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26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春季格陵兰海冰变化及与北大西洋涛动和北极涛动的联系

      2003, 26(4): 433-446.

      摘要 (1163) HTML (0) PDF 691.58 K (22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长序列(1903—1994年)GISST海冰面积和海表温度(SST)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分析了春季格陵兰海冰面积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同北大西洋海气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季格陵兰海冰面积变化的主要特征可由海冰变化的EOF第一主分量表示。春季海冰变化与前冬NAO/AO以及冬春1—4月份北大西洋墨西哥湾流区SST具有明显的反相变化趋势,且均具有准60a的周期变化特征。海洋向大气的热量输送(感热、潜热)受到海冰变化的显著影响(冰多输送少)。海冰作为大气的冷源,也明显影响地表净辐射的变化。进而,春季海冰变化可影响后期的大气环流变化:海冰面积偏大(偏小),冰岛低压和阿留申低压偏弱(偏强),夏季北非和亚洲大陆的SLP明显偏低(偏高),两大陆夏季热低压加强(减弱)

    • 500hPa气候高度场强度及谱结构的季节变化与半球际差异

      2003, 26(4): 447-457.

      摘要 (941) HTML (0) PDF 1.02 M (21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半球气候场强度指数(Ic)及球函数分析改进方案,分析了北、南半球500hPa气候高度场的环流特征,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半球500hPa气候高度场强度冬强于夏,南半球强于北半球;半球环流向夏季的转换速度北南半球相当,而向冬季的转换北半球较南半球快。2)半球500hPa气候高度场具有简单的球函数谱结构,它们主要由超长波波段的球函数(0≤m、k≤3,m、k不全为0)、特别是其中的带状球函数(m=0)构成,因而具有低阶、低维的特征。3)对北半球用约20个重要球函数分量(按rm,k*≥0.05%标准)即可相当精确地拟合其500hPa气候高度场,而对南半球仅用10个重要球函数分量即可相当精确地拟合其500hPa气候高度场;因此,北半球气候高度场球函数谱结构较南半球复杂。4)北半球500hPa气候高度场的季节变化较南半球明显。

    • 中纬度阻塞高压指数与华北夏季降水的联系

      2003, 26(4): 458-464.

      摘要 (1037) HTML (0) PDF 329.57 K (24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500hPa高度场资料计算了亚洲中纬度3个区域(鄂霍次克海区、贝加尔湖区、乌拉尔山区)阻塞高压指数,通过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研究了阻塞高压指数与华北夏季降水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3个区域阻塞高压指数均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并且与华北夏季降水在年代际尺度上关系密切,相关系数分别为-0.4622、-0.6763、-0.6713。在阻塞高压的频发期,中纬度西风在东亚地区发生分支,分别形成极锋和副热带锋区,东亚夏季风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我国夏季雨带位置偏南,造成华北夏季干旱;而在阻塞高压的少发期则相反。

    • 新疆天山山区雨滴谱特性及分布模式

      2003, 26(4): 465-472.

      摘要 (1462) HTML (0) PDF 370.87 K (20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2001年6、7月份的新疆天山山区降水资料,对其山区中雨滴谱谱型进行了M-P分布和Γ分布拟合分析,研究了微结构参量演变特征同时分析了各档雨滴对总数密度、总雨强的贡献,及大滴的破碎、小滴的形成情况,讨论了天山山区的降水与其他地区降水的异同点。

    • 惯性稳定性在伴有高低空急流的暴雨中的作用

      2003, 26(4): 473-480.

      摘要 (990) HTML (0) PDF 351.41 K (21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低空西南急流左前方和高空偏北大风轴右后方的惯性稳定性和对称稳定性的理论分析和实例计算,表明:低空急流左前方惯性稳定度大值区的存在,有利于低层湿热能量的积累,使低层倾斜对流的不稳定发展更多期望于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或对流不稳定;高空偏北大风轴(西风急流)的存在,是其右后方(右侧)出现对称不稳定的有利条件,高空相对容易出现干对称不稳定;惯性稳定性的作用,使低层的倾斜对流更偏向于垂直方向,有利于对流发展,使高层的倾斜对流更偏向于水平方向,有利于高层辐散。

    • 测温传感器响应特性及其在资料同化中的应用

      2003, 26(4): 481-488.

      摘要 (862) HTML (0) PDF 959.96 K (21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时域中的卷积积分法求解测温传感器响应方程,对其响应特性尤其是自动平均能力进行了数学描述,发现每个时刻测温传感器输出值,是此时刻之前一段时间内外界温度输入值的不等权平均值,其权重随着与输出时刻的接近呈指数增加。进一步应用这个结论讨论了不同来源温度资料的同化问题,对资料同化技术的提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低空急流的单多普勒速度特征

      2003, 26(4): 489-495.

      摘要 (848) HTML (0) PDF 654.48 K (2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低空急流的单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图像进行数值模拟,并利用合肥多普勒天气雷达的观测资料,对2000年6月24—27日安徽省境内发生的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论风向如何变化,低空急流的多普勒正负速度区关于显示中心成对称分布,从多普勒速度的零速度线分布可以得到实际风场的风向廓线。在多普勒速度图上,安徽淮北地区暴雨过程主要发生在正负速度中心的中心轴的左侧200km范围内。低空西南急流的维持,为暴雨的产生和维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

    • 1998年长江流域梅雨期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

      2003, 26(4): 496-503.

      摘要 (897) HTML (0) PDF 467.20 K (20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1998年第二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期间的加密观测资料、NCEP/NCAR资料、1998年6—7月暴雨2个关键强降水时段水汽通量特征的诊断分析及其区域边界水汽输入问题的数值模拟研究表明: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暴雨过程是在有利的持续异常且稳定的大尺度环境场及中尺度风场的配合下发生的;6月与7月水汽输送特征存在差异;高原中部区域西边界与中国区域南边界的水汽输送对此次梅雨期特大暴雨的形成均有重要作用,即水汽源及其侧边界水汽通道特征的显著变化对梅雨期不同阶段长江流域特大暴雨的形成、发生和发展作用明显;水汽的时空分布特征为长江流域持续性特大暴雨的预报提供了着眼点。

    • 越南北方气候与气候生产力变化的研究

      2003, 26(4): 504-515.

      摘要 (822) HTML (0) PDF 455.62 K (21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越南北方19个代表性站点,近50a的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了越南北方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EOF(Emp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和其他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气候生产力的变化以及气候异常导致气候变率不稳定的时空分布。

    • 干旱前期温度偏高对河南省东亚飞蝗发生的影响

      2003, 26(4): 516-524.

      摘要 (960) HTML (0) PDF 344.65 K (22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灾变规律的关键时方法分析了干旱和前期高温对河南省东亚飞蝗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4月份降水量偏少(干旱)是河南省东亚飞蝗蝗灾发生的主要诱导因素之一,当年4月份区域平均降水量对夏蝗的影响比对秋蝗敏感。上年11月平均温度偏高是当年河南省东亚飞蝗蝗灾发生的又一主要诱导因素。

    • 适应性非对称人造台风方案对热带气旋路径的模拟预报

      2003, 26(4): 525-531.

      摘要 (782) HTML (0) PDF 429.45 K (22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设计了一种新的适应性非对称人造台风方案。该方案中,初始场中植入的非对称人造台风不但与初始场之间更为协调,而且还包括较多的非对称信息。应用此方案对两个台风个例的路径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模拟结果与实况较为接近。

    • 华北夏季旱涝与同期500hPa高度异常

      2003, 26(4): 532-537.

      摘要 (928) HTML (0) PDF 327.29 K (20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月降水量、500hPa月平均高度场资料,利用相关、合成和奇异值分解等方法分析了华北夏季旱涝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流异常特征,得到了500hPa高度场与同期降水的主要耦合模态。结果表明:华北旱涝年,北半球环流从高纬到低纬都存在显著的异常,其中显著区域有4个:北非到西亚的低纬地区、青藏高原地区、乌拉尔山东北部及加拿大东部。环流的异常变化与华北夏季降水的异常变化趋势较一致。亚洲地区由高纬到低纬,涝年环流异常表现为“+-+”分布;旱年为“-+-”分布。

    • >短论
    • 杂交水稻株型因素的相关性及其规律

      2003, 26(4): 538-544.

      摘要 (873) HTML (0) PDF 416.79 K (21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我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的技术思路,以两优培九(培矮64S/9311)、65396、9311、E32、汕优63、培矮64S、399等7个株型特性不同的品种(组合)为材料,测定了4类20项株型因素并作相关分析。认为株高和叶角是超高产育种和栽培的两项最主要的株型因素。通过对生态条件和两优培九株高变化关系的分析,有平均株高的12.6%是由温度引起的,并建立了株高的生态预测模型。通过对抽穗后顶部三叶的8种叶角度配置的单位受光量的理论模拟计算证明,理想的株型应以剑叶与倒二叶距离(d12)为15cm,倒二叶与倒三叶距离(d23)为25cm,叶角配置应以4°~6°(剑叶),9°~11°(倒二叶),14°~16°(倒三)为宜。这些结果可以为超级杂交稻株型育种提供依据。

    • UV-B辐射增加对小麦的影响

      2003, 26(4): 545-551.

      摘要 (1121) HTML (0) PDF 296.20 K (19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观测,分析了UV-B辐射增加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计算了UV-B增加条件下对作物群体生产力生态特征值发生变化的情况。分析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加影响小麦生长发育表现在:生育期推迟,叶面积、分蘖和开花数减少,植株矮化,绿叶数、单株干物重、叶重、穗重等减小;影响小麦群体生产力表现在:群体生长率、相对生长率、叶面积指数、叶日积、净同化率都在生育期的中后期有很大幅度的减小,从而使小麦每亩株数、每株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也明显下降,最终影响到小麦群体生物学产量及经济学产量。

    • 一种减少开关损耗的变频控制技术

      2003, 26(4): 552-556.

      摘要 (813) HTML (0) PDF 284.33 K (22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讨论了一种减小反激变换器开关损耗的变频控制技术。该技术使得反激变换器工作在临界的完全能量转换(DCM)状态,负载可以有较大的变化范围;同时也提高了变换器的效率。

    • >综述
    • 区域气候模式研究进展

      2003, 26(4): 557-565.

      摘要 (962) HTML (0) PDF 359.75 K (26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全面回顾了区域气候模式的分类、发展和最新研究动态,指出区域气候模式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重要的有:加入雪盖、土壤水等作用的陆面过程,全球模式与区域细网格模式的嵌套由一维发展到三维,由一层发展到多层,发展了更加合理的参数化方案;但也存在许多不足,模式提供的植被资料与实情相差很大,对于沙漠地区的植被盖度的算法不尽合理,对次网格地形及对其湍流通量输送过程的刻画不够细致等。因此,建议利用遥感手段采用非线性方法(如分形等)对遥感资料施行反演,进行多尺度的双向模式嵌套。

    • 大气角动量平衡的研究进展

      2003, 26(4): 566-572.

      摘要 (1384) HTML (0) PDF 299.86 K (23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重点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关于大气角动量平衡研究的一些代表性工作。总结了地气系统角动量交换、角动量输送及其与山脉和摩擦力矩异常、地转异常、ENSO等关系的研究结果。指出了一些应当深入研究的方向。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