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 22(3): 291-299.
摘要:利用1985-1997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将大气环流在垂直方向分解为正压和斜压环流两个分量的方法,讨论了南亚高压季节演变中的正斜压环流的转换特征。指出(1)夏季,南亚高压以斜压性为主,其斜压分量约占70%的比重,冬季以正压性为主,其正压分量约占70%的比重;(2)由冬季的正压性高压向夏季的斜压性高压的季节演变中,南亚高压是在其斜压分量环流的引导下移动的,即其斜压分量环流的变化超前于其自身的变化;(3)由夏季的斜压性高压向冬季的正压性高压的季节演变则相反,南亚高压是在其正压分量环流的引导下移动的。
1999, 22(3): 300-304.
摘要:使用小波分析方法检验了副高脊线位置在1979年发生的突变,检验结果与M-K方法检验结果一致;进一步分析指出,东亚乃至全球大气环流在1979年也发生了突变,相应地中国降水分布也从中间旱、南北涝转变成中间涝、南北旱的分布,旱涝分布型同时发生突变。
1999, 22(3): 305-311.
摘要:利用日本GMSTBB资料和GPCP降水资料,用滑动t-检验法研究了亚洲热带地区春夏季节转换期对流爆发和推进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亚洲热带地区对流爆发首先于4月中旬发生在中南半岛中部,然后向东缓慢推进。南海地区对流爆发于28候,具有全面爆发的特征。亚洲热带地区春夏季节转换期对流的发生具有显著的爆发性,滑动t-检验表明:亚洲热带地区对流爆发时TBB和降水值的突变都超过了0.01的信度水平;各个子系统都有各自独立的爆发中心;信度最高,即爆发性最强的地区是南海北部、孟加拉湾东北部和印度东北部。
1999, 22(3): 312-320.
摘要:用500hPa高度场资料及中国160个站的月平均降水资料,采用EOF、合成分析和奇异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旱涝年夏季降水与同期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旱涝与500hPa高度场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EAP)关系密切,EAP指数能较好地反映夏季500hPa高度场的配置及长江中下游降水。文中重点讨论了EAP指数的振荡周期及高低指数年西太平洋副高的变化特征。EAP指数3-6年、准两年及年代际变化反映了长江中下游旱涝的年际变化及年代际变化趋势。EAP高指数年(对应涝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为纬向型,随季节南北移动较缓慢,副高位置偏南偏西,并且强度偏强;而EAP低指数年(对应旱年),西太平洋副高呈经向型,随季节由西南向东北移动较迅速,副高偏东偏北,并且强度偏弱。
1999, 22(3): 321-325.
摘要:根据东亚地区500hPa高度场EAP分析结果,并参照历史平均东亚大槽的位置,定义了一个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H50)。讨论了H50与东亚大气环流和我国气温的关系,并分析了H50在1951-1992年的变化。
1999, 22(3): 326-330.
摘要:利用中尺度模式(MM4)模拟的1981年6月27日江淮地区梅雨锋暴雨过程的高分辨率资料,使用Sawyer Eliassen次级方程,对与雨带相联系的中尺度结构进行了诊断分析。通过模式输出资料进行数值求解,揭示了急流锋生在两支雨带形成和维持中的特殊贡献。分析表明,高、低空急流耦合产生急流锋生环流,锋生环流有利于两支雨带的形成。
1999, 22(3): 331-337.
摘要:利用GMSTBB资料分析了1998年夏季长江大水的天气成因。结果指出:在强厄尔尼诺事件和青藏高原强降雪及积雪造成的异常大气环流背景下,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大且位置偏南偏西,赤道辐合带和夏季风显著偏弱,中纬度地区冷空气不断东移南下,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形成4个持续性暴雨和大暴雨时段,酿成了这场大水。
1999, 22(3): 338-345.
摘要:采用“递归分解”方法的逆向算法,提取了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区57个格点1951年1月-1997年12月逐月海温月际变差值序列动力演化的“容比”特征,据此揭示了海温场的年代际尺度气候变化,并讨论了它与ENSO循环、两半球臭氧以及北半球对流层、平流层大气温度年代际变化的关系。最后将“递归分解”方法与传统统计方法进行了比较。
1999, 22(3): 346-351.
摘要:利用一个具有门限的非线性随机动力气候模式对中国东部江淮流域的降水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门限域中,降水对外部强迫的响应有明显差异,呈现出一定的非线性特征;模式能较好地拟合降水的变化趋势。
1999, 22(3): 352-359.
摘要:采用基于EOFS的主分量回归(PCR)、EOCS迭代法(IEOF)和基于主分量典型相关的典型变量回归(CVR)3种不同的统计插补计算方案,对同一区域同一种气象要素序列进行缺测资料的插补试验。结果表明,各种方案插补精度都与参数选择有关,无论缺测站点空间分布类型如何,当缺测点数小于60%时,3种方案均有较好效果,以CVR最佳,且随缺测年数增长,CVR优势更显著。
1999, 22(3): 360-366.
摘要:用主振荡型(POP)方法分析了热带洋区月平均海表温度异常(SSTA)。结果表明,最重要的4个传播型POP对与E1 Nino/La Nina事件关系密切,说明这类事件具有复杂的时空结构。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个能定量地综合多个传播型POP对作用的POP中性预测方案。非独立样本和独立样本试验表明,它具有4个月的预测时效,且其预测能力在SST强异常的E1 Nino、La Nina事件阶段强于弱异常的非E1 Nino/La Nina事件阶段。
1999, 22(3): 367-373.
摘要:分析了国内外概率预报评分的几种主要方法及技巧评分过程,并在预报概率与观测频率(FPOF)分布曲线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合我国降水概率预报评估业务的可信度指数方法。论文明确指出1995年北京0.1mm降水概率预报在12-24h和24-36h时段内基本可信,且有一定的预报技巧;而10.0mm降水可信度较低,其24-36h的预报在北京西北部山区布莱尔技巧评分Bs<0。分析表明降水气候概率低的单站技巧评分会出现偏差。
1999, 22(3): 374-380.
摘要:利用奇异值分解方法建立多项线性统计气候预测模型,对厄尔尼诺海区各季节海温进行了短期气候预测试验,并采用历史资料独立样本检验的方法,评定不同预报时效的预报技巧。结果表明,不同海区各季节的预报效果相差很大。赤道西太平洋(Nino4区)有最高的可预报性,在夏季末做冬季海温预报的技巧最高,多数条件下,这个区域的预报性能比较稳定。以海温和南方涛动指数作因子场的预报效果最好,大部分预报以单季的海温和南方涛动指数为预报因子效果较好,但有些预报以连续2季或3季的海温和南方涛动指数作预报因子的预报效果更好。
1999, 22(3): 381-386.
摘要:根据1994年9月18-30日南沙群岛海域渚碧礁的近海面大气湍流观测实验资料,分别计算了该海域光滑海面和粗糙海面上的空气动力粗糙度(z0)、中性曳力系数(CDN)。利用Butsaert的假定,推导了求取标量粗糙度(zT、zQ)、整体输送系数(感热交换系数CHN、水汽交换系数CEN)的一组公式。在此基础上,分别计算和分析了该海域光滑海面和粗糙海面上空气动力粗糙度(z0)、标量粗糙度(zT、zQ)、中性曳力系数(CDN)、整体输送系数(感热交换系数CHN、水汽交换系数CEN)及其关于水平风速分量的分布,并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1999, 22(3): 387-391.
摘要:从一个区域气候预报自忆模式出发,运用1951-1997年江苏省月温度、降水和区域500hPa高度场格点资料,确定了自忆函数的具体形式,研究了它的周期性,试作了江苏省1987-1997年汛期降水和温度预报。
1999, 22(3): 392-397.
摘要:为了充分利用对气候系统进行定时观测而积累的关于它过去和现在情况的大量数据,本文提出了短期气候预测的一种多时间序列相空间相似模型,并从与云南气候变化有某种物理关系的20多个时间序列出发,建立了一个云南短期气候变化的年度预测模型。模型对云南80个气象观测站点1991-1998年的5月雨量距平和5月气温距平预测检验的距平同号率分别达到424/640=66.3%和426/640=66.6%;对云南1990-1997年的6-8月雨量距平、6-8月气温距平、年雨量距平和年气温距平预测检验的距平同号率则可分别达到404/640=63.1%、463/640=72.3%、456/640=7103%和455/640=71.1%。
1999, 22(3): 398-402.
摘要:讨论了不同类型降水回波的自动识别方法。根据不同类型降水回波的特征,选择了4个识别因子—-面积复杂度、强度梯度、强中心强度和面积因子,形成一个可以自动识别3种类型降水回波的3层判别系统。
1999, 22(3): 403-407.
摘要:首先给出具有Rankine模式的中尺度气旋的模拟多卜勒径向速度图,然后利用多卜勒雷达观测的径向速度与实际气流间的几何关系,提出一种确定近似轴对称的中尺度气旋中心及最大风速半径的方法。
1999, 22(3): 408-415.
摘要:提出一种新的基于SNMPv2的中层管理者方案以弥补M2MMIB的不足,其轮询方法和报警机制优于现有同类产品,且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互操作性。
1999, 22(3): 416-422.
摘要:介绍了基于卫星遥感资料,运用纹理学识别云类的原理、方法及软件设计。理论与实际分析表明,不同的云类对纹理敏感,纹理特征量是识别云类的良好因子。软件设计充分考虑了模块化、可视化与交互性。
1999, 22(3): 423-427.
摘要:证明了一个区域上的全纯函数族是正规的,如果任意两个相互判别的有限非零复数为族中任意函数及其一阶导数在该区域中的IM分担值。
1999, 22(3): 428-432.
摘要:报道了NINO晶体在T=1.5K温度和101GHz频率下的电子自旋共振(ESR)实验。建立了d8离子基态3A2(F)自旋哈密顿参量D、E和g-因子与斜方对称晶场势参量间的关系,并对NINO晶体进行了计算。所得结果与实验一致,表明所给关系式是合理的。
1999, 22(3): 433-438.
摘要:介绍用锂束注入法测量磁约束等离子体的重要参数—-极向磁场的物理分析过程、实验设计和实验仪器的指标选择。
1999, 22(3): 439-444.
摘要:康熙帝对风的认识,有独到的见解。他关于山东与京师风向之异的观测,近几十年常被误认为他有风场不连续的概念之证。本文分析原文,指出这种看法的错误。又举出风对成盐及形成沙漠白龙堆沙丘的作用两例,分析康熙帝在这两个问题上认识的局限性。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