表明,在设计矩阵高度共线性时,用奇异值分解的迭代加细可以改进回归系数的估计。
1997, 20(3): 370-374.
摘要:把小波网络方法用于时间序列分析中非线性模型,利用小波网络的非线性逼近能力,构造一个非线性函数,并对温度资料进行处理,得到了较好的拟合效果。
1997, 20(3): 375-381.
摘要:介绍了遗传算法的基本概念和流程,阐述了人工神经网络作为时间序列预测模式的可行性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人工网络与遗传算法相结合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式,最后给出了该算法的计算结果,并对结果和模式作了讨论。
1997, 20(3): 382-386.
摘要:将云迹风微机导出系统(cloud motion wind infering system,CWIS)生成的云迹风资料与日本气象卫星中心(Japan meteorological satelite center,JMSC)云迹风资料和无线电探空风资料进行了对比。
1997, 20(3): 385-391.
摘要:气候变化会引起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气候资源的变化又会导致作物生育期长短的变化。通过分析1980年以来湖北省几种主要农作物生育期间积温的变化,发现不同作物生育期间热量资源的变化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存在明显差异,并因此引起作物生育期长短不均。山区热量资源以减少为主,作物生育期将延长;平原地区热量资源以增加为主,作物生育期将缩短。
1997, 20(3): 392-399.
摘要:用1954~1989年华南夏季(6~7月)降水资料和全球月平均海温资料作了简单的相关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夏季降水与前期冬季1月的黑潮海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冬季1月黑潮异常增暖有利于华南夏季干旱的产生,而异常偏冷则有利于洪涝的产生。计算结果进一步表明,华南夏季降水与菲律宾、台湾一带的海温以及北大西洋中纬度海温在整个前期春季、同期夏季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意味着以上两海区海温在春夏异常增暖有利于华南夏季干旱,而异常的偏冷则有利于华南夏季偏涝,这对于预测华南夏季洪涝干旱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1997, 20(3): 400-404.
摘要:通过个例诊断分析,讨论了黄土高原上暴雨的对称不稳定性及其判据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对称不稳定层结在此类天气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计算表明,暴雨区的判据值是小于零的。
1997, 20(3): 405-409.
摘要:发展了一维非定常大气边界层模式,模拟了植被下垫面情况下夜间温度场的分布特点,并与裸地下垫面的夜间温度场作对比,定量研究了植被对夜间温度随高度分布的影响。
1997, 20(3): 410-415.
摘要:将描写海温和气温交互作用的随机动力模式化为一个Fokker-Planck方程(FPE),然后用矩阵连分法进行求解,并对二氧化碳增温效应进行了计算。当CO2从330ppm增加到660ppm时增温1.2℃,模式中存在的优势周期为3~4年,当CO2倍增时各周期有延长的趋势。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