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 23(2): 147-155.
摘要:利用观测资料,从扰动能量变化方程出发,通过分析能量的逐日演变过程,对风暴轴的各种内部因素在其维持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探讨。结果发现,涡动非地转位势通量所引起的“下游发展效应”是风暴轴得以在一常定区域维持的重要因素。
2000, 23(2): 156-166.
摘要:将阻塞过程中的大气运动流场分解为正、斜压流场,研究了它们在乌拉尔山偶极型阻塞个例中的演变特征。揭示了正、斜压流场的演变及相互转换所激发的阻塞生命史的全过程。
2000, 23(2): 167-174.
摘要:研究表明,准45d、准23d和准14d等3类低频降水的频率愈低,低频降水愈趋向于从高原东侧和南侧向高原传播;反之,频率愈高,低频降水愈趋向于由高原向高原东侧和南侧传播。低频降水的传播路径倾向于与其上空150hPa低频辐散带的传播路径相一致,但强度则不完全一致。高原中南部低频降水强度远大于高原北部,且与其周围平原和海洋地区的低频降水具有相对独立性。
2000, 23(2): 175-181.
摘要:通过对1998年7月典型特大暴雨过程的分析,揭示了湖北省境内两类重复出现的地表流型的结构特征、演变过程及其与中尺度雨团活动的相互联系。建立了具有明显地理特征的梅雨锋强暴雨过程中的地面流型与中尺度雨团活动相互联系的物理图象。
2000, 23(2): 182-190.
摘要:采用一种对应于南方涛动位相的矢量合成分析方法,描述了对应于南方涛动(高、低位相)事件的区域降水的特征。并就南方涛动对于北半球陆面降水影响的周期性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南方涛动对区域降水的影响有明显的谐波形态,谐波周期在2a以上。这解释了南方涛动高低位相年降水出现极端异常较少,而降水极端异常出现在南方涛动的高低位相年附近的几率却相当大的统计事实,36月波是描述这种降水变化周期的较合理的型态。由于本方法是基于谐波分析方法,在周期的识别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2000, 23(2): 191-195.
摘要:首先给出西太平洋副高脊线、面积和西伸指数的定义,在此基础上讨论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与西太平洋副高的年际变化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春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对西太平洋副高季节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与夏季副高位置和强度的年际变化及季节变化都有密切关系。从春季到夏季,春季海温偏暖年副高偏南、偏强、偏西;偏冷年副高偏北、偏弱、偏东,冷年6月副高北跳较暖年显著,进入秋季后南撤更为迅速。
2000, 23(2): 196-203.
摘要:详细分析了1996、1997年春末夏初在辽宁省进行的大气气溶胶飞机观测的0~5km气溶胶粒子数浓度和尺度谱分布的垂直、水平变化,初步讨论了它们与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混合层顶上下粒子数浓度具有不同的垂直分布特征;粒子谱受不同形成机制影响,表现为多峰分布;水平方向上气溶胶粒子数浓度存在显著变化;温度层结和相对湿度对气溶胶粒子的浓度和谱分布均有明显影响。
2000, 23(2): 211-217.
摘要:采用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讨论了季节转换时期(4~6月)黑潮地区海温异常对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和西太平洋副高位置与强度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进一步表明,该地区海温正异常将导致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强度偏强,南海夏季风建立较晚,强度偏弱,江淮流域偏涝;反之亦然。
2000, 23(2): 218-225.
摘要:采用COADS的月平均海平面温度距平(SSTA)资料,建立了预报热带印度洋-太平洋SSTA的线性转置模型(LIM)。经检验,对于非独立和独立样本,预报的均方根误差分别在12个月和10个月预报时效内小于SSTA的均方差,相对误差在5个月预报时效内都小于50%。在ElNino和LaNina时段效果优于其他时段,其中LaNina时段又更好些。对同一地区的SSTA,LIM预报优于自回归模型预报、奇异谱-最大熵预报、气候预报和持续性预报。
2000, 23(2): 226-234.
摘要:建立了一个3维非静力边界层模式,并采用一种新的非局地反梯度闭合方案在杭州湾附近复杂地形区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与实测资料和静力条件下的模拟结果的比较,进一步分析了非局地闭合下非静力3维边界层模式的效能。结果表明,该模式比静力模式更能合理地模拟海岸边界层的风温场和湍流场,且模拟结果与实测更接近。
2000, 23(2): 235-341.
摘要:采用简化型辐射传输模型计算了南京地区到达地表的太阳紫外辐射(UV辐射),同时根据地面紫外辐射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南京地区紫外辐射的年变化、晴天与阴天的变化规律及与太阳总辐射的关系。
2000, 23(2): 242-250.
摘要:以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规律为依据,从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输出结果、Doppler天气雷达、静止气象卫星、MICAPS系统和自动雨量站网等获取大气运动的各种尺度动力条件、水汽条件、大气稳定度和触发机制、各种天气实况等动态变化资料,结合预报员经验,建立了“上海地区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系统”(以下简称“预报系统”)。预报系统产品包括强对流天气的形势分析、0~12h展望预报、0~3h滚动预报及警报。预报系统还设计了有自动增长功能的强对流天气库。预报系统可以作为业务用短时灾害性天气预报工具。
2000, 23(2): 251-255.
摘要:用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河南省近50年来月降水量距平序列的多时间尺度结构,对河南省旱、涝的时频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河南降水除了具有6~9个月的自然周期变化外,还存在准2a、4~8a的中小时间尺度和20a左右的大时间尺度周期变化,且小时间尺度周期变化在所讨论的时间域中呈不均匀分布。
2000, 23(2): 256-261.
摘要:主要研究了在不连续电容电压(DCVM)条件下,CUK电路的工作原理及特点。理论分析得出了CUK电路具有固有的功率因数校正和软关断开关特性。仿真和实验结果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苗春生 , Charles Duncan , Peter Douglas
2000, 23(2): 262-269.
摘要:简要介绍了EuroMET的基本情况、在线运行课件NWP和SATMET的主要内容。重点讲述了EuroMET的技术方法、技术路线和主要的技术特征。简略地论述了EuroMET软件包的汉化及在中国甚至华语文化圈内上网运行的可行性。
2000, 23(2): 270-276.
摘要:利用地球辐射平衡试验(ERBE)和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提供的地气系统长波射出辐射(OLR)和云量资料,计算并讨论了青藏高原地气系统各季和年平均总云量对OLR的强迫及其所产生的温室效应,揭示了高、低云对OLR强迫的特点。结果表明:高原的OLR云强迫与总云量、高云量都有较好的相关关系,且季节变化明显;OLR云强迫和云温室效应的地理分布与高原总云量的分布较为一致;云强迫的年变化一般以春季最大,冬、秋季最小。
李伟钢 , Maria C V Ramirez , Nelson J Ferreira , 石立华 , Leonardo D de A Sá
2000, 23(2): 277-282.
摘要:采用多分辨小波分析对卫星图象进行预处理,在保留其特征信息的同时,减小了数据量,改善了神经网络训练过程的收敛性能,提高了处理速度。采用这一方法根据GOES-8的红外亮温图象和气象雷达资料对巴西圣保罗州中部的降水量估计进行了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00, 23(2): 283-287.
摘要:讨论了利用BP模型进行临近预报的方法,并与傅立叶描绘子法作了比较,从而说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用于临近预报是可行的。
2000, 23(2): 288-293.
摘要:研究广西早春旱天气的前期大气环流及要素场的异常特征发现,冬季500hPa高度场,月平均降水、温度,冬季海温、极涡强度指数,亚欧纬向环流等与广西早春旱关系密切。用建立的广西早春旱预报模型对1998年春季降水进行了试报。
2000, 23(2): 294-298.
摘要:根据1994年在银川和阿拉善左旗观测得到的冰核资料,给出了两地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大气冰核浓度,分析并讨论了冰核浓度与风、降水、天空状况等的关系,给出了飞机在空中测量冰核的结果。
2000, 23(2): 299-304.
摘要:云南南亚热带地区光能资源丰富,不仅表现在太阳辐射量高于我国华南和华东地区,而且辐射强度大,是籼型杂交水稻、冬播玉米等作物的高产区。全年热量资源充足,≥10℃积温在6000~7500℃·d之间。但温度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冬暖夏凉,一年四季都能种植玉米,是云南南亚热带地区玉米气候生态的一大特点。夏季高温强度不够,日照时数偏少是限制杂交水稻提高结实率和产量的主要因子。全年降水适中,但分布不均,地域差异大,干季降水量仅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0%~15%,冬春干旱严重制约着冬播玉米以及水稻拔节前的生长发育。发展农田水利和灌溉是云南南亚热带地区夺取水稻、冬播玉米高产、稳产最重要的措施。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