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 22(1): 1-8.
摘要:采用一个陆气耦合的9层谱模式模拟了南半球臭氧减少所产生的气候效应。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南半球臭氧的减少不仅对南半球温度场的结构和大气环流有影响,而且对北半球的温度场结构和大气环流也有一定的影响。其气候效应具有全球性。南半球臭氧减少总体上可以使平流层中层以上大气降温、平流层低层增温、对流层顶附近降温。此外,在北半球冬半年期间,南半球臭氧的减少可使南北半球的副热带西风急流都减弱、极锋急流都增强;在北半球夏半年期间,南半球臭氧减少可使北半球极锋急流减弱、副热带西风急流南移,但使南半球极锋急流增强、副热带西风急流北移。数值试验结果进一步表明,南半球臭氧减少对我国的气温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1999, 22(1): 9-14.
摘要:为适应Internet和Intranet迅速发展带来的信息服务器急剧增加而对其进行管理的需求,提出一种将Web技术引入信息服务器管理的模型,使信息服务器管理系统具有平台独立、易于理解、可远程访问等优点,并通过NNTP服务器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讨论了这种模型的实现技术。
1999, 22(1): 15-19.
摘要:提出了有着广泛应用的混合线性模型中参数估计的一种新方法,称为层三角变换估计。将该变换用于检验和估计中,将产生一整套用于全面分析混合线性模型的计算过程。这些过程在计算上是稳定的,而且节省空间。
1999, 22(1): 20-25.
摘要:主要讨论通过数字化终端获得立体扫描(VOLUMESCAN)资料及由此导出CAPPI、VIL、VCS、多层透视PPI等产品的有关处理技术及产品应用等问题。
1999, 22(1): 26-31.
摘要: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海洋模式(POM)对南中国海的年平均海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温盐结构和风应力在海流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结果表明,仅有温盐水平不均匀分布也可以驱动海水而生成南海海流,但此种海流的结构较乱,最大流速只有30~40cm·s-1.若温盐无水平结构,则在风应力驱动下,南海海流的结构较为有序,且最大流速可增至60~70cm·s-1.在温盐水平分布不均匀并有风应力的作用时,生成的南海海流与仅有风应力作用时的海流场较相似,说明在南海海流的形成中,风应力的作用更为重要。海面自由高度的分析也证明了上述结论。
1999, 22(1): 32-38.
摘要:采用气候极端降水分析方法,把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揭示了近40年中国和日本不同量级降水特征及变化趋势。同时分析了阶段性气候极端降水在降水长期变化中的差异,并分析比较了我国华北降水不同变化阶段日雨量的变化特征,指出两者的主要差别在极端降水的量值上。
1999, 22(1): 39-46.
摘要:用1996、1997年的分期播种田间试验资料,建立水稻旱育抛秧发育期模型和产量构成因子模型,包括茎蘖动态模型、千粒重增长模型、每穗实粒数模型,分析高产特征及机制。结果指出,水稻抛秧移栽与手插移栽相比,移栽迟滞期短;群体茎蘖数,粳稻高16%,籼稻高23%;千粒重,粳稻低1%,籼稻高9%;每穗实粒数无区别;总产量,粳稻高16%,籼稻高9%.抛栽秧苗随机均匀分布,入土深度较浅,从而营造了合理的群体结构,提高了产量。最后,提出抛秧稻生长中应注意的气象问题。
1999, 22(1): 47-55.
摘要:详细分析了1991年7月9日发生在江淮地区的一次梅雨锋大暴雨过程,研究了梅雨锋中尺度对流回波系统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它相伴随的中尺度天气系统,提出了梅雨锋内弱的低层辐合下暴雨对流回波的中尺度回波增强区(MEER)概念,并与台湾地区中尺度试验(TAMEX)中的梅雨锋暴雨研究结果作了比较。
1999, 22(1): 56-60.
摘要:证明了一个区域上的全纯函数族是正规的,如果任意的两个相互判别的有限非零值为族中任意函数及其一阶导数在该区域中的CM分担值。
1999, 22(1): 61-68.
摘要:通过例子,说明对偏微分方程模型使用共轭同化方法时,周期性条件的重要性,提出尽可能精确地使用共轭同化方法于偏微分方程模型的办法及对有些方程不含∂μ/∂项时,其相应差分方程模型精确共轭同化方法。
1999, 22(1): 69-74.
摘要:介绍一种应用常规历史天气图资料进行天气学客观分型的思路和方法。首先建立某种天气发生的若干环流模型,然后确定各模型的判别条件和顺序,由计算机进行自动分型,得到各环流型样本,实现客观分型。此方法应用于威海市冬季分区降水预报系统的天气分型,降水模型物理意义明确,识别条件实用,系统自动化。指出了天气分型在数值预报产品释用中的重要性及应注意的问题。
1999, 22(1): 75-81.
摘要:简要介绍一种采用FoxPro For Windows语言设计的适用于省级气候中心的“气候分析服务系统”.该系统将数据库管理、气候诊断与评价、气候预警和灾情分析有机结合为一个系统,既可提供各种分析结果的数据,又可自动生成各种分析结果的图形、报表和文字公报。界面美观,使用方便,库管理和图形处理功能较强,系统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可扩充性,与国内同类系统的设计相比有一定的特色和先进性。
1999, 22(1): 82-87.
摘要:利用Authorware等多媒体制作工具与软件,设计了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多媒体教程。从实际设计过程中抽象出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内容包括概述、初级篇、高级篇、测试篇、现状与展望五个部分。本教程涉及图、文、声、视频等多种媒体,在具有理想的视觉、听觉效果的同时,使读者较有趣地接受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知识。
1999, 22(1): 88-94.
摘要:利用甘肃省西峰市的气象、土壤湿度、作物发育期和产量资料,通过水量平衡方程计算冬小麦在各生育阶段的耗水量,揭示了该地区冬小麦的耗水规律、土壤湿度变化规律和水分亏缺状况。通过回归模拟建立产量-耗水量模型,确定影响产量的水分关键期。
1999, 22(1): 95-102.
摘要:利用中尺度有限区域模式MM4对1991年7月5~6日的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模拟结果可靠的基础上,用模式输出的细网格动力协调资料,根据螺旋度(Helicity)理论分析了这次过程中的暴雨演变以及对流层低层的中尺度低涡及地面气旋发生发展的原因。结果表明,正的旋转风螺旋度大值中心及其演变较好地对应和反映了暴雨中心及造成暴雨的中尺度涡旋的发生位置及演变,较大的螺旋度值是暴雨及低层中尺度低涡和地面气旋系统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螺旋度的强度变化对暴雨发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1999, 22(1): 103-109.
摘要:对500份不同雨型雨滴谱资料进行分析,建立了Z-I、kt-I、ka-I、L-I等20种雨滴谱微波辐射特征量与雨滴谱本身特征量之间的统计模式,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它在大气、信息等学科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1999, 22(1): 110-115.
摘要:讨论了由不同型号部件组成的复合可修复表决系统的可靠性数学模型,并给出可靠性指标计算方法。
1999, 22(1): 116-120.
摘要: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将处理好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VI)图与地形图、土壤质地图、政区图、年降水量图、年平均气温图、小麦生育期积温图等背景图件叠加,进行比较客观的小麦遥感生态分层,并制成常年非麦象元分布底图。在此基础上,根据地面监测网实地调查资料,建立了一套适合不同监测层的遥感监测指标。最后,将剔除常年非麦象元后的NVI图与遥感生态区分层图进行集成,采用不同指标划分小麦苗情等级,从而提高了小麦苗情遥感解译精度。
1999, 22(1): 128-133.
摘要:清帝玄烨(即康熙帝)曾对大气物理学中的大气光象、声象、电象发表过一些通过实地考察的经验性看法,有的还很有意义。本文对此加以评述。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