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24(3): 299-307.
摘要:利用一个由表面摩擦和辐射张弛强迫驱动的斜压准地转两层模式作数值试验,来研究斜压大气中的亚临界不稳定现象。试验结果表明,当无量纲量β≥0.25时,斜压两层大气中能够发生亚临界不稳定现象。亚临界不稳定现象的发生与初始扰动的选择有关。科氏参数的经向梯度的大小又是影响斜压稳定性强度的一个重要因子,其值越大,斜压稳定性强度越小。
2001, 24(3): 308-314.
摘要:对1998-07-22T08-14发生于武汉附近的一次强暴雨过程的分析发现,这次强暴雨发生于南方暖区与北方冷空气脱离的孤立系统中,副热带经圈环流上升支是暴雨发生的大尺度背景场,它的低空入流和高空出流对大尺度雨区的生成与维持具有重要作用。边界层南风急流、低空西风急流和高空西风急流上下的耦合作用是强暴雨发生的重要原因。925hPa上边界层偏南风急流是暴雨区所需水汽的最大提供者和暴雨区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的触发者,850hPa上低空偏西风急流的主要作用是建立和维持了暴雨区中低空的对流不稳定,200hPa上中纬高空西风急流的主要作用是建立和维持了暴雨区高空的条件对称不稳定,三者上下耦合使得中低空对流上升运动得以向上发展和加强,从而产生强暴雨。
2001, 24(3): 315-322.
摘要:利用1873-1995年的北半球海平面气压月平均资料,定义了北大西洋涛动指数。用近45a资料研究了北大西洋涛动与我国冬、夏季气候变化的关系。指出,北大西洋涛动异常变化与我国冬、夏季天气气候关系密切。强涛动年,冬季我国是偏暖、多雨的气候特征;夏季我国江淮之间地区气温明显偏低。还表明,强涛动年冬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与西伯利亚高压及高空经向环流都明显偏弱,大气环流具有弱WA遥相关型、弱的东亚冬季风特征,对应的夏季环流特征与强东亚夏季风特征较接近。
2001, 24(3): 323-329.
摘要:根据表征土壤温度日变化的土温方程一阶近似解,提出一种利用一日中任意时刻NOAA-AVHRR图像数据估计地表温度日较差的简易推算方法。该方法尤其可用于反演土壤含水量的计算,当图像数据的时次与热惯量法所要求的最高、最低温度时次配不准的情况下,近似地估计地表温度日较差,进而计算地表热惯量及相应的土壤含水量。用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为进一步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2001, 24(3): 330-337.
摘要:利用湿位势涡度,讨论了1998年7月东亚中高纬地区阻塞高压的不同位置影响冷暖空气的活动路径进而决定暴雨发生的位置,结果表明:当阻高位于中西伯利亚地区,主要影响我国华北平原及华南一带的降水;当阻高位于鄂霍茨克海地区时,对我国东北西部、华北平原、四川盆地的降水有重要影响;当阻高中心位于小兴安岭地区,副高位置异常偏北,主要影响我国东北地区的降水;当阻高位于以(55°N,135°E)为中心的区域时,冷空气频繁活动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对该地区的降水有重大影响。
2001, 24(3): 338-342.
摘要:应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9408号台风异常路径形成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环境引导流、准均匀流和偶极子流的共同作用对移向突变和移速突变有着重要影响。
2001, 24(3): 350-355.
摘要:对采自天目山的柳杉树轮进行交叉定年后,得到树轮的δ13C年序列。将δ13C年序列去除大气CO2的影响,保留其高频振荡部分。利用华东地区部分气象站的降水资料,通过主成份分析,分析了降水与树轮δ13C之间的关系。考虑滞后效应,利用回归方法重建了过去一百多年来的华东地区不同时段的降水序列,并分析其变化特征。
2001, 24(3): 356-363.
摘要:用正斜压分解法,对1998年发生在鄂霍茨克海的阻高进行涡度和涡度拟能分析,结果发现:在阻高的不同阶段,正压涡度和正压涡度拟能远大于斜压涡度和斜压涡度拟能且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演变过程;在阻塞的酝酿阶段正压和斜压涡度和涡度拟能不稳定增长,且向西南传播;在维持阶段,正压和斜压涡度和涡度拟能的增长达到最大值,阻塞形势建立并维持在阻塞区域内;在消亡阶段,正压涡度和涡度拟能与斜压涡度和涡度拟能则呈现出不稳定减少,向东南传播,阻塞崩溃,然后又增长。
2001, 24(3): 364-370.
摘要:培矮64S是我国目前两系法杂交稻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实用不育系。利用培矮64S在南京、武汉、长沙、贵阳、三亚等地的多年分期播种资料及其相应的温度和日长资料,分析了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的不育性和可繁性,并采用光温分级法和育性量化模型法,分析了培矮64S的育性转换光温指标。表明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2001, 24(3): 379-383.
摘要:对1958-1997年NCEP/NCAR4-6月逐候资料的分析表明,将(10-20°N,110-120°E)区域内面积平均的850hPa层上稳定地有θse≥335K且纬向风由东风稳定地转变为西风的时刻为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所谓稳定是指从该时刻起,这一状况必须持续3候且其后间断不超过2候,或持续2候后间断1候但立刻又回到间断前状态。
2001, 24(3): 384-390.
摘要:人对外界冷热的调节和舒适感,不能根据气温或其他单一的气象要素来评价。要真正全面表述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必须运用人体热量平衡模型,人体热量平衡模型全面考虑了所有相关的气象要素、行为参数(活动和服装)和人体参数。运用上海有限域数值天气预报和热量平衡模型计算了体感温度,以衡量人体在环境中的热舒适状况。
2001, 24(3): 391-397.
摘要:利用1997年春季西宁市地基双通道(22.235和35.3GHz)微波辐射计观测的资料,分析了不同月份、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大气总含水量(V)和云中液态水积分含量(L)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天气条件下,L值3-5月均呈逐渐递增的趋势,增加幅度一般为20%-40%,V值变化幅度很小;春季高原L值大约只有V的1%。与河北省的资料进行对比后发现,L值基本相当,而V值高原只有平原地区的30%-50%。
2001, 24(3): 398-404.
摘要:采用1979-1995年(缺1986、1987、1993)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逐旬感热通量资料,对亚洲季风区地面感热通量的空间结构及时间演变进行了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分析。结果表明: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地区感热通量的变化与亚洲季风的爆发及演变有密切关系,是季风爆发的主要关键区。这两个地区的感热积累是东亚季风爆发的触发因素之一,尤其是印度半岛北部感热通量的突变对印度夏季风演变十分重要。印度半岛北部与青藏高原西部的热力差异在季风的爆发和维持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东北亚与西北太平洋的热力差异只对东亚夏季风的演变有影响,与冬季风则无直接关联。在东亚季风的爆发中居主导地位的还是印度半岛北部和青藏高原西北部的感热加热作用。
2001, 24(3): 405-409.
摘要:应用Q矢量理论对1996年1月16-18日青藏高原东部大雪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降雪前24h,Q矢量散度出现了整层辐合,锋生函数正值区南部等值线密集处与大雪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假相当位温(θse)的24h变量正值中心与强降雪中心相接近。
2001, 24(3): 410-414.
摘要:用Monte-Carlo模拟方法建立了上海的台风年最大风速概率分布,由此推算的30a、50a一遇风速(韦伯尔分布)和实测风速值接近。表明由Monte-Carlo模拟方法得到的台风年最大风速概率分布较为合理,在东南沿海台风多发区域,该方法是产生年最大风速概率分布的有力工具。
2001, 24(3): 415-422.
摘要:通过对两系稻制种气候风险的数学定义,根据江西省1:25万地形数据和各气象台站40a气候资料及气候要素与海拔高度的关系,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对两系稻制种基地的气候风险进行了区划,找出了最佳制种地理区域和不同品种最小气候风险下的最佳播种期。
2001, 24(3): 423-428.
摘要:通过建立增产性能、稳产性能、重要性能、经济性能、抗旱性能5个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运用模糊数学方法计算了武威市主要种植作物的气候经济优势,得出了在武威市目前社会、自然和经济条件下最具优势的4种种植作物依次为玉米、甜菜、油菜和小麦。根据气候经济优势度值对现有种植结构提出了调整方案。
2001, 24(3): 429-432.
摘要:采用线性化的Boussinesq流体边界层绝热流动方程,比较一维边界层急流型重力波的垂直运动量级,讨论边界层急流型重力波中的湍流发展,认为边界层急流型重力波是造成边界层飞机颠簸的一种机制。
2001, 24(3): 433-436.
摘要:考虑了气候系统中一些变量突变时可能对预测关系的改变作用,用ARIMA(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动态模型的建摸方法,通过SAS软件的计算,建立河内冬作物生长季降水量预测模型。用1996-1998年的独立资料检验,预测结果与实况接近。
2001, 24(3): 437-445.
摘要:概要叙述了现代阻塞高压理论的主流,将其概括成5种主要流派,并作简要评论,最后阐明了阻高理论的发展方向。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