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25(5): 577-586.
摘要:在利用基于Z指数的判别方法确定华北地区严重旱涝年份的基础上,应用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严重旱涝年的环流形势并初步分析了华北夏季旱涝的成因。然后用相关分析研究方法找出了与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关系密切的海温关键区,即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和北太平洋中高纬地区。利用大气环流模式进行数值试验,进一步研究了两个区域海温影响华北降水的物理机制和相对重要性,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最后初步探讨了影响华北夏季降水异常的可能物理机制
2002, 25(5): 587-594.
摘要:利用北半球1951—2000年冬季(1月)200hPa、500hPa的月平均资料,计算出E-P通量,并根据平均环流的E-P通量剖面图,研究了北半球冬季在大地形作用下,波动对基本气流的作用,以及波流相互作用下行星波的传播。北半球冬季平均E-P通量的辐合辐散与地形作用形成的大槽大脊相对应,其强度也与槽脊的强度相一致。另外,根据多年夏季(7月)的月平均高度场、风场及降水资料得到E-P通量和副热带高压的关系,进一步得到E-P通量与异常天气的关系。
2002, 25(5): 595-602.
摘要: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展开和滑动t检验等方法研究了太平洋次表层海温的年代际变率特征。研究表明,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在1980年前后从上至下,先后经历了一次显著的年代际突变,而且随深度不同存在着四种不同的空间突变模态,这四种模态的形成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西南潜沉路径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北太平洋窗口区潜沉的年代际信号沿西南路径传播到副热带地区,在温跃层160m上下与西太平洋向东北传播的异常信号汇合。因此,北太平洋沿西南潜沉路径传播的年代际信号对EN-SO的影响可能是间接的,而热带西南太平洋则可能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2002, 25(5): 603-610.
摘要:应用伴随方法求解以数值预报方程作为约束条件的四维变分资料同化方案,关键问题是如何构造伴随模式。以中尺度数值模式MM5为例,讨论了如何用伴随码技术建立MM5伴随模式,以及伴随模式系统中权重、尺度因子的选取;最后对MM5伴随模式系统进行了梯度检验,并利用实际资料进行四维变分资料同化试验。试验表明该系统有较强的同化能力,能够提高MM5降水预报的准确性。
2002, 25(5): 611-619.
摘要:探讨了青藏高原地温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影响。通过资料分析揭示: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旱涝前期冬春青藏高原各层次的地温距平具有反位相分布和高方差分布的特征,前期冬、春季青藏高原地温的三维结构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具有“强信号”指示特征。从地面0cm到地下3.2m的地温距平分布为:涝年高原偏南部为正,中部和北部为负,旱年时则与此相反,高原中部和东南部是反位相最明显的地区。地温距平在近地表变化较快,地温距平的大值区在40cm层到1.6m层之间,1.6m到3.2m层地温距平变化较慢。资料分析表明前期青藏高原不同层次地温异常是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的一个重要原因。资料分析和数值试验都揭示了北半球环流型对青藏高原不同层次地温异常可能产生遥相关波列并形成季尺度低频波,此相关波列的激发和传播可能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后期的降水。
2002, 25(5): 620-624.
摘要:根据IPCC定义和实地考察、文献、问卷调查等结果确定了评价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判别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分配结果,并对几个代表站点做了脆弱性现状评估,为进一步完成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地区分布和对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方法。
2002, 25(5): 625-632.
摘要:根据淮河三站1998-05-21—08-31逐日土壤水分6层观测资料和黑河1991-06-20—08-21、1990-12-17—1991-02-15逐日土壤水分4层观测资料,分析了邻近绿洲的沙漠区、河网区(湿润区)几种典型下垫面土壤水分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下垫面条件下,夏季土壤水分在湿润研究区呈明显的单峰偏态分布,且以β分布拟合效果为最好;而在邻近绿洲的沙漠研究区则呈多峰分布,冬季呈Γ分布,且湿润的研究区域夏季土壤水分在时间上呈显著的10~25d的周期变化。
2002, 25(5): 633-639.
摘要:利用我国160站1951—2000年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在分析华北地区气温变化的季节—年际变化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冬季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的时空特征。发现:冬季气温在50、60年代较低,70年代开始升高,80年代变化较为平缓,90年代增暖程度加大,50a来有显著的增暖趋势,达0.27℃/(10a)。华北地区冬季气温的升高趋势与中国大部分地区是一致的,且是升高最明显的地区之一。
2002, 25(5): 640-647.
摘要:提出了计算波束阻挡系数的平均值距离库填充法。利用以合肥雷达站为中心的数字高程模式资料,对平均值法与最大值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平均值法计算的波束阻挡系数小于最大值法的计算结果,且使波束受阻补偿值每距离库最大减小2dBZ、使复合扫描结构中(67km以外)采用1.5°仰角的距离库数减少了44%、对输入资料精度的要求从1:25万降低到1:50万。
2002, 25(5): 648-655.
摘要:针对多普勒雷达速度资料非全方位均匀采样情况,选取了两种速度方位显示(VAD)算法:函数展开的Thomas算法和复数展开的Rabin算法。对于含有二阶谐波的线性风场,Thomas算法较为适用;对于不含二阶谐波的线性风场,Rabin算法对采样范围要求更小,适用性更强。实际应用中,针对不同情况,各算法得到的平均风向风速值与全方位资料结果的相对误差不超过10%。
2002, 25(5): 656-663.
摘要:利用中科院大气所改进的三维强降水对流云数值模式,在证明该模式可较好地模拟对流性强降水的基础上,对1998年7月21日晨发生在武汉的梅雨锋强降水个例进行模拟,深入分析云体结构、降水量等特征,研究暴雨形成的云物理机制。作为对比,另外选取了陕西旬邑的一个强降水个例进行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武汉个例云发展较稳定,雨水的形成主要是暖雨过程,冷雨过程对雨水的增加有促进作用,地面无固态降水,雨滴直径、大雨滴浓度相对较大。虽然云中最大上升气流速度、各种降水粒子最大含水量以及瞬时最大雨强等都不如旬邑的强对流云个例强,但累积降水量却比旬邑的大。通过人为改变低层大气湿度的模拟结果发现,这次强降水的长时间维持与低层充沛的水汽供应密切相关。
2002, 25(5): 664-670.
摘要:用EOF方法分解我国近44a的旬降水场,得知:我国旬降水的6种主要空间型出现的集中时段各不相同,各型均以年际和年内的短周期变化为主,且有各自的长期变化趋势。EOF展开空间型的时间系数间存在显著的统计相关。
2002, 25(5): 671-676.
摘要:研究了不同生育期土壤水分与小麦的小花发育、开花、结实率及产量的关系,并进行了土壤水分对穗粒数影响的定量分析研究,提出了保持小花正常发育和提高小麦结实率的适宜土壤水分范围。
2002, 25(5): 677-684.
摘要:用浙江省36站39a的降水资料及全国160站49a降水和气温资料研究浙江省秋季降水的变化趋势及旱涝特征。结果表明:浙江省秋季降水具有明显负趋势。还指出:浙江省秋季旱涝变化的主要形式是全省基本一致的趋势,但沿海与内陆的变化有一定差异;浙江省的旱涝与我国秋季的大尺度雨带的位置的关系密切;旱涝前期我国气象要素场有明显的异常特征。用蒙特卡罗(Monte Carlo)模拟方法和t检验法对气象要素的长期变化进行了统计检验。
2002, 25(5): 685-692.
摘要:在利用Marr小波对时间序列进行连续小波变换的基础上,采用交叉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河南省近50a降水与ENSO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南降水距平(ΔR)、海面温度距平(ΔTSS)以及南方涛动指数距平(ΔISO)序列中都存在着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分量,并且各周期分量的强度是不同的。同时研究了ΔR与ΔTSS、ΔISO之间2~4a和5~7a周期尺度的相关振荡及各尺度上的时频特征。
2002, 25(5): 693-697.
摘要:土壤水分不适能显著影响小麦出苗及幼苗生长,表现为显著降低出苗率,减少单位面积的苗数;同时显著影响幼苗单株生长,表现为干重、叶面积下降。土壤水分不适对小麦群体的影响表现为单位面积的干重和叶面积指数(LAI)下降。采用通径分析衡量了出苗率和单株幼苗生长两因子对群体影响的大小。结果表明:单位面积干重下降主因是单株干重下降,叶面积指数下降主因是出苗率下降。土壤湿度大于17%且小于44%时,对小麦出苗及幼苗生长各项指标的影响幅度一般在20%以内,而低于17%或高于44%的土壤湿度对小麦的影响幅度急剧增加。小麦对土壤水分不适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反应。
2002, 25(5): 698-701.
摘要:利用Bubble小波函数,通过Mallat算法可对印鉴图像进行小波分解和边缘检测,在此基础上,提取由傅里叶系数所导出的形状特征,然后利用神经网络分类器进行训练,继而实现印鉴的自动鉴别。
2002, 25(5): 702-705.
摘要:利用模糊判别技术提出了一种指纹识别方法,改进了Anil Jain等提出的细节匹配算法,有效地解决了图像质量很差时经常检测到很多伪细结点而丢掉很多真细结点、细节匹配难有大作为的情况。该算法有较强的抵抗噪声与非线性形变的能力。
2002, 25(5): 706-710.
摘要:在“矩形”主值的基础上,获得合成公式,并利用合成公式讨论了一类相应的常系数线性奇异积分方程。
2002, 25(5): 711-714.
摘要:提出一种有向权图的拓扑排序算法,并给出一实例说明其应用。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