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26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冬季北极涛动和华北冬季气温变化关系研究

      2003, 26(1): 1-7.

      摘要 (2316) HTML (0) PDF 334.68 K (21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北极涛动指数(AOI)、NCEP/NCAR40a再分析资料中的海平面气压(SLP)、850、500、200hPa等压面高度场资料及中国160站月平均气温资料,运用小波分析、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华北冬季气温和冬季北极涛动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特别是在年代际尺度上关系尤其密切。华北在20世纪70年代初以前为持续冷冬,80年代中期之后变为持续暖冬,其间相对正常,而冬季北极涛动指数亦存在类似的3个阶段。冬季北极涛动高(低)指数年,华北地区为暖(冷)冬年。其原因在于,北极涛动在对流层低层和高层都可激发类似EU遥相关型的异常,通过影响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大槽影响华北地区气温。强(弱)涛动年大气环流具有弱(强)东亚冬季风特征,西伯利亚高压减弱(增强),亚洲大陆地面东北风减弱(增强),高空东亚大槽减弱(增强)。

    • 一次爆发性气旋的发展与湿位涡关系的研究

      2003, 26(1): 8-16.

      摘要 (861) HTML (0) PDF 385.31 K (19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一次陆地爆发性气旋的数值模拟与湿位涡的诊断分析发现,气旋的爆发与湿位涡的平流关系密切,气旋的发展并不是在湿位涡中心位于气旋上空时才开始,而是当湿位涡中心位于气旋的后部,并在200hPa以下有明显的倒圆锥形下伸区时,才有利于气旋的发展。当湿位涡中心位于气旋上空时,气旋发展开始减慢。湿位涡局地变化的大小与水平方向位涡梯度的大小有关。湿斜压位涡负值区的上下贯通与气旋发展也有明显的关系。

    • 强迫耗散非线性临界层与副高演变的数值试验

      2003, 26(1): 17-23.

      摘要 (800) HTML (0) PDF 306.53 K (19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强迫耗散无辐散正压涡度方程出发,用不同方案模拟试验得到它的数值解,它与方程解析解的特征较为一致。结果表明非绝热加热强迫加强"Kelvin"猫眼强度,冷却则相反,耗散则缓和流场演变。模拟所得“猫眼”强度、移动及形状变化及涡度场等特征与副高实际演变有相似之处。

    • 气温涨落中的层次相似律

      2003, 26(1): 24-28.

      摘要 (921) HTML (0) PDF 799.45 K (19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尝试将近年来发展的湍流层次结构模型应用于分析气温序列涨落,试图寻求一种研究气温变化中多尺度现象的新方法。通过分析北半球近百年月平均气温距平的Jones序列,证实了层次相似律的存在,得到层次相似系数β,并对其物理含义进行了讨论。

    • 内蒙古草原温室气体排放日变化规律研究

      2003, 26(1): 29-37.

      摘要 (1579) HTML (0) PDF 384.79 K (20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内蒙古草原温室气体N2O、CO2、CH4与大气交换的日变化规律。CO2日排放变化形式基本相同,和大气交换的总结果是向大气排放;影响草原N2O排放日变化形式的关键是土壤含水量和表层土壤理化特性,日温变化主要影响其日变化强度;影响草原CH4日变化形式的关键因子是土壤水分和供氧状况,而温度和植物的生长状况则影响吸收强度。利用内蒙古草原温室气体排放相对固定的日变化形式,可以对相同生长季内每周1次的观测结果进行矫正。

    • 欧亚冬季雪盖异常及其与ENSO循环的关系

      2003, 26(1): 38-46.

      摘要 (870) HTML (0) PDF 413.46 K (19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NOAA-NESDIS提供的1973-2000年北半球雪盖面积资料,研究了欧亚冬季雪盖的时空特征,发现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积雪有明显的整体性分布特征,而50°N以南的冬季积雪随纬度的变率较大;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冬季积雪呈东西反位相分布。利用小波分析发现,冬季欧亚积雪具有显著的3-4a周期。最后指出,欧亚积雪异常引起的下垫面热力异常可能为次年ElNino事件的爆发提供触发条件。

    • 上海市气象场与SO2浓度数值模拟

      2003, 26(1): 47-55.

      摘要 (1318) HTML (0) PDF 376.69 K (20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地形坐标系下适合于复杂地形且满足地-气耦合的静力学三维中-β尺度气象预报模式,使用08时的实测流场经变分法初始化后得到的初始流场,模拟研究了上海地区的局地流场时空演变特征。模式较细致地考虑了湍流、长短波辐射、凝结、蒸发、地表热力平衡等因子,在此基础上,使用有限元法数值求解一阶闭合的三维欧拉平流扩散方程,模拟了上海地区的SO2浓度分布。结果表明:上海的局地流场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受海陆温差的影响明显,日间风速较夜间风速大,风向呈顺时针旋转;在不稳定层结情况下,高架点源排放的高空污染物对地面的污染物浓度有贡献,会造成地面污染物浓度升高。

    • 影响广西热带气旋年频数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2003, 26(1): 56-62.

      摘要 (900) HTML (0) PDF 371.12 K (19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结合均生函数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广西的热带气旋年频数序列进行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研究。该模型既考虑了预报量自身显著周期变化,也考虑了海温场、高度场等因子对预报量的影响。经预报检验,考虑多种影响因子的预测模型比只考虑单一影响因子的预测模型效果好。

    • 浙江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

      2003, 26(1): 63-69.

      摘要 (980) HTML (0) PDF 268.91 K (19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对古田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广泛调查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常绿阔叶林群落基本特征。从该区森林植被的外貌特征、群落结构和种类组成上看,均具有我国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基本性质。

    • 黄淮地区降水极值统计特征的研究

      2003, 26(1): 70-75.

      摘要 (1296) HTML (0) PDF 245.55 K (19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黄淮地区22个台站1956-2000年逐日降水资料,用交叉理论和EOF方法,计算并分析了黄淮地区日降水量≥25mm的极端降水特征。结果表明,黄淮地区各极值特征主要表现形式为全区一致型、南北差异型、东西差异型,黄淮地区降水极值频率及极值降水的平均持续时间都趋向于减少,大-暴雨的降水次数及每次降水的平均持续时间决定年降水量。

    • 中尺度模式中各种湿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

      2003, 26(1): 76-83.

      摘要 (834) HTML (0) PDF 335.74 K (17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PSU/NCAR的MM5对1999年6月下旬发生在江淮流域的梅雨锋暴雨进行数值模拟试验,研究MM5中不同湿物理过程对MM5模拟梅雨锋暴雨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中尺度模式MM5能一定程度再现一些观测的中尺度特征。对流参数化方案对网格格距的大小比较敏感;显式云物理方案考虑冰相后可明显改善模式对暴雨的模拟能力,尤其是采用Reisner包含霰的混合相双变参数谱方案的双重嵌套网格对降水量的模拟取得较好的效果。

    • 全球气候背景下厄尔尼诺对中国东部汛期降水的影响

      2003, 26(1): 84-88.

      摘要 (863) HTML (0) PDF 229.68 K (19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厄尔尼诺事件进行了定义,并详细讨论了不同气候背景下的厄尔尼诺过程对中国东部地区汛期降水的影响。分析发现:20世纪50年代以来共发生了14次厄尔尼诺事件;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赤道太平洋的海温有一个明显升高的趋势;不同气候背景下的厄尔尼诺过程对中国东部汛期降水存在不同的影响,但是对长江中下游及江淮地区降水的影响是一致的,一般偏少。

    • 基于径向基函数网络的云自动分类研究

      2003, 26(1): 89-95.

      摘要 (1178) HTML (0) PDF 445.43 K (19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GMS-5红外(10.5-12.5μm)和可见光(0.55-0.9μm)两通道资料,采集了1999年7-10月中国东南沿海57区、58区和59区包括晴空在内的12类云目标样本2912个,采样窗尺寸为8×8像素,随机生成训练和测试两个样本子集。对径向基函数网络(radial base function neural network,RBF)在云分类问题研究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全面的测试与分析,得到了肯定的结论,提出了优化设计的方法。对6类云型分类试验,平均正确率为86%;对11类云型分类试验,平均正确率为67%。采用自组织竞争神经网络实现寻找RBF神经网络的隐层神经元中心。在特征空间生成过程中,采用小波包分解算法实现模式特征抽出。结果表明,小波包分解特征能很好地描述不同云型的差异。

    • 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夏季风气候特征的差异

      2003, 26(1): 96-101.

      摘要 (1276) HTML (0) PDF 266.74 K (18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958-1997年3-11月NCEP/NCAR850和200hPa再分析风场资料,研究了南亚夏季风活动的气候特征。发现南亚不同区域的经、纬向风季节变化及纬向风的峰型结构差异明显。夏季在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分别有两个最明显西南风速中心,这两个地区的西南风活动明显不同,孟加拉湾西南风出现及向北推进到20°N时间比阿拉伯海明显偏早,结束时间偏晚,是南亚季风区西南夏季风维持时间最长的地区。对比分析强、弱夏季风年6-8月高、低层经、纬向风距平垂直切变矢量风场发现,热带低纬度越赤道气流及南亚季风区的流场结构明显不同。

    • 应用湿Q矢量诊断梅雨锋暴雨

      2003, 26(1): 102-110.

      摘要 (879) HTML (0) PDF 680.87 K (18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湿Q矢量,结合改进的MM4(MMM4)模式模拟输出的加密资料,细致地诊断分析了1991-07-05T20-06T20一次典型的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湿Q矢量散度辐合场随高度向北倾斜;在梅雨锋暴雨发展、衰亡阶段,湿Q矢量散度散、合场在垂直方向上主要呈现出了相间分布的特点;从湿Q矢量散度辐合场这个角度探讨了梅雨锋暴雨的内在机理,并给出了梅雨锋暴雨具体预报的新思路。

    • >短论
    • 关于位涡理论及其应用的几点看法

      2003, 26(1): 111-115.

      摘要 (1331) HTML (0) PDF 334.14 K (28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位涡理论能非常有效地解释天气现象、预测天气系统的变化。合理应用该理论的关键是对其原本思路和原理有非常透彻的理解。本文试图对此谈几点看法。

    • 黄河流域夏季分区面雨量预报研究

      2003, 26(1): 116-123.

      摘要 (1022) HTML (0) PDF 319.42 K (17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黄河流域分区夏季面雨量预报的研究成果。精心挑选51个具有较好代表性的测站对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使用K均值动态聚类对黄河流域的夏季降水进行了客观分区,并计算出各流域夏季面雨量。通过对黄河流域夏季面雨量与500hPa环流、海温、OLR、中纬阻高、高原积雪、欧亚积雪等重要影响因子的关系分析,结合黄河流域夏季面雨量年际和年代际演变特征的分析,研究出黄河流域分区夏季面雨量预测的基本方法和模型,并通过客观化的数学方法建立黄河流域夏季面雨量预测系统。预测系统十年回报的结果显示出具有较好的预测技巧。

    • 河西走廊东部沿沙漠地区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方案

      2003, 26(1): 124-129.

      摘要 (857) HTML (0) PDF 228.97 K (18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系统工程理论中的线性规划方法对地处河西走廊东部沙漠地区民勤县的作物结构进行了调整,夏、秋作物比例由原来的1:0.65调整为1:1.81时,净产值比2000年增加6839.43万元。并根据不同区域气候特点和产量水平,提出了作物布局调整方案,对本地优势作物基地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 一种绘制地面天气图及要素场等值线方法

      2003, 26(1): 130-135.

      摘要 (1283) HTML (0) PDF 271.90 K (20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位图作为天气符号绘制天气图,利用规则三角形网格法绘制等值线,通过Visual C++6.0软件编程,并在计算机上得到实现。结果表明,此方法绘制的天气图显示清晰,等值线分析准确、光滑,完全可以满足气象台站日常业务要求。

    • 基于树状小波分解的图像混合编码方法

      2003, 26(1): 136-140.

      摘要 (826) HTML (0) PDF 317.74 K (19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树状小波分解的图像混合编码技术,它能够在一定的能量准则下自适应地对图像进行分解,并根据不同尺度子带在小波图像中的地位和特点,选取相应的编码方法。模拟实验证明此方法在较好的图像质量情况下可获得较高的压缩比。

    • 洪涝监测遥感图像识别及数据转换

      2003, 26(1): 141-144.

      摘要 (924) HTML (0) PDF 175.71 K (19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NOAA/AVHRR资料监测的洪涝区域显示图,通过文件格式的转换,在地理信息系统Arc View3.1平台上,进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洪涝区内各类下垫面面积评估。主要技术包括:用边缘检测法进行洪涝区域的识别;麦卡托投影经纬度坐标转换成高斯-克吕格投影公里网格坐标;阐述写Shape file文件的注意问题。并以1995年8月4日辽宁洪涝灾害为例进行了说明。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