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25(1).
摘要:<正>2001年6月20日国家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在北京联合召开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我国重大天气灾害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研究”外场科学试验新闻发布会,宣布我国在2001年和2002年6—7月进行“长江流域梅雨锋强暴雨外场试验”。苏州地区作为强化观测区参加了本次外场试验。这次试验除有国内10多家气象科研院所专家外还有日本的一些气象专
2002, 25(1): 1-13.
摘要:利用高分辨 TBB资料、逐6h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逐日降水资料及SCSMEX降水加密观测资料,通过对长江中游8次区域性暴雨的合成分析,研究发现:暴雨落区发生在急流出口区南侧与南亚高压脊线近极地一侧之间发散气流辐散加强的区域附近;且与东亚副热带地区季风涌相关联;高空非地转惯性平流风散度是高空总散度的主要贡献者,高空倾斜急流轴(NW-SE向)出口区水平风场的分布不均匀,导致其出口区的右侧产生较强的辐散场,由于对流风的作用,低层辐合会对高层辐散产生响应,从而诱发暴雨发生。高空急流轴倾斜以及急流出口区右侧强辐散场的出现要早于暴雨的发生。
2002, 25(1): 14-20.
摘要:利用北极海冰面积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逐月高度场、风场资料以及中国160站气温资料,探讨秋季区域海冰异常与冬季大气环流及区域气候的关系,结果表明,秋季东西伯利亚海海冰的年际变化与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及东亚冬季风有着密切的关系,秋季该海区海冰偏多(偏少),相应冬季东亚冬季风偏强(偏弱);进一步分析发现秋季该海区海冰面积偏大(偏小),相应冬季中国大部地区气温明显偏低(偏高)。
2002, 25(1): 21-27.
摘要:对发生于1998年7月 21日长江流域不同区域同时次的两个暴雨个例发生的机理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上游的贵州思南暴雨受西南涡、低空急流及南亚高压的影响,雨区位于低空急流的左中侧,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而长江中游的武汉暴雨不受西南涡的影响,主要是边界层偏南风急流、低空西风急流、高空西风急流三者上下耦合的结果,其水汽来源主要是南海,暴雨区上空低层为非热成风的对流不稳定,高层为非热成风的对称不稳定。
2002, 25(1): 28-35.
摘要:利用NOAA-AVHRR的CH1和CH2资料,反演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表反照率瞬时值,与前人给出的不同地面覆盖物反照率进行对比,表明对该地区的反演是可行的。还提出一种由单一时刻反照率推算一天中其他任意时刻反照率的方法,发现方法可靠。最后比较了太阳天顶角和地表状况对地表反照率的影响大小,发现二者量级相当,说明在短时、超短时数值模式中,必须同时考虑二者的作用。
2002, 25(1): 36-44.
摘要:以中尺度模式MM4为基础,利用伴随码技术改进、完善了MM4伴随模式同化系统,并利用该系统进行了常规资料和非常规资料的伴随模式同化试验,例如加入了可降水量资料等。试验表明:在伴随模式同化系统中加入常规和非常规资料,可以改进初始场,从而改善预报场。
2002, 25(1): 45-54.
摘要:研究淮河流域降水异常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相关关系,初步探讨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淮河流域降水的可能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夏季降水与上年8-10月北太平洋中部关键海区(162.5~177.5°W,36.5~41.5°N)的SSTA存在持续高的正相关关系;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对应着一种大范围的海温异常分布型,而关键海区正好位子其相关最显著地区;正是由于北太平洋大范围持续的海温异常引起了次年夏季大气环流的异常,导致了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这也正是海温与降水具有很好相关的内在原因。
2002, 25(1): 55-61.
摘要:利用我国东部夏季雨型近百年的划分资料,对夏季各类雨型前期冬季的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和海温场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对雨型预报有重要指示意义的强信号区。
2002, 25(1): 62-68.
摘要:利用NCEP/NCAR40a再分析资料研究了赤道低平流层纬向风垂直切变与 ENSO变率间的关系。结果得出,赤道低平流层纬向风的垂直切变呈现明显的准两年振荡,SOI和 Nino3区 SSTA的准两年周期成分与赤道低平流层纬向风垂直切变分别呈现反位相和同位相关系。赤道低平流层西(东)风切变位相时,OLR、1000hPa高度,200hPa高度和温度、850hPa温度等要素的距平分布与其在ElNino(La Nina)时段的分布相似。
2002, 25(1): 69-70.
摘要:采用二阶距湍流闭合方案,建立了一个复杂地形下的三维非静力边界层预报模式。通过该模式,细致地模拟了北京地区的风、温时空变化和湍流场变化。结合地面、探空和气象塔的实测资料,进一步研究了该方案在三维空间上对平均场和湍流场的预报模拟效能。结果表明该模式能较好地进行平均量和湍流量的模拟和预报。
2002, 25(1): 84-91.
摘要:英国东安哥拉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RU)Hulme博士最新的1900-1998年的全球降水量资料是目前年代最长的,对此格点资料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指出季风区是降水变化率最大的地方,还给出了从该资料中读取全球几个著名的季风区降水量的方法;指出了所读资料的可靠程度;计算与分析了近百年全球陆面1月、7月降水序列,指出7月份降水无明显趋势,1月份降水有弱的上升趋势,序列中存在明显的2~7a、13a和20a左右的周期,为进一步使用该资料提供依据。
2002, 25(1): 92-99.
摘要:根据插补延长的1900-1996年北半球陆面年总降水资料,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展开(REOF)对其进行了分区研究。基于上述分区,对北半球不同区域的降水的长期变化特征作了一些初步讨论。另外,对中国区域的年降水也作了同样的分区,并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初步讨论了我国降水在全球大背景下的变化特征。
2002, 25(1): 100-104.
摘要:Laplace变换与B样条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考虑将二者联系起来,运用B样条方法求解Laplace积分。对Laplace积分具有导数不连续点的像原函数,运用重节点B样条进行拟合,再引入差商,以两个不同出发点导出Laplace积分的算法。并在均匀网格分划下,给出一系列解析公式,然后用算例编程计算,实例表明简单、快速而且便于计算机实现。
2002, 25(1): 105-110.
摘要: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展开(REOF)方法,对我国西南地区49a夏季降水标准化距平场进行客观分区,并分析了各区夏季降水异常的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夏季降水量场可以分为 5个区域,该5区均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且近50a来它们的旱涝变化存在着显著差异,其中川西、川东和贵州降水的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而四川盆地和云南显著变干。
2002, 25(1): 111-117.
摘要:对1991、1996、1998年梅雨暴雨与高空急流进行了统计与合成分析。结果表明,大尺度环流形势稳定是1991、1998年梅雨期局部降水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1996年环流形势多变,难以在局地长久维持。梅雨暴雨与高空急流关系密切,暴雨多出现在西北风高空急流的右前方或西南风高空急流的右后方。西南风高空急流造成梅雨暴雨的高层辐散场多由经向风辐散形成,西北风高空急流多出现纬向风辐散,当其与南亚高压东部的经向风辐散配合时往往会造成较强的暴雨,1998年这类情况出现最多。南亚高压东北象限的偏北风对雨区南侧季风反环流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2002, 25(1): 118-123.
摘要:利用1971-1996年的地面气象月报和地面天气图资料,借助地理信息系统,逐次分析了影响北京地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演变规律,确定了影响北京地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移动路径和源地。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沙尘暴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初夏,以4月为最多。根据沙尘暴的起源,可将影响北京的沙尘暴天气过程分为外源型和内源型两类。沙尘暴的移动路径主要包括北路和西路两条。外源型沙尘暴的入侵地点集中在:1)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和锡林郭勒盟西部的二连浩特市、阿巴嘎旗;2)哈密市以东至内蒙古阿拉善盟的中蒙边境。内源型沙尘暴的起源地主要集中在腾格里沙漠及其周边地区。
2002, 25(1): 124-128.
摘要:以巢湖为实验区,以气象卫星 FY-1C/CAVHRR数据为信息源,通过遥感监测值与(准)同步湖区实地采样叶绿素α(chl-α)含量的对比分析,建立基于 FY-1C/CAVHRR数据的叶绿素α含量遥感估算模型。研究表明,FY-1C气象卫星可用于内陆大面积湖泊湖面叶绿素含量的遥感监测,在动态监测方面有明显优势,可作为现有湖泊水质采样现测的补充手段。
2002, 25(1): 129-135.
摘要:利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2),试验预报辽宁省空气污染气象条件。在模式中着重加密近地面的垂直分层,使用中期数值预报模式(T106L19)预报场作为初值背景场和侧边界。采用美国污染潜势预报方法,在模式预报输出场中,通过对近地面层的混合层高度和混合层平均风速的判定,预测未来空气污染气象条件,并用SO2实测值进行检验。
2002, 25(1): 136-139.
摘要:介绍了天气预报业务中使用的报文资料自动转换处理软件的界面和功能,详细说明了定时控制、报文合并、选报子进程控制、报文处理情况查询和资料存储管理等方法的设计过程。测试表明软件运行稳定,满足了气象台站日常业务和服务工作需要。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