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 21(3): 299-306.
摘要:利用对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每日客观分析资料所作的观测分析及T
1998, 21(3): 307-312.
摘要:导出了雷达发射水平偏振波时适用于旋转椭球雨滴群在三种不同取向情况下的雷达气象方程,并且重新定义了相应的雷达反射率因子,确定了在用雷达测定非球形雨滴降水时的订正系数,为提高雷达定量测量强降水的精确度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方法。
1998, 21(3): 313-320.
摘要:以海陆气压差定义的夏季风强度指数为依据,讨论了东亚夏季风年际异常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发现东亚夏季风强时,中国夏季降水可能多也可能少,但以少雨为主;季风弱时,中国降水也是或多或少,但以多雨为主。依此可以将季风与降水的异常关系分成强季风强降水(A)、强季风弱降水(B)、弱季风强降水(C)、弱季风弱降水(D)四种关系型。其中(A)型和(D)型、(B)型和(C)型的降水呈反相似性分布,主要特殊性反映在东北、华北以及东南等部分沿海小范围区域。夏季风环流强弱仅为中国降水异常提供背景,降水的多少及区域性差别与当时局地的天气系统有关。
1998, 21(3): 321-327.
摘要:提出了一种在晴空条件下、均匀下垫面上利用NOAA-14极轨卫星甚高分辨率辐射计(AVHRR)可见光和近红外两个通道观测的反射率资料,遥感整层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的双通道方法。该方法把气溶胶散射的波长关系加以推广,把近红外通道的光学厚度均值引入可见通道,使单个通道中地表反射率和大气因子参数化的误差得以抵消,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反演精度(>90%).
1998, 21(3): 328-335.
摘要:将Jacquin基本的自动分形图像编码方法与方块编码(BTC)方法结合起来,研究一种新的图像编码方法。并针对气象卫星云图的特征,设计卫星云图的数据压缩方案,实验结果表明,在保证重建云图质量的前提下,与基本的自动分形图像编码方法相比,编码时间和压缩比有显着改善。
1998, 21(3): 336-345.
摘要:用诊断方法和数值试验两种方法,研究了非绝热加热对中高纬大气低频振荡的调频作用。首先应用1979~1989年欧洲中心资料进行功率谱分析,得到:(1)夏季与冬季相比,波动的主周期有缩短的趋势;(2)ElNino事件和LaNina事件期间,冬夏两季的波动主要周期分别有缩短和变长的趋势。然后,应用强迫耗散准地转正压涡度方程的全球谱模式,考虑三个行星波准共振,积分90d,得到:(1)三个行星波之间存在很强的波-波相互作用,且每个波都存在准双周和季节内振荡;(2)外源强度越强(弱),大气低频振荡周期将缩短(延长);(3)外源强度和位置不同,非绝热加热对中高纬大气低频振荡的调频作用也不同。上述结果与作者以前的理论分析结果相当一致。
1998, 21(3): 346-353.
摘要:在对全球热带海表温度异常(SSTA)进行主振荡型(POP)分析的基础之上综合考虑大尺度海洋运动状况和长期预报的特征引入了相位划分预报方案,将典型POP模态进行相位划分并综合考虑它们的相位承替规律预报SSTA未来发展趋势,独立样本事后预报结果证实相位划分预报方案能提供较好的预报信息。
1998, 21(3): 354-362.
摘要:运用1854~1990年的冬季海温资料,对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进行分析,并运用滑动t-检验方法对其突变性进行了讨论,发现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具有三次突变增温过程,分别发生在上世纪末、本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另外,通过求滑动相关系数,发现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全球其他地区海温变化的相关性具有显着的年代际的阶段性。通过对比及相关分析,发现全球增温与赤道东太平洋的增温具有显着的同步性。在年际及年代际尺度场均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
1998, 21(3): 363-369.
摘要:给出带有m-1项断裂项n+m阶Taylor定理余项中θ的渐近估计,其估计式为 .利用该估计式将Taylor定理推广为
,其中余项
.最后举例说明该推广在近似计算中的优越性。
1998, 21(3): 370-376.
摘要:根据草坪草的气候生态适应性,分别确定了冷地型草坪草和暖地型草坪草的农业气候指标,在全国范围内选取85个站点,按照7个农业气候指标,运用聚类分析进行了气候区域的划分,并对各区草坪草的选择、繁殖和杂草防治等技术关键进行了评述。
1998, 21(3): 377-382.
摘要:在小麦生长发育的数值模拟研究的基础上,将小麦生育期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制定了数学模型和子程序,确定模型的参数,模拟出每一阶段的生育期天数,并且就每一阶段的温光条件对生育期各阶段的影响给出了分析与决策。该系统对了解小麦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定量关系,对不同发育期小麦采取有效的措施具有参考意义,也是计算机应用于小麦生产的一种尝试。系统采用中文菜单操作,界面友好,可人机交互。结构化、模块化技术使系统具有易于修改、扩充的特点。
1998, 21(3): 383-389.
摘要:根据三亚、武昌、贵阳等三生态试验点对10个新育成不育系的联合生态试验资料,采用图型判别分析和方差分析两种方法鉴定各供试不育系的育性类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不同类型的不育系作不育稳定性分析。这些分析结果是评价新育成不育系实用价值和适用区域的重要依据。
1998, 21(3): 390-397.
摘要:利用1951~1989年全球格点及中国160站逐月气温资料,分析了中国气温场与全球温度场变化的关系及其相应的环流异常。指出:年平均气温显着增暖的中国东北、新疆北部,属中心位于欧亚大陆中北部增暖区的一部分,而中国西南地区的变冷则是局地现象。年平均气温变化的时空特征主要由冬季气温的贡献所致。与中国冬季气温的增暖相对应,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也增暖,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地区则变冷,这种变化可从欧亚大陆纬向型环流加强和北美大陆经向型环流加强得到解释。长江中下游和南亚地区夏季气温的变化呈反相趋势:长江中下游地区为降温趋势,南亚地区则为增温趋势。
1998, 21(3): 398-404.
摘要:提出了一种求解非线性大气化学动力学方程组的新算法,即预测/校正拟稳态近似法(PCQSSA),该方案集中了传统的QSSA方案和Hybrid方案的优点,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和精度,对于复杂的大气化学模式和区域污染模式较适用。
1998, 21(3): 405-410.
摘要:提出了计算SURE(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 Equations-表面无关回归方程)模型参数的一种方法。利用正交变换,以避免在直接计算方差-协方差逆矩阵(或其估计)时,经常导致的不必要的精度损失的困难。较详细地考虑了特殊的SURE模型的求解过程,在这里,每个方程的回归变量集中包含前面方程的回归变量作为当前回归变量集的适当子集。
1998, 21(3): 411-417.
摘要:应用无基本气流的无辐散正压模式研究热带气旋的水平尺度对其移动的影响。水平尺度较小的(较大的)热带气旋向西北偏北(西北偏西)移动。水平尺度较小的(较大的)热带气旋使其大尺度β涡旋逆时针旋转一个较小的(较大的)角度αl.热带气旋的移向θc与角度αl有关,即θc≈360°-αl.因此,热带气旋的移向随其水平尺度的增大而逆时针向西偏转。
1998, 21(3): 418-423.
摘要:用伴随相关型(ACP)分析了中国7月降水和气温与全球热带SSTA的POP(主振荡型)间的关系,得到当两个典型的传播POP处在ElNino事件发展相位时中国夏季总体呈南北旱、中间涝的形势,其中江淮流域、华中、东北东部和西北大部为降水正距平,华北、华南为负距平,降水偏多(少)时相应的气温偏低(高);当两个传播型的典型模态处于LaNina事件发展相位时情况则相反。
1998, 21(3): 424-431.
摘要:用1980~1989年资料,统计了发生在北半球的爆发性气旋的若干特征。并通过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及强度的爆发性气旋发生的频率的对比,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1998, 21(3): 432-439.
摘要:利用动能方程计算了天气尺度、次天气尺度的动能以及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动能,分析了“96.8”暴雨过程强降水时段的主要动力过程。结果表明:在暴雨系统中,存在着天气尺度和次天气尺度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天气尺度动能减小,次天气尺度动能增加,即对于次天气尺度系统而言,天气尺度系统是一个动能源;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天气尺度系统把动能传递给次天气尺度系统,使暴雨系统得以发展。
1998, 21(3): 440-445.
摘要:介绍了1997年华北地区出现历史上罕见的特大干旱、酷热灾害的情况,并对造成灾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1998, 21(3): 446-454.
摘要:介绍康熙帝关心气候和天气变化,多方调查了解其特点,常亲自课晴问雨,积累气象经验。其目的在于保障农业生产。他所订的“报雨泽”制度,比历代更为精密。他还对预估的灾害作出预防措施。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