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 23(4): 463-468.
摘要:采用ECMWF1979~1993年2.5°×2.5°的网格点积雪深度资料,研究了较为细致的积雪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欧亚大陆冬季积雪的异常空间分布型;并采用SVD方法研究了冬季积雪的异常分布型与冬、夏大气环流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欧亚大陆冬季积雪深度存在典型的异常空间分布型;积雪的异常分布型与冬、夏大气环流之间均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冬季积雪的异常分布型与大气EU遥相关型存在明显的同时性相互作用,大气EU遥相关型有利于冬季积雪异常分布型的出现和维持,而积雪异常分布型对大气EU遥相关型的发生起一定的作用,进而对冬季风活动产生影响。冬季积雪的这种异常分布型与夏季大气环流,尤其是东亚地区的夏季大气环流,也存在一定的联系。积雪异常分布型可以通过影响副热带高压的南北进退,对东亚季风及中国夏季雨带产生影响。
2000, 23(4): 469-474.
摘要:阐述应用非对称结构理论作台风路径预报的技术原理。应用该理论较好地预报出9012号台风(Yancy)西行、9414号台风(Doug)转向和9417号台风(Fred)登陆
2000, 23(4): 475-484.
摘要::利用一个2层海洋模式和GISST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大气正压/斜压运动与ESNO循环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大气斜压模在ENSO时间尺度上的变化位相略超前于正压模的变化,正压模的变化位相超前于SSTA变化,SSTA变化位相超前斜压模的变化位相。斜压纬向风异常与SSTA具有正相关关系(西太平洋西部相反);正压模则与Nino3区海温异常有负相关关系(西太平洋西部相反)。斜压模与海表异常加热相互激励,促进异常海温增长,是增长模;而正压模则抑制斜压模的和海温异常的增长,是转换模。正压模的位相超前对预测ElNino/LaNina的发生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2000, 23(4): 485-493.
摘要:为了真实模拟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湿润地区的陆面与大气之间的能量和物质交换,发展了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南京气象学院(NIM)陆面过程(LSP)模式。该模式是由等温植被参数化方案和本文建立的土壤模式所组成。土壤模式又分为五层模式和两层模式两种。利用1979年5~8月“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资料作验证,同时将五层模式与Deardorff(1978)陆面模式、两层模式作了对比,结果表明五层土壤模式的模拟效果较好,它比Deardorff模式优越,也比两层土壤模式模拟效果稍好一些。
2000, 23(4): 494-504.
摘要:用半球气候高度场强度(ICF)和改进了的球函数分析方案,分析了NCEP/NCAR再分析项目的全球40a月平均高度场资料。结果表明,全球ICF存在明显季节、垂直差异。而气候高度场球函数谱结构具有低阶、低维特征,其纬向均匀特征明显;通常这些特征冬强夏弱、随高度上升而增强,但在环流发生重大变化的季节(春、秋)及层次(50~100hPa)例外。气候高度场的半球际差异表现在南半球ICF明显强于北半球,其气候高度场球函数谱结构的低阶、低维和纬向均匀特征更明显,季节变化也较北半球明显滞后(约1个月);这些差异应归因于两半球海陆面积比、海陆分布及地形的巨大差异。
2000, 23(4): 505-513.
摘要:使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1998年夏季青藏高原大气低频振荡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不同低频频率的遥相关水平结构既有相似的波列结构,也存在相异的特征。高原主体的低频振荡为相当正压结构,低频降水一般位于低频气旋性环流及低频气流辐合带内,利用高原低频降水可提前预测江南及高原南部的低频降水活动,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及东北地区的低频降水存在同时加强和同时减弱的关系。
2000, 23(4): 514-518.
摘要:利用NCEP/NCAR1998-06~1998-08逐日500hPa高度场资料,对夏季欧亚阻塞高压的逐日演变作了定量化研究。结果发现,利用纬偏值作为基本量可以计算出乌拉尔山地区(25~80°E)、贝加尔湖地区(80~125°E)、鄂霍茨克海地区(125~170°E)3个区域阻塞高压的面积指数,该特征值能很好地揭示1998年夏季阻塞高压强度和位置变化的逐日演变特征,并且与我国1998年夏季降水的分布有重要的联系。
2000, 23(4): 519-527.
摘要:用1884~1994年资料研究了北半球冬季海平面气压距平场的时空结构及其与北半球冬季气温的相关关系。指出,近百年北半球冬季大尺度海平面气压场表现为4个基本模态。研究了这些模态的空间环流结构和时间演变特征(长期趋势、突变及阶段性)。指出,反映北半球阿留申低压强度的冬季海平面气压距平场的第二特征模态,在年际,年代际变化关系上与北半球的平均气温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2000, 23(4): 528-535.
摘要:采用EOFs展开方法插补延长了一个北半球陆面月降水资料,并讨论了该资料插补工作的合理性。利用该资料初步分析了近百年北半球陆面降水的基本特点。
2000, 23(4): 536-541.
摘要:通过分析1998-05~1998-08再分析资料,得知夏季西太平洋副高的准定常结构和瞬变结构有着显著的不同。月平均西太平洋副高中心为上升气流,逐日资料则表现出下沉气流,下沉气流主要是由西太平洋副高北侧雨带中降水潜热释放效应所致的上升气流在高空下沉产生的。据此认为夏季中国华东、华南地区的季风降水凝结潜热释放所致的上升气流在西太平洋副高中心区的下沉运动是西太平洋副高维持和发展的重要原因。将逐日西太平洋副高面积、西伸指数与对流降水率资料进行了滞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高的西伸与外围雨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互影响。
2000, 23(4): 542-548.
摘要:利用英国气象局全球海温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我国160个标准站降水资料,进行合成分析和SVD分析。结果表明,当南海、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春季(3~5月)海温为一致正(负)异常时,夏季(6~8月)副高偏南(北)偏西(东)偏强(弱),我国长江流域降水偏多(少),华南和华北降水偏少(多)
2000, 23(4): 549-554.
摘要:通过数学推导,在一定假设条件下给出用径向风分量求解切向风分量的解析式,公式简洁,易于处理,通过数值模拟和个例分析说明这个算法简便易行,与传统的VAD技术相比,可以在更小的角度范围内获得水平风场的信息。
2000, 23(4): 555-559.
摘要:利用近50年观测资料对我国夏季降水和太平洋海温进行诊断分析,发现两者都具有年代际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L9R15大气环流模式,对太平洋海温暖背景异常情况下的夏季降水进行敏感性数值试验,其结果与统计事实基本一致。
2000, 23(4): 560-567.
摘要:根据1951~1999年黑龙江省代表站的历年逐月的气温、降水量资料,用计算趋势系数的方法,研究了东北北部冷暖旱涝趋势的问题。结果指出:进入90年代,东北北部夏季气温变暖现象更加显著;但过渡季节气温变暖的趋势已经结束;旱涝趋势的变化比冷暖趋势的变化更为复杂,具有不同的季节特征和地域特征。
2000, 23(4): 568-574.
摘要:利用地球辐射平衡试验(ERBE)和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提供的地气系统行星反射率、长波射出辐射(OLR)和云量资料,计算了青藏高原地区云对地气系统净辐射的强迫,并讨论其与总云量及地气系统晴天净辐射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各季净辐射云强迫与总云量有较好的非线性关系,其中以暖季更明显;各月净辐射云强迫与地气系统晴天净辐射的曲线相关很明显,各条曲线均存在一个与净辐射云强迫零值相对应的晴天净辐射值,且该值随天文辐射作季节变化;净辐射云强迫的地理分布与高原总云量及地气系统晴天净辐射分布有关。
2000, 23(4): 575-578.
摘要::收集整理了全国52个市、县冬小麦产量预报模型资料,总结提取出预报因子,通过定量分析,了解了影响各地区冬小麦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为大面积冬小麦产量监测和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0, 23(4): 579-585.
摘要:给出具有Rankine模式中尺度气旋的模拟的多普勒径向速度图,利用中尺度气旋近似轴对称性及径向速度几何关系和付氏转换,建立GBVTD方法,定量分析模拟的中尺度气旋内部流场结构,并利用郑州714CD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进行验证。
2000, 23(4): 586-593.
摘要:用奇异谱方法分析我国近百年平均气温的准周期性,结果表明:我国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以2~3a周期振荡为主,同时1a左右的准周期振荡也较强,和同期北半球平均气温的准周期性有些差异,不过它们的准1a周期振荡随时间的阶段性变化特征非常相似。将我国大致分成7个区域,对7个区域代表站气温进行奇异谱分析,结果表明:各区气温的准周期振荡及其随时间的变化互不相同。华北、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4区气温以1a周期振荡最为显著;华东、华南和西南区气温以准2~3a的周期振荡最为显著。
2000, 23(4): 594-600.
摘要:采用一种能够反映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区域特性的指数,分析了热带5个洋区(西太平洋、中太平洋、东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海气相互作用指数与山东夏季(6~8月)降水的相互联系。结果表明,只有热带印度洋的海气相互作用的第1模态与山东夏季降水存在显著相关。热带印度洋海温偏高时山东夏季降水偏少,反之偏多。热带西印度洋区域1000hPa风向赤道区域异常辐合,并伴随出现正海表温度异常的年份,山东夏季降水往往偏少,反之偏多。进一步分析表明,山东夏季干旱的区域差异还与热带印度洋1000hPa西风和向西海表温度梯度的减弱有关。
2000, 23(4): 601-607.
摘要:小麦生长模拟模型软构件主要是模拟小麦生长的环境和模拟人为因素(如施肥、灌溉等)对小麦生长的影响。主要论述此软构件在VC++软件平台上的具体实现过程,包括方案设计、程序实现和技术解析。
2000, 23(4): 608-610.
摘要:证明了一个正规定则,改进了F.Marty、李松鹰和谢晖春、R.Aulaskari和P.Lappan等人的结果。
2000, 23(4): 611-615.
摘要:在拓扑分子格中进一步讨论了ST-1的性质,引进了ST0、ST1分离性概念,并研究了其相应的性质。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