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 23(1): 1-8.
摘要:用850hPau场分解为正、斜分量的方法研究了前期北太平洋中纬(42.5~52.5°N,170°E~170°W)海温关键区海温异常对其后期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影响的可能途径。结果表明,前期海温关键区海温首先对其同期850hPau场斜压波列施加影响,该斜压波列又对其后期斜压波列施加影响,最后此斜压波列影响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异常。
2000, 23(1): 9-15.
摘要:研究了近100多年北半球夏季大气活动中心强度与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的气候基本态及气候变率特征及时间演变规律。指出,夏季太平洋高压区与印度低压区基本态的改变最大。基本态的变化表现为两个基本模态:第一模态主要反映印度低压的变化;第二模态主要表现太平洋高压及大西洋高压的特征。它们都有明显的长期变化。近百年来,印度低压与太平洋高压已明显地加强了,大西洋高压也有所加强。印度低压的低频强度具有大约80年周期变化特征。而太平洋高压及大西洋高压则表现为明显的正趋势,它们的突变加强发生在本世纪初,在此以前两个高压都很弱,以后高压增强,20世纪10~30年代最强。此外,东亚夏季风的强度与夏季太平洋高压、北半球海平面气压第二模态在气候尺度上有明显的正相关。
2000, 23(1): 24-28.
摘要:在利用AVHRR数据测算水稻种植面积中,对AVHRR各通道数据进行统计特征分析和影象线性拉伸处理,发现其中红外(CH3)和热红外(CH4)通道信息量丰富,且在中红外和热红外拉伸影象上存在稻田的亮温较旱地低——“稻区低温”现象。因此,在测算水稻种植面积时,增加了第3、4两通道——中红外和热红外通道。实际应用证明:增加两红外通道非常有助于水稻鉴别
2000, 23(1): 29-35.
摘要:以1992-04-01T12(GMT)北京国家气象中心的客观分析资料为初始场,通过对比分析CCM1(R15L7)和CCM1(T21L7)模式的月数值预报结果,研究了谱模式在不同截断方式下,水平分辨率及网格结构分布对月长期数值预报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以上两模式具有相同的垂直结构,以及相近的高斯网格格点数和计算量,但由于R15L7较T21L7有更为合理的水平分辨率分布,具有由高纬长方形(长轴为南北向)经中纬正方形到低纬长方形(长轴为东西向)的合理经向变网格分布,与大气中的天气系统在经向上的分布特点相近,使R15L7比T21L7有更好的月数值预报结果。
2000, 23(1): 36-41.
摘要:在假定几何过程的初始分布为对数正态分布的前提下,研究了几何过程的统计推断问题。对其中的参数分别用极大似然法和改进的矩法进行了估计。然后,在理论推导、模拟试验和实际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2000, 23(1): 42-47.
摘要:研究了全球气候变暖对长江三角洲极端高温事件(EHTE)概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球增暖将使EHTE发生的概率增大。当夏季逐日平均最高气温在现有的基础上升高3.0℃后,EHTE发生的概率将由现在的0.13增加到0.2~0.3,即夏季出现极端最高气温≥35℃的天数将由现在的12d左右增加到20~30d。
2000, 23(1): 48-54.
摘要:采用SSTA、风场、OLR以及中国160站降水、气温等资料,根据赤道中东太平洋SSTA的逐季变化,将ENSO循环过程在夏季的位相分为5种型。对其相应的Walker环流的显著性检验发现,A型与C型夏季的差别最为显著。夏季要素场合成分析发现,A型与C型的情形差别最明显。A型夏季的要素场与弱夏季风年的相似;C型夏季的要素场与强夏季风年的相似。
2000, 23(1): 55-62.
摘要:使用1951~1994年的全球海温和中国降水资料,利用反复求相关的方法,确定了前期3月北太平洋海区(42.5~52.5°N,170°E~170°W)为影响后期中国夏季降水的海温关键区,给出了前期3月海温关键区海温通过影响前期大气环流遥相关波列影响中国夏季降水的可能途径。前期北太平洋海温关键区海温与中国夏季降水的相关性很高且比较稳定,不受1978年发生的海温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2000, 23(1): 63-67.
摘要:利用最优化法实现非线性模型参数的数值解法,应用于暴雨强度公式参数估计,提高了公式参数估计的精度。该方法可广泛应用于多参数模式的优化问题。
2000, 23(1): 68-72.
摘要:对北京市城区和郊区的自动气象站的部分小时降水量资料进行了分析和概率分布的拟合,结果为:小时降水量适用对数-Weibull分布模式拟合;中到大雨时,城市效应对下风区的短历时降水雨量增加影响最明显;而在市中心,短历时降水暴雨的发生概率和强度增加最显著。
2000, 23(1): 73-80.
摘要:利用非静力模式(MM5V2)对9611号、9904号等北上热带气旋路径预报进行了试验。用松驰(Nudging)四维同化方案和人造热带气旋(BogusTC)技术,使得t-12时刻的模式场(包括第一个BogusTC)通过预积分逐步逼近t0时刻的BogusTC和同时刻的观测资料场;在1999年能够得到相隔6h一次的T106L19预报场后,分别在t-12、t-6和t0时刻各制做一个BogusTC,通过预积分使得前一个BogusTC向后一个BogusTC逼近,并在从t0时刻到t12时刻的模式积分中考虑t0时刻BogusTC的影响,然后做48h的路径预报。对比试验表明,该方法优于非同化方案,特别是对异常热带气旋路径,同化方案的预报结果好于非同化方案的结果。
2000, 23(1): 81-86.
摘要:利用1949~1995年的西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的有关资料,对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年生成个数,不同强度的热带气旋登陆次数以及热带气旋出现频数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气候学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活动与ENSO现象有一定的联系。
2000, 23(1): 87-92.
摘要:讨论了垂直积分含水量(QVIL)在估测降水中的实际应用,并首次针对其他常规方法做了较为详实的对比实验将QVIL与PPI、CAPPI资料在估测降水中的应用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将QVIL的估测降水结果与雨量站实测资料进行了比较。
2000, 23(1): 93-100.
摘要:利用1995~1998年中日季风实验期间拉萨等4个高原自动天气站观测资料,结合1995/1996年NCEP/NCAR逐日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气象要素场低频位相结构特征及其与我国夏季不同区域降水的关系。发现夏季低频感热和低频潜热具有同位相30~50d振荡,当低频感热增强,则同期高原降水量减少;反之,则高原降水量增加。低频纬向风传播分析发现1995/1996年冬季高原是低频振荡的汇,200hPa低频纬向风在冬季与低频地面气压有显著的负相关,与地面低频感热的位相差为3π/8,时间滞后约为1周。进一步分析表明:200hPa纬向风与夏季拉萨等地降水具有正相关,而与华北等地的降水具有负相关,且均能通过α=0.05信度检验。
2000, 23(1): 101-105.
摘要:根据观测资料,采用波文比法、廓线梯度法和综合阻抗法等分别计算了农田植被层上的蒸散量,并对比分析了不同方法之间的相对误差和相关程度。结果表明,用波文比法计算的潜热通量存在系统性偏小的现象,而梯度法和综合阻抗法的计算结果比较一致。文中还讨论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和产生误差的可能原因。
2000, 23(1): 106-112.
摘要:利用1951~1997年中国大陆695个站的实测气温资料和纬度余弦加权平均法建立了全国及8个区域近46年冬季气温的时间序列,并对其变化特征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冬季气温总体上呈非连续的增暖趋势,线性变化约为0.155℃·(10a)-1,90年代较50年代约上升了0.61℃,其中1985年以后的增暖极为明显;冬季气温变暖不完全是由夜间最低气温引起的,最高气温的变化也是近期气温增暖的重要特征;青藏高原地区冬季气温50年代最暖,气温变化的总趋势表现为变冷。
2000, 23(1): 113-118.
摘要:利用单多卜勒天气雷达风场资料对一维径向、一维方位、二维复合风切变值进行了计算,并对机场附近飞机所受气流速度变化进行分析。所得结果旨在定量描述机场附近低空风切变区,检验对下击暴流、中气旋、阵风锋探测的结果,确定飞机起降潜在危险区。
2000, 23(1): 119-123.
摘要:通过比较同一山体在晴雨两种天气条件下的回波反射率,确定在雷达与山体之间的降水造成山体回波的路径积分衰减因子(path-integrated attenuation factor),以此计算雷达与山体之间降水的真实反射率,从而把降水对X(3cm波长)波段雷达波的衰减订正掉。
2000, 23(1): 124-129.
摘要:利用地球辐射平衡试验(ERBE)和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提供的总云量、行星反射率资料,计算并分析了青藏高原地气系统年、月平均云对太阳短波吸收辐射的强迫,揭示了其与总云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的短波辐射云强迫与总云量有较好的非线性相关,呈幂指数形式,且季节变化明显;短波辐射云强迫的地理分布与高原云的分布配合较好,高原主体和北部是短波辐射云强迫的低值区,高原东南部和西部边缘迎风部位为强迫的高值区。
2000, 23(1): 130-132.
摘要:获得不等式:(1)tr(AB)m≤tr(AmBm);(2)tr(A B)m≤tr(Am Bm)。其中A、B为Hermite矩阵,m为正偶数。
2000, 23(1): 133-138.
摘要:给出了“98.7”连续暴雨过程期间江西及其附近地区逐日物理量的绝对极大值,对这次连续暴雨过程的最强降水日进行了诊断分析。得到了盛夏季节连续暴雨的动力、水汽、稳定度等条件均明显强于江西雨季(4月至7月上旬)产生暴雨的相应条件。计算结果表明,螺旋度、Q矢量散度在这次连续暴雨过程中与降水强弱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2000, 23(1): 139-144.
摘要:着重阐述未来气候资料信息处理系统的技术基础,主要有系统集成、可视化技术、数据仓库技术、数据开采技术、环球网技术和智能代理技术。同时也阐述了未来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