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24(1): 1-7.
摘要:利用NCEP/NCAR1998年5~8月逐日500hPa高度场再分析资料及中国国家气象中心整编的同时段全国160站降水资料,就1998年夏季500hPa行星尺度环流系统对长江流域“二度梅”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鄂霍次克海附近阻塞高压加强(减弱)和副热带西太平洋高压西部强度减弱(加强)的反位相变化是造成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增加(减少)的重要原因。
2001, 24(1): 8-18.
摘要:以两系法杂交稻两优培九在南京和镇江两地的分期播种资料为基础,选出与产量密切相关的5个高产关键期,用回归统计分析方法组建气象响应模型,得出各高产关键期的最适气象条件值。以此为依据,用1951~1992年江苏省赣榆、徐州、高邮、南京、常州、溧阳、苏州等7个地区的气象资料,在高产关键期预测的基础上,计算了4种茬口各产量构成因素的气候值并与最适气候值进行比较,提出了相应的高产技术措施。
2001, 24(1): 19-25.
摘要:采用南京气象学院(NIM)5层陆面过程模式,利用1979年5~8月“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资料模拟和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不同地区的陆面特征和地表能量特征。并将模拟值与根据观测资料计算得到的感热和潜热以及观测得到的净辐射、土壤温度、土壤热通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NIM5层陆面过程模式可以模拟青藏高原夏季不同下垫面情形下的能量交换过程。
2001, 24(1): 26-36.
摘要:利用基于主分量典型相关分析的典型变量回归(CVR)插补模式,在综合分析Jones等5°×5°格点温度资料覆盖率的演变情况、缺测场与基本场温度距平相关结构、稳定性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插补方案,对其陆面格点温度场进行插补延长试验,得到了1900~1998年连续、均一的全球月平均气温场序列。独立样本检验表明插补效果优良,总缺测场误差方差与原序列方差之比低于0.40。插补前后全球及纬向平均序列的演变特征基本一致,原Jones序列的线性增温率较重建序列高0.11℃/(100年),可能与原Jones场序列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有关。
2001, 24(1): 37-43.
摘要:采用统计诊断和数值试验方法讨论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研究表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持续异常,引起南海-菲律宾附近地区对流异常的持续,从而导致东亚大气环流的持续异常;同时指出春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和夏季海温异常对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并非是线性叠加,海温持续性异常对东亚夏季大气环流的影响在季节时间尺度上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
2001, 24(1): 44-50.
摘要:实施了5组计9个时间积分为30个模式日的数值试验,研究了偶极子型热源不同位置的强度变化对西北干旱流型的作用。结果指出,东、西两侧热源状况的变动,对西北干旱流型的形成、维持均存在重要影响。这意味着,应该同时考虑东、西两侧的预报因子讯号。
2001, 24(1): 51-58.
摘要:根据光的多次散射理论——离散纵标法,利用我国国家一级辐射测站的大气廓线,计算出晴空大气观测波段不同高度上的太阳直接辐射和向下散射辐射。将模式输出的地面辐射值与地面辐射观测资料进行比较,对不同高度的太阳直接辐射和向下散射辐射以及日变化进行了讨论。最终目的是直接由MODTRAN3计算我国辐射空白站的地面辐射值,以弥补我国辐射站稀少,时空分布短缺的不足。
2001, 24(1): 59-65.
摘要:用4种方式对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中1958~1997年300hPa月均温度、100hPa月均高度资料序列进行对比分析,发现300hPa温度资料可靠性高于100hPa高度资料;详细考察近40a高层温度场、高度场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Morlet小波进一步分析两要素场的周期变化发现,温度场和高度场的EOF第1模态具有很好的空间整体性和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以10a左右和3a左右的周期为主要周期。
2001, 24(1): 66-73.
摘要:将MM4模式应用于梅雨锋暴雨的中-β尺度系统模拟时,模式的水平分辨率必须提高,这使得模式中原有的Kuo-Anthes方案变得不适应。根据Fritsch-Chappell方案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它可以合理取代Kuo-Anthes方案来适应中-β尺度系统的模拟;同时,结合近年来人们对积云属性研究的新成果,对Fritsch-Chappell方案作了改进,最终得到一个适用于梅雨锋暴雨中-β尺度系统模拟的改进MM4模式。
2001, 24(1): 74-82.
摘要:提出了一种从样本信息开始建立动态随机模型的分类判别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对特征值的研究,追求表征空间的维数压缩。还描述了一种算法,用以维数压缩对原始信息重新构造和逼近。用一个理论模型显示了这种方法的很大的压缩效果和维数压缩逼近的优良性。并简略讨论了两个类的情况,提出了重新构造和分类的一种算法。气象应用说明,就维数压缩而论,结果与一类情况类似,并且还得到了合理的分类判断。
2001, 24(1): 83-91.
摘要:利用1958~1997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南、北半球中低纬环流的气候特征,并讨论了南海夏季风爆发与大尺度环流的关系。研究发现阿拉伯海经向环流管的上升气流和南半球纬向环流管的上升气流在5月份同时到达南海,经向环流管低层的偏西风和纬向环流管低层的偏南风共同组成西南风,于是5月份西南季风在南海地区首先爆发。此外,由于青藏高原地形及各经度海陆分布的影响,造成太阳辐射加热不均,是热带夏季风爆发的直接原因,也是南海季风早于印度季风爆发的重要原因。
2001, 24(1): 92-98.
摘要:用位涡分析方法讨论了1998年6月18~26日华南特大暴雨期间的冷空气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在持续的东亚阻塞形势下,中高纬冷空气分三次南下,侵入江南至华南地区,造成三次大暴雨过程;南下冷空气在江南一带被来自低纬的西南暖湿气流和东南暖湿气流所切断,形成一高位涡冷空气中心。冷暖空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东亚温度场呈现南北暖、中间冷的形式。
2001, 24(1): 99-105.
摘要:选取常熟市练塘等5个乡为试验区,用1994年和1999年的SPOT资料作为信息源,用人机交互式解译法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动态监测,并将1994年调查结果与同年航空像片详查值作对比,进行了精度分析。将1999年SPOT卫片判读结果与1994年航片详查对比,可得到5乡一级土地分类的动态面积和动态率,其中耕地5a间的动态率为-18.3‰,并与常熟市国土局统计值得出的动态面积和动态率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SPOT卫片监测县级土地利用是可行的,选择适宜的SPOT卫片时相以及剔除细小地物的影响,可提高解译判读精度。
2001, 24(1): 106-112.
摘要:以江西省为试验区,探讨用RS-GIS-GPS技术监测作物长势的方法和途径。针对丘陵山区地形复杂、地块不成规模的情况,在GIS支持下,将数字高程数据、土地利用分类数据与GPS定位观测数据相结合,对NOAA/AVHRR进行判读,提取反映双季晚稻长势的植被指数,用该指数与GPS定位观测资料及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监督分类监测苗情,并用迭代自组织分析法进行无GPS定位观测资料时相应时相的NOAA/AVHRR的长势监测。研究结果表明,选用的地理信息数据(数字高程数据、土地利用分类)与GPS定位观测资料相结合提高NOAA/AVHRR数据的利用效果是合适的和切实可行的。
2001, 24(1): 113-118.
摘要:用Shuman-Shapiro中尺度滤波方法,结合大尺度环流背景,对1999年8月11~12日山东半岛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过程是热带中尺度气旋北上发展造成的;地面冷空气侵入西移的中尺度低压所导致的对流发展,是热带中尺度气旋发展的原因;大尺度环境场丰富的水汽输送为强对流的发展和维持提供了能源保障;地面中尺度低压中心和与其配置的切变线上的波动点对降水落区有指示意义。
2001, 24(1): 119-126.
摘要:采用南、北极海冰面积指数1°×1°经纬度格点资料及海平面气压资料,运用多种统计方法,研究了南、北极海冰的长期变化趋势、突变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联系,发现近年来南极冬、春、秋季海冰逐渐减少,夏季海冰逐渐增加;北极春、夏、秋季海冰均不同程度地减少,冬季海冰变化趋势不明显;南、北极各季海冰的年际变化均存在一定的突发性,大气环流在海冰突变年前后有显著的差异。
2001, 24(1): 127-136.
摘要:根据1958~1996年黑龙江省38个代表站历年降水量资料和同期北半球2.5°×2.5°格点500hPa位势高度资料,分别求出了干旱和洪涝年份7、8月的流型,指出东北北部盛夏旱涝的形成与东亚由冬至夏的季节转换联系密切。用北半球正压模式实施4组积分时间为30个模式日的数值试验,成功地模拟了7、8月干旱和洪涝流型的形成和持续过程,并分析了与旱涝流型相应的热源强迫场的不同特征。
2001, 24(1): 137-142.
摘要:根据能量平衡方程和土壤水热耦合方程,建立土壤-植物-大气系统的多层模式,再综合考虑作物冠层和土壤内部的水热变化,对地表与作物之间的水热传输过程进行了描述,并用棉田的实测资料进行了模拟。
2001, 24(1): 143-147.
摘要:针对MIS开发中的报表问题,结合PowerBuilder中DataWindow的方式和数据库管理模式,利用PowerBuilder设计开发了一个用户自定义报表管理系统,可对多表、多字段进行任意组合查询、统计,并对报表进行了时效、权限、分类管理。本文介绍了软件的设计原理、开发方法及使用方法。
2001, 24(1): 148-153.
摘要:性能管理是网络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性能监视、性能统计和故障统计三个方面分别介绍了实现一个性能管理工具的一般步骤,特别是对于如何减小计算误差提出了自己的方法,最后介绍了实现一个完整的性能管理工具需要进一步做的工作。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