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第24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风应力的旋转和辐散分量在ENSO循环中作用的数值试验研究

      2001, 24(4): 447-457.

      摘要 (1203) HTML (0) PDF 1.05 M (22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1960~1991年的月平均FSU风应力资料分解为旋转部分和辐散辐合部分,分别用以强迫模式海洋。所用的模式为一个2层热带太平洋区域海洋模式。结果表明,就季节变化而言,不论是用旋转分量还是散合分量强迫海洋,都不能产生合理的冷舌,哪怕将旋转或散合分量放大一倍或缩小二分之一,也不能使冷舌的强度和分布得到合理的改善。若采用气候平均的含有季节变化的风应力(未对旋转和辐散分量进行分离),则可产生与实际相符的海表温度分布。在此基础上,分别叠加旋转和辐散分量的年际异常部分,通过对海洋的强迫,可产生海表温度异常。在年际异常旋转分量的强迫下,可产生较强的SSTA振荡且具有明显的ENSO周期;而在辐散辐合年际异常风应力的强迫下,则产生较弱的SSTA,且振荡频率较高,ENSO周期不很明显。这些结果说明,风应力的涡旋和辐散辐合分量在海温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的形成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即合理的冷舌分布需要风应力旋转分量和散合分量同时作用于海洋方可产生,而仅有异常风应力的旋转强迫就可产生合理的ELNino/LaNina现象。同时,风应力的辐散辐合分量在海洋平均状态的形成过程中是重要的,但在EN-SO过程中就对海洋的作用而言则不如旋转分量重要。

    • 一个反映中国冬季气温异常的指标——东亚区域西风指数

      2001, 24(4): 458-466.

      摘要 (1315) HTML (0) PDF 464.20 K (2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了中国冬季气温变化的主要特征,揭示了能够较好反映中国冬季气温异常整体变化的主要空间分布;进一步研究了与之相对应的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冬季气温的异常与东亚及西伯利亚500hPa高度场的异常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分析传统季风指数对气温及对应异常环流特征的表现能力的基础上,定义了一个能够反映环流异常的东亚区域西风指数(IEARW)。经检验,可以利用IEARW来反映中国冬季气温变化的主要特征。最后,对IEARW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

    • 热带环流异常对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的影响

      2001, 24(4): 467-475.

      摘要 (852) HTML (0) PDF 379.61 K (20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了造成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的大尺度热带环流成因。指出1998年处在热带环流强度偏弱的气候阶段,西太平洋暖池地区对流活动偏弱,南海热带夏季风持续异常偏弱,副热带夏季风偏强是造成长江持续强降水的主要原因;西太平洋热带对流层高低层环流系统的异常分布,为1998年长江特大洪涝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还探讨了热带环流异常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可能途径,它们的关系在1998年夏季降水预测中得到应用。

    • 冬季戴维斯海峡的海冰面积年际变化与东亚气候关系研究

      2001, 24(4): 476-482.

      摘要 (909) HTML (0) PDF 288.37 K (20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北极1°×1°海冰面积指数、海平面气压、500hPa高度场和中国160站气温等资料,分析了戴维斯海峡海冰的年际变化与大气环流及东亚气候的关系,结果发现:冬季戴维斯海峡是影响东亚以及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区之一,该区海冰面积年际变化与500hPa高度场的WA型、EU型遥相关以及东亚冬季风强、弱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冬季该区海冰偏多,则500hPa高度场在北大西洋戴维斯海峡西欧一带为WA型遥相关(美国东部高度场偏高,北美东北部到格陵兰一带高度场偏低),在欧亚大陆为出现EU型遥相关(贝加尔湖及其以东和西欧高度场偏高),西伯利亚高压减弱,致使东亚冬季风偏弱,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地区偏暖;而冬季该区海冰偏少时,情况正好相反。

    • 春季格陵兰海冰与夏季中国气温和降水的关系

      2001, 24(4): 483-490.

      摘要 (968) HTML (0) PDF 317.55 K (21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英国Hadley中心的GISST海冰面积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160站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春季格陵兰海冰面积与夏季中国区域气温和降水的关系。初步研究表明,春季格陵兰海冰面积变化和随后夏季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之间地区气温以及8月份华北和西南地区降水呈明显正相关,而和6月黄河中上游地区降水则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同时,春季格陵兰海冰异常时期对应着北半球大气环流的明显变化,表明海冰与我国气温及降水之间的联系具有一定的环流背景

    • 春季海平面气压指数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2001, 24(4): 491-497.

      摘要 (1165) HTML (0) PDF 317.84 K (20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近五十年全球海平面气压场和我国夏季降水资料进行奇异值分解,得到海平面气压场与夏季降水的分布特征及其反映年际变化的关键区,据此分别构造了春季(3~5月)经向气压指数(IMP)、纬向气压指数(IZP)。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的发生与前期春季的环流异常有关,春季IMP和IZP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有很好的相关性,并能有效地反映极端降水(旱/涝)情况。在强(弱)气压指数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少)。同时两气压指数与华南地区夏季降水有显著的负相关,这与我国东部长江中下游与华南地区降水负相关相一致。因此,春季IMP和IZP具有预报意义。

    • 浙江省夏季旱涝年及前期异常特征

      2001, 24(4): 498-504.

      摘要 (865) HTML (0) PDF 286.19 K (20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1951~1960年浙江省4站和1961~1999年浙江省36站的夏季降水资料划分了浙江省夏季旱涝年。研究了夏季旱涝的同期及前期环流异常特征,研究了浙江省夏季旱涝的预报方法。

    • 哈尔滨地区雨滴直径分布函数

      2001, 24(4): 505-512.

      摘要 (820) HTML (0) PDF 292.54 K (20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美国PMS公司生产的GBPP-100型地面雨滴谱仪,对1999年5~7月哈尔滨地区几次降水过程进行了观测。根据雷达资料和宏观观测,把降水云分为层状云、积层混合云和积雨云,分析了3类云降水微物理结构,重点研究了不同类型降水的雨滴谱分布特征,拟合了雨滴直径分布函数。

    • 我国东部近百年夏季雨型的大气环流和海温场特征

      2001, 24(4): 513-519.

      摘要 (888) HTML (0) PDF 319.06 K (20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新划分的1900~1998年东部夏季雨型序列,分析了与各类雨型相对应的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和海表温度距平场的特征。指出不同雨型对应着不同的环流场和海表温度距平场,而且存在着差异的强信号区。

    • 矩阵乘积的特征值与奇异值不等式

      2001, 24(4): 520-526.

      摘要 (1602) HTML (0) PDF 1.57 M (29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获得矩阵乘积的特征值与奇异值的不等式。

    • 以热量平衡为基础的体感温度模型及气候要素的效应分析

      2001, 24(4): 527-535.

      摘要 (904) HTML (0) PDF 352.20 K (23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夏季人体热量平衡方程的建立与计算,结合我国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新陈代谢特点,分别建立了不同的体感温度模型。经与我国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人体舒适度统计模型的计算结果相比较,证明以热量平衡为基础的人体体感温度模型更具有普遍性。还分析了风、湿度、辐射对体感温度的影响效应。这些结果将为拓宽舒适度服务范围,建立以人体舒适度为核心的城市气象服务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 长江三角洲常熟地区近地层湍流特征的研究

      2001, 24(4): 536-544.

      摘要 (1167) HTML (0) PDF 359.60 K (20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999年5~9月长江三角洲常熟地区的湍流脉动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感热、潜热和动量通量的日变化以及湍流强度和湍流谱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各能量的日变化与常见情况相同,白天潜热通量的输送占主导地位,感热通量比潜热小得多,且湍流的日变化与天气的关系非常密切,晴天比阴天要大得多。湍流强度和湍流谱的分析结果表明,在近中性条件下,常熟地区各方向湍流强度接近典型平坦下垫面的值。非中性条件下,垂直方向规一化标准差与稳定度的关系都较好地满足1/3次幂定律,水平方向没有垂直方向上的规律好,特别是稳定条件下,数据点分散性大;各风速分量谱在高频段满足理论上的-2/3次幂定律,纵向和垂直方向速度谱的峰值频率与典型平坦下垫面上的结果一致。总体输送系数CD、CH与稳定度的关系密切,随稳定度增加有减小的趋势。

    • 雷达和卫星资料对江淮暴雨数值模拟的影响

      2001, 24(4): 545-552.

      摘要 (893) HTML (0) PDF 362.13 K (20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713”测雨雷达和GMS卫星云图资料引入PSU/NCAR中尺度模式,以改变初始湿度场,对两个不同类型的江淮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敏感试验,并与控制试验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加入雷达和卫星资料,能通过水汽和辐合上升运动的调整有效地提高24h降水预报的模拟效果雨区范围和雨量更接近实况;对于不同类型的降水过程,引入雷达和(或)卫星资料所产生的影响有所不同

    • >短论
    • 对流层中上部水汽对高原低涡形成影响的数值试验

      2001, 24(4): 553-559.

      摘要 (883) HTML (0) PDF 353.29 K (19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1998年8月4日那曲低涡形成前的卫星监测水汽图像的分析,用η模式对该低涡进行的数值模拟,及对高原以南及洋面上空对流层中上部增加水汽的数值试验,得出:印度洋阿拉伯海是这次高原低涡形成在对流层中上部一个重要的水汽源;印度西部-阿拉伯海上空对流层中上部水汽增加,可使高原上出现有利于低涡形成的高度场、温度场条件;用卫星监测的水汽图像改善在高原以南及洋面上空对流层中上部水汽条件,对数值预报结果有改进。

    • 有机试剂4-(6-甲氧基-8-喹啉偶氮)-间苯二酚的合成和结构分析

      2001, 24(4): 560-563.

      摘要 (867) HTML (0) PDF 171.97 K (18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6-甲氧基-8-氨基喹啉为原料,经重氮化后与间苯二酚偶联,合成了有机试剂4-(6-甲氧基-8-喹啉偶氮)-间苯二酚(简称MQAR),用DMF重结晶精制。通过TLC、EA、UV-VIS、IR、1HNMR等分析手段,对合成产物进行分析和结构鉴定,确证得到了MQAR纯品,产品熔点为194×。

    • 论1998年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A题的若干问题

      2001, 24(4): 564-569.

      摘要 (959) HTML (0) PDF 221.19 K (20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于1998年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A题(CMCM-98竞赛A题)的解答有许多争议,如:风险—收益曲线是否为折线?若是,应分成几段?用收益—风险最大模型是否合理?偏好系数模型的正确答案是什么?本文对CMCM-98竞赛A题进行全面求解,并详细讨论了上述问题。

    • 西藏高原夏季降水对ENSO的响应

      2001, 24(4): 570-575.

      摘要 (1123) HTML (0) PDF 263.21 K (19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合成分析指出包括雅鲁藏布江中西段在内的西藏高原中西部地区夏季(6~8月)降水在ENSO的不同位相期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利用交叉谱和奇异值分解等方法,分析了高原夏季降水场与太平洋海温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结果表明,ENSO的暖(冷)位相期,高原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以偏少(多)为主

    • 河套地区4~5月雨量变化周期特征及其趋势预测

      2001, 24(4): 576-580.

      摘要 (875) HTML (0) PDF 240.88 K (19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Morlet子波分析表明,河套地区4~5月雨量明显存在7a、24a和3a周期,其中以7a周期为最强。用子波分析和周期图方法预测该地区4~5月在2000~2003年雨量将持续偏少,2004或2005年雨量可能会明显偏多

    • 近40a江苏省冬季气温异常的演变及其海气背景场特征

      2001, 24(4): 581-586.

      摘要 (987) HTML (0) PDF 367.85 K (19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1961~1998年江苏省11个站点冬季平均气温的EOF分析,探讨江苏省冬温异常的演变特征,并分析其同期及前期500hPa高度距平场、海温距平场的特征,指出冬季异常冷年,同期与前期500hPa高度距平场主要表现为亚洲—太平洋地区阻塞形势发展,经向环流加强,同期至前期6个月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为持续负距平。而暖冬同期与前期500hPa高度距平场的特征是,西太平洋副高势力较强,亚欧大陆中高纬纬向环流占优势,同期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具有厄尔尼诺的特征,但前期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距平具有由负向正转变特征。

    • 黄河“96.8”致洪暴雨过程和数值模式预报分析

      2001, 24(4): 587-590.

      摘要 (1159) HTML (0) PDF 200.84 K (20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河“96.8”洪水是一次重要的强降水过程引起的。黄河流域地形复杂,而且降水时间分布极不均匀,预报难度较大。应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REM模式(简称LASGREM)对这次洪水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预报。同时应用LASGREM的输出产品对该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式对黄河“96.8”致洪暴雨的模拟预报能力较强,适合于黄河水文气象业务预报。

    • >综述
    • 太平洋地区海气系统年代际变率研究的若干进展

      2001, 24(4): 591-598.

      摘要 (886) HTML (0) PDF 325.80 K (18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系统回顾了近年来太平洋地区海气系统年代际变率的研究进展,涉及大气环流、海洋状况及海气相互作用的年代际变化,以及产生这种年代际变率的主要机制,并简单讨论了目前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研究前景。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