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 21(1): 1-7.
摘要:用历年北半球500hPa月平均高度场及北太平洋海温资料,运用合成分析、奇异值分解等方法,分析了我国夏季降水型与同期、前期(冬季)环流及海温场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夏季降水型与大气环流及北太平洋海温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夏季雨带的不同分布,在同期环流场上有不同的配置相对应,尤其在欧亚西风带;而且在相应的前期环流场上,也有明显的反映,型与型之间存在显着的差值区。对应于三类雨型,前冬海温场上也表现出显着不同的特征。
1998, 21(1): 8-14.
摘要:利用ERBE和ISCCP卫星辐射及总云量资料,结合青藏高原地面日射资料,讨论并提出了该地区地表短波吸收辐射的气候反演方法,该法的拟合精度较高,平均误差为9.8W·m-2,据此计算出75°E~95°E及25°N~40°N间2.5°×2.5°经纬网格点和高原63个站点的各月平均地面吸收辐射通量密度,绘制出其在高原的分布图,揭示其基本特征。
1998, 21(1): 15-22.
摘要:比较利用海-陆气压差和南亚季风环流定义的夏季风指数对夏季长江中下游旱涝年际变化的表征能力,根据影响东亚季风的主要热带环流定义了一个环流指数,该指数与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年际变化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利用1982年~1994年夏季平均可降水量距平、北半球500hPa位势高度场距平,通过高、低指数合成和高度场与同期的热带海表温度异常的SVD分析,结果表明,热带环流指数的高、低差异和年际变化对影响东亚夏季降水的大气环流型具有较强的分辨能力。
1998, 21(1): 23-31.
摘要:运用小波分析方法和相关分析对东亚季风的准两年振荡(QBO)的存在及其与ENSO变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指出:东亚季风具有显着的准两年振荡特征,但周期与振幅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同时东亚季风的QBO过程与ElNiño事件具有密切的联系;西太平洋暖池是连接东亚季风与ENSO循环的关键区,由QBO的强冬季风产生遥相关行星波列,在西太平洋暖池首先出现异常,然后暖池异常向东移动,影响到赤道东太平洋,导致ElNiño事件发生;东亚季风的QBO促使ENSO循环表现出显着的季节锁相,并维持了ENSO事件的一年左右的暖相位。
1998, 21(1): 32-39.
摘要:采用T42L9大气环流模式,研究了冬季赤道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对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赤道西太平洋正SSTA能显着增强风暴轴区域天气尺度扰动的强度,与风暴轴发展有关的涡动热量通量和动量通量也在风暴轴的入口区得到增强,由此揭示出低纬外热源强迫对太平洋风暴轴的维持和发展起重要作用。
1998, 21(1): 40-46.
摘要:描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且平方和与交叉乘积矩阵在奇异病态情况下,最小二乘回归扫描算子的一些特性。尽管有其他许多不同的方法,由于扫描算法的简单,以及其有关运算矩阵元素所具有的统计意义,使得它在统计应用中成为最灵活的工具之一,而且更重要的是,其输出结果的解释与标准情况下输出结果的解释很好地保持了一致性。
1998, 21(1): 47-52.
摘要:在夏季雨型预报中引进了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首先,根据雨型与前期(冬季)环流和海温的关系,从前期冬季资料场中找预报因子;然后,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我国夏季的雨型进行模拟预报,以前40年资料做训练样本,让网络在一定的学习规则下进行学习,最后得到一种分类预报模型。经对1992~1996年夏季雨型做独立试报,结果与实况基本相符。
1998, 21(1): 53-60.
摘要:根据NMC客观分析资料进行诊断分析,揭示了1976/1977年及1982/1983年两次El Niño事件发生、发展的显着差异。1976/1977年事件前期东亚为弱冬季风,而1982/1983年事件前期东亚为强冬季风。事件前期东亚冬季风的强弱可以影响赤道西太平洋附近涡旋对的分布及强度,从而影响赤道太平洋上异常西风的分布与强度。此外,两次事件中SSTA、OLRA及200hPa速度势异常存在显着的差异,彼此间协调一致的配置表明:1976/1977(1982/1983)年事件为弱的东部型(强的西部型)事件。
1998, 21(1): 61-69.
摘要:用主振荡型分析方法对全球热带海表温度异常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传播型和驻波型的几种典型模态,指出El Niño/LaNina现象与这几种典型模态的组合有关,最显着的两个典型模态周期分别为准4a和准2a,周期相近的振荡还具有不同的空间型态,热带印度洋与太平洋4个Nino海区SSTA呈同位相的关系,主要表现于大洋中部,且峰值时间稍滞后于太平洋,大西洋情况类似,但SSTA强度较弱,峰值时间滞后于太平洋和印度洋。同时指出不应仅以某单一模态解释、模拟或预测El Niño/LaNina现象的时空演变,而应强调多模态相互作用,叠加、‘锁相’是造成事件循环的重要原因。El Niño/LaNina现象除以振荡传播为主要特征外,局地振荡也不应忽视。
1998, 21(1): 70-79.
摘要:利用NMC的200hPa和850hPa风场资料研究了北半球夏季遥相关和东亚夏季风异常环流在准4年时间尺度上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当北半球夏季出现积雪强迫型遥相关时,东亚-西太平洋地区既存在异常纬向环流,也存在异常经向环流;而当出现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时,东亚-西太平洋地区以异常纬向环流为主。分析还发现源于北太平洋的异常涡旋在向南传播的过程中,先取西南路径,在到达菲律宾东部以后折向东南。
1998, 21(1): 80-84.
摘要:利用集成硅气压传感器这种具有较大温度系数及非线性误差的典型传感器而设计一智能化的气压仪表,提出了较好地利用分段二次插值的方法,使非线性及温度误差降至完全可被忽略的程度,从而来提高仪表的精度;并提出了利用简易监视计数器等电路的设计来提高可靠性及合理的电路设计来降低功耗提高整机性能等一些完善而实用的方法。
1998, 21(1): 85-94.
摘要:利用钱永甫有地形5层原始方程模式,与颜宏等复杂地形条件下有限区域细网格模式进行单向嵌套,即初始场采用前者计算5d后,得到各特征等压面上的高度场和湿度场,向后者每24h输送一次边界值。地-气模式采用经Deardorf植被参数化修正的地面热量平衡方程进行耦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夏季(7月)有植被和无植被两种情况的数值试验。有植被情况模拟的高度场、温度场与实测场的相关系数高于无植被的情况。试验发现,有植被比无植被情况的海平面气压场、低层高度场、潜热输送、整层大气湿度和降水量有所增加,而温度场和大陆热低压强度有所降低。
1998, 21(1): 104-113.
摘要:用发展的二维中尺度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数值模式模拟了绿洲与荒漠相互影响下的大气边界层特征。得到了绿洲和临近荒漠之间的边界层高度、风螺线、风速廓线、位温廓线和比湿廓线的差别,并给出了绿洲对其上游和下游荒漠大气的不同影响。基本再现了白天绿洲大气逆温和临近绿洲的荒漠大气逆湿。模拟实验研究不仅验证了外场观测结果,而且也使我们对复杂下垫面边界层结构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1998, 21(1): 114-124.
摘要:根据Davidon最优条件迭代校正准则,对无约束最优化问题构造了一个不必贮存校正矩阵的三步拟牛顿法,用于求解超大型病态线性方程组。数值试验表明,此方法除对病态方程具有计算简单、收敛速度快、抗病态能力强、可与递推型算法相媲美的特点外,而且对良态方程也具有计算速度快、内存较少等特点。并能进一步提高客观分析中利用非常规资料的能力,提高分析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能力及分析场的质量。
1998, 21(1): 125-129.
摘要:根据玉米地和对照地的平行观测资料,分析了玉米发育过程中的根系吸水情况、作物耗水特点以及水分的供需矛盾。提出了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过程中的需水关键期概念,并引入了作物耗水特性系数,客观定量地反映玉米耗水的生理生态特性。
1998, 21(1): 130-137.
摘要:对太平洋海温场与我国夏季降水之间的典型相关分析表明,海温场第一典型分布型的季节变化为:秋季东南高西北低、冬季东西低中间高、春夏季西北高东南低。典型主分量的时间变化规律清楚地反映出ElNino的演变过程。用CCA短期气候预测模型对我国夏季降水的预报试验结果显示,我国的降水对因子场的响应存在明显的地区性差别,且预报效果同各区降水指数与典型主分量相关性的高低关系密切。
1998, 21(1): 145-151.
摘要:引用序贯抽样的思想,应用Radok提出的持续性变化检测方法,并结合经验正交函数的分析,揭示了我国江淮流域42年来气温和降水持续性变化的主要特征。采用滑动法和变化小样本数的方法。分别求出持续性发生变化的具体时间以及不同层次的持续性变化,后者反映了各种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其中包括十年际时间尺度的气候突变。
1998, 21(1): 152-159.
摘要:通过探讨Z-I关系气候统计概率配对法和气候统计长沙雷达200km范围内4~6月汛期降水的Z-I关系,得出该区汛期降水是基本类似的,Z-I关系可用于该时空区域。将Z-I关系和ATi方法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单部雷达测量区域降水量的精度。这种方法不依赖地面自动雨量站网,增加了其实用价值。
1998, 21(1): 160-164.
摘要: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NCEP,其前身为美国国家气象中心NMC)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自1991年起联合执行一项名为全球大气40年资料再分析的计划。该计划的目的是向从事气候研究、监测及模拟工作的科学界提供一套系统完整的40年(1957~1996)再分析资料集。按照计划的进度,这40年资料的再分析工作应在1997年初完成,并准备将此工作向前追溯至北半球高空观测网刚建立的1946年。这项工作将为世界气象业务和研究工作提供前所未有的系统的资料信息。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