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26(5): 577-587.
摘要:用半球气候异常场强度及球函数分析改进方案,分析了北、南半球500hPa气候异常高度场的环流特征,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半球异常冬强于夏,北半球强于南半球。2)500hPa气候异常位势高度场具有低阶、低维的特征,它们主要由超长波及长波波段(0≤m、k≤6)的球函数构成。3)北半球500hPa气候异常位势高度场集的球函数谱结构较南半球复杂,夏季较冬季复杂。仅用超长波及长波波段的球函数拟合半球500hPa异常位势高度场,就可保证其有足够的精确度。
2003, 26(5): 588-594.
摘要:用一个高分辨率的准地转正压模式实施了4组积分时间为24h的试验,研究台风环流区域中尺度涡列对台风强度的影响,并与单个中尺度涡旋的情况作了对比。结果表明:涡列内传过程中出现了两次涡合并现象,涡列涡量内传对台风强度的影响能力较弱,单个中尺度涡旋涡量内传可使台风增强。
2003, 26(5): 595-604.
摘要:应用中尺度数值模式,在控制试验(CTL)的基础上,研究高空西风急流强度变化对长江中下游一次暴雨过程降水强度和雨带位置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试验对高低空急流位置、降水强度有很好的模拟能力;模式敏感性试验中高空西风急流增强(SJet)/减弱(WJet)的方法是合理的、可行的;SJet和WJet两者对低层环流和雨带及降水强度的影响过程不同,前者有利于加强低空急流,降水在CTL雨带的南侧会增强,在北侧会减弱,雨带位置南撤;后者则相反,雨带位置向北推进;SJet所引起的暴雨中心位置偏南,WJet所引起的暴雨中心位置偏北。
2003, 26(5): 605-612.
摘要:辽西地区近几十年来土地退化状况严重,许多地区已成为生态脆弱区。利用中尺度模式(MM5V3.5),选择2001年6月份气象观测资料,根据辽西地区土地退化的有关调查材料,对模式中的下垫面状况(landuse)进行改变,模拟在下垫面状况改变后,辽西地区和辽宁省的温度变化和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变化。模拟结果表明:在对不同的下垫面状况进行改变后,土地退化地区的6月份的月平均气温将升高0.1~0.7℃,月平均地表温度将升高0.3~1.3℃;地面感热通量增大,潜热通量减小。对试验区内其他地区影响不大。
2003, 26(5): 613-621.
摘要:对晴空和有云情况进行了研究,用辐射理论导出了这两种情况下卫星测值和地表太阳总辐射、净辐射的关系,将卫星测值与地面辐射观测站的实测值进行拟合,建立了几种利用卫星测值估算地面太阳总辐射和净辐射的模式,经研究比较选出几种最佳模式。据此利用卫星资料估算晴空和有云情况下的太阳总辐射和净辐射,以弥补我国辐射测站稀少,资料短缺的不足。
2003, 26(5): 622-630.
摘要:首先利用1951-1999年资料,研究了我国秋季(9-11月)降水、温度的时空特征,找出我国秋雨明显的地区,然后划分秋季的旱涝年及秋季气温的冷暖年,并研究旱涝、冷暖年的气候变化特征,最后利用500hPa位势高度资料分析了我国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秋季气候异常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及气候变化的成因。
2003, 26(5): 638-645.
摘要:将半球月平均位势高度场异常分解为半球均匀和非均匀两部分,构造了均匀异常指数ξ和非均匀异常指数η。对ξ、η的时滞性分析表明:北(南)半球ξ的时滞性较强,1月(7月)可达1a(3a)以上。η的时滞性较弱,显著时滞通常不足1个月;较强时滞出现在北半球夏季平流层,最长可达4个月。
2003, 26(5): 646-652.
摘要:用太平洋区域30a逐月混合层厚度(dml)及浅层海温(Ts)距平资料,分析了20°S以北太平洋区域dml年际变率的地理分布和季节变化,得到两个纬向dml高变率带,它们分别位于北太平洋(45°N附近)和赤道中、西太平洋。重点分析了赤道太平洋dml高变率带,并对其上混合层气候位置、dml年际异常与ElNino事件关系及伴随强ElNino事件的dml正异常东传等作了初步分析。
2003, 26(5): 653-660.
摘要: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1951-2000年中国160个站月平均气温资料,选出东北地区20个代表站,在分析东北气温季节-年际变化特征的基础之上,着重分析了东北夏季气温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的时空特征。发现:夏季气温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前略偏高,50年代中期以后至70年代最低,80年代开始缓慢回升,90年代增暖程度加大,50a来有增暖的趋势;气温异常存在3a、4a、7a的年际周期和16a的年代际周期;东北地区夏季升温趋势与中国黄河以北地区是一致的,而与黄河以南-江南地区是反位相的,东北地区是我国夏季升温最显著的地区之一。
2003, 26(5): 661-667.
摘要:采用同时调整热力学和动力学变量,并考虑湿度与温度的变化相协调的初始化方法,引进雷达资料改善MM5模式的初始场。试验结果表明:经过优化处理的初始场,显著提高了模式对降水特别是甚短时(0~6h)降水的落区和量的预报准确率。其中调整热力学变量对改进降水落区预报比动力学变量的调整更为重要。
2003, 26(5): 668-676.
摘要:应用GMS-5静止气象卫星云图导出的风场产品-云迹风资料对中尺度η坐标有限区域数值模式(REM)的初始风场进行改进处理,模拟了2001年7月27-28日、28-29日的降水过程,并且与没有云迹风改进的数值模拟的降水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卫星云图导出的云迹风场资料同化到数值模式,从而改善因测站稀疏造成的中小尺度系统漏报的不足,提高降水的预报精度。
2003, 26(5): 677-684.
摘要:使用MaxHat小波和Haar小波变换分析了三江平原地区开江和封江时间与当地前期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3月份温度与开江时间有良好的相关,8月份的温度和降水、10月份气温以及9-10月的降水与封江时间有较好的相关。
2003, 26(5): 685-693.
摘要:以陈万隆的到达地面的紫外辐射的参数化方案、Frederick模式中的高度修正方程和NWS的云量修正方程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到达地面紫外总辐射的预测模型,进行紫外线辐射强度预报。结果表明:模型能很好地反映出晴天紫外线辐射强度的变化趋势及其规律,少云、多云和阴天由于天空状况复杂,预报误差相对较大,但基本上能反映出紫外线辐射强度的变化情况。模型考虑因子较全面,可以用于城市紫外线辐射强度预报。
2003, 26(5): 694-701.
摘要:阐述了新型多功能称重配料控制系统的结构、原理、功能、技术指标及应用情况。实验表明该控制系统是集称重显示、配料控制于一体的智能化仪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003, 26(5): 702-706.
摘要:面向对象技术是当今的主流软件开发方法,它具有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讨论了面向对象技术的封装性和多态性在基于模板的冷冲模CAD系统中的应用,分析它们在提高系统可扩充性、降低系统复杂度方面的作用,并举例分别说明。
2003, 26(5): 707-711.
摘要:为了研究能使风险损失率最小、收益最大的最优证券投资组合问题,首先提出了多目标规划模型,并采用模糊优选法将多目标模型单目标化。随后尝试采用遗传算法来对其求解,给出了模型的遗传算法编码规则和算法步骤。最后通过实例论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及遗传算法的有效性。
2003, 26(5): 712-716.
摘要:先提取目标物体的面积、中心矩、圆形度、细长度、核浆比等区域特征。然后采用单原型模式表征方法,利用集群分析技术中最小距离分类器,构造判别函数,并依此作为识别类型的依据。最后,通过对鳞细胞的区域特征进行计算比较,选择出能够较明显地辨别出类别的特征向量,建立判别函数并对结果的可信度进行了讨论。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