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25(6): 721-730.
摘要:利用NCARCCM2模式,通过设计多组数值试验方案,研究了东亚冬季风对赤道中东太平洋、中纬度太平洋秋、冬季SSTA的响应。模拟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对秋、冬季太平洋SSTA均存在一定的响应,但冬季风对SSTA的响应存在显著的季节和海域差异,并表现出不同的异常响应形态。东亚冬季风对秋季SSTA的显著响应区域位于中纬度太平洋地区,该区域的SST的持续异常,可以引起欧亚、北美地区冬季大气环流的异常,并伴随有明显的EU型和PNA型波列特征,秋季中纬度太平洋SST持续异常偏冷(暖),能够引起有利于强(弱)东亚冬季风的环流异常。而冬季风对冬季SSTA的响应则为赤道中东太平洋和中纬度太平洋SSTA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两个区域SSTA的同时强迫下,大气环流表现出类似PNA及WP型波列分布的异常响应特征,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正(负)的SSTA及中纬度太平洋负(正)的SSTA,将导致弱(强)冬季风的发生。
2002, 25(6): 731-739.
摘要:研制了中尺度静力平衡层状云系数值模式;针对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特点,开发了模式预处理、后处理和产品服务系统;初步建立了一套可在业务中实时运行的中尺度层状云系数值预报业务系统。经过两年多的业务运行试验,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稳定,功能实用,对降水场和云场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对小、中雨量级的稳定性降水预报准确率较高;模拟的云场同卫星、雷达实测云系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决策及降水预报等实时业务提供帮助。
2002, 25(6): 740-746.
摘要: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初始时刻要素场的变分同化问题是一个非线性最优化问题。利用进化方向遗传算法(EDGA)求解该最优化问题,并对理想初始场作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拟效果较好。
2002, 25(6): 747-754.
摘要:介绍了利用GMS-5卫星云图资料获得晴空、半透明云或碎云和高、中、低云的方法。基于最优回归统计法得出多谱阈值与等压面温度的统计关系,利用MM5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的预报结果计算出动态变化的多谱阈值,使云判别阈值能适应不同的天气。实际资料试验表明:多谱阈值法是一种可行的云判别和云分类的方法。该方法能较准确地区分云与晴空、判别出高云和低云,对半透明云或碎云及中云也有一定的判别能力。该方法基本能应用于实时云分类业务。
2002, 25(6): 755-763.
摘要:利用49a(1950-1998年)NCEP/NCAR逐月SSTA资料和EOF方法,分别对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全球海洋SSTA主要特征向量的空间分布和相应的时间变化进行了讨论。利用Morlet小波进一步分析了要素场的周期变化和能量变化。发现经EOF分解后的SSTA场具有很好的空间整体性和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各大洋海温变化存在明显的同期和时滞相关关系,很好地体现了大洋间的协同作用和太平洋的主导作用。从不同的空间分布模态中选择海温变化显著的区域作为关键区,进行同期和时滞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各关键区之间具有明显的同期和时滞相关关系。
2002, 25(6): 764-771.
摘要:使用共轭码技术,构造了中尺度模式的伴随模式,研究了模式侧边界条件。基于伴随模式技术的原理,设计了伴随同化和Derber同化方法两套方案;下降算法采用共轭梯度法,使用准真实资料,进行了同化数值试验和预报试验。结果表明,两套同化方案都取得了一定的同化效果,Derber同化方法比伴随同化更令人满意。证明了变分同化是提高预报准确率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2002, 25(6): 779-786.
摘要:对第三代近岸海浪数值模式SWAN及包含的物理过程进行了简要介绍,利用该模式对影响南海湛江港海域的二次台风浪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由藤田台风风场模型同化相应时刻的台风要素、NCAR/NCEP网格点资料、单站观测资料后,提供模式所需风场;利用自嵌套的方式,提供模式波谱边界条件;两次模拟结果与实际海浪观测资料相符较好,可以为该海域台风浪的模拟预报提供较为重要的参考。
2002, 25(6): 795-799.
摘要:引进了地统计学中的变异函数,通过对我国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场的计算,揭示了降水场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变异函数在降水发生前、降水过程中以及降水以后有着十分显著的变化,东西方向与南北方向上的空间变异性有着不同的特征尺度。
2002, 25(6): 800-806.
摘要:利用1955-1994年多种不同类型青藏高原积雪资料的综合再分析结果,通过分析青藏高原雪盖异常年冬季和初夏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及北半球大气环流与福建雨季降水的遥相关,讨论高原雪盖异常反馈影响大气环流,进而导致福建雨季旱涝的可能途径,为在福建雨季旱涝预测中应用积雪因子提供一定的物理基础。
2002, 25(6): 807-815.
摘要:根据多次散射理论-离散纵标法,将极轨卫星产品资料(TOVS资料)作为初始资料,利用中分辨率大气传输模式MODTRAN3分别计算出晴空和有云情况下5个层次的观测波段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与国家一级探空站探测的大气温、湿廓线计算出的辐射值进行比较。发现晴空状况下基本一致,有云时存在一定误差,表明由卫星的TOVS资料估算我国东部地区的晴空辐射资料,可以弥补我国辐射资料的不足。
2002, 25(6): 816-822.
摘要:以北非高压的5个指数为基础,分析了北非高压的气候特征:北非高压强度越强,范围越广,东伸越明显且脊线偏南,反之偏西偏北;北非高压的强弱趋势、南北位置和东西位置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其中5月下旬和6月下旬有两次明显的跳跃,在时间上比西太平洋副高两次北跳提前2-3候。北非高压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主要表现为我国东部地区以长江为界的南北降水具有反相分布特点,西藏高原上东、西部降水存在相反分布。最后,讨论了北非高压与西太平洋副高及东亚环流的关系,发现:两个高压的强度、范围和南北及东西位置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从西亚到太平洋呈现正、负、正的波列分布特征。这种特征组成了亚洲地区纬向型的遥相关分布,这可能是造成中国夏季降水时空分布的原因之一。
2002, 25(6): 823-829.
摘要:将随机过程的交叉理论应用于天气气候极值分析,以长江三角洲地区逐月最高最低气温为例,说明了交叉理论在极值研究中的作用。基于该理论,对上海市近100a一月气温序列,用随机模拟的方法讨论了极端温度出现的频数、持续时间、时间间隔等参数对于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并根据气候变化趋势,预测了未来气候极值统计特征的变化规律。
2002, 25(6): 830-836.
摘要:利用近44a中国85个测站冬夏季逐日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序列,研究冬夏季温度季节变率及其时空演变特征,探讨其对区域变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除高原、西南、东北以外的中国大部分地区,温度的季节变率存在显著下降趋势,是近期变暖的稳定区,其中变暖最为稳定、显著的区域是西北、华北地区,东北北部虽变暖幅度很大,但稳定性最差;夏季,长江中下游及其江南地区温度变率存在显著上升趋势,20世纪70年代后年际变幅明显增大,表明该地区80年代降温的稳定性差。
2002, 25(6): 837-842.
摘要:利用云南省120个测站1961-1997年的逐月冰雹累计日数资料,分析了云南冰雹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着重讨论了冰雹日数的地理分布、年际及月际变化情况,同时初步分析了云南冰雹天气形成的气候背景。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冰雹主要发生于2月、3月和4月,是典型的春雹发生区,春季冰雹日数占全年冰雹日数的64%;同时云南春雹有明显年际变化,最严重的年份是1990年;最少的年份是1984年;从区域来看,滇西南是主要的冰雹发生区,占全省冰雹日数的30.4%,其次是滇中占23.8%。另外,多春雹年和少春雹年北半球极涡中心强度、青藏高原高度场、印缅槽及OLR场等存在显著的差异。
2002, 25(6): 843-846.
摘要:着重讨论激光器对内调制模拟信号频率的响应特性,定量分析光子密度的幅值及相位对模拟激励信号频率的依赖关系,给出特征参数和曲线,供模拟系统设计者参考。
2002, 25(6): 847-852.
摘要:低速直线感应电机极距小、气隙大,导致无功电流大,电机的温升很高。研究了每极每相槽数略大于1的分数槽对谐波导致的无功电流的影响,指出在电机结构和工艺能接受的前提下,采用分数槽绕组可显著降低电机的无功电流,达到降低温升的目的。
2002, 25(6): 853-858.
摘要:提出了一种具有零电流关断(ZCS)的反激式单级功率因数校正(PFC)变换器。这种变换器工作在完全能量转换方式(DCM)下,综合了电流谐振技术与PFC技术。分析了这种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并在输出30W条件下进行了实验验证。
2002, 25(6): 859-863.
摘要:介绍了一个实用有效的网络在线试题库,重点讨论了利用PHP(Personal Home page个人网页平台)与MySQL(My Structure Query Language结构化查询语言)结合开发试题库的技术方法,并详细说明了在网络试题库和在线考试系统中如何实现用户自行添加新科目、试题录入、备份、恢复、删除、查询和组卷以及进行在线考试等功能及其相应的编程技术。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