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26(6): 721-732.
摘要:利用1961-2000年江苏省60个台站的月降水量资料,研究了江苏夏季(6、7、8月)降水量的异常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分析了与江苏夏季降水有关的大气环流异常的基本特征及引起江苏降水异常的原因。结果表明:(1)江苏夏季降水异常主要表现出两种最为典型的空间分布。其中,第一类雨型反映了全省降水的一致性变化,表现出整体偏多或偏少的情形;而第二类雨型则反映了降水异常的南北反相分布,对应的降水分布为南多北少或南少北多的形势;(2)两类雨型均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两类雨型均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南北异常有密切关系,但二者的大气环流背景场又存在显著的不同;(3)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SSTA与两类降水异常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是造成江苏降水年际异常的可能原因之一。前冬北太平洋SSTA偏暖(冷)通常与江苏夏季降水的整体偏多(少)有关;而前期冬季南印度洋、春季热带印度洋、南海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的SSTA大范围的冷(暖)异常,通常对应江苏夏季降水南少(多)北多(少)。
2003, 26(6): 733-739.
摘要:利用高原测站的月平均雪深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青藏高原积雪的显著增多与亚洲季风环流转变的联系。研究表明,高原南侧冬春季西风的增强及西风扰动的活跃是造成青藏高原冬春积雪显著增多的主要原因,高原积雪的增多与亚洲夏季风的减弱均是亚洲季风环流转变的结果;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夏季华东降水的增多、华南降水的减少及华北的干旱化与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增多及东亚夏季风的减弱是基本同步的,高原冬春积雪与华东夏季降水的正相关、与华北及华南夏季降水的负相关主要是建立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因此,高原积雪与我国夏季降水关系的研究应以亚洲季风环流的年代际变化为背景。
2003, 26(6): 740-748.
摘要:采用海温资料和NCEP/NCAR40a再分析的海平面气压场(SLP)、高度场、风场资料,利用REOF、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冬季黑潮区域海温异常(SSTA)的时空演变,结果显示:冬季黑潮SSTA具有整体一致的空间变化特征,并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趋势。划分了冬季黑潮海温的正、负异常年,分析了相应年份若干气象要素场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负异常年时,黑潮海域SLP和700hPa高度场为负距平,冬季风加强,正异常年则反之;冬季黑潮区域SSTA与850hPa风场距平的分布形态关系密切。
2003, 26(6): 749-758.
摘要:资料变分同化作为提高数值预报准确率的有效手段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将分辨率较高的卫星资料应用到数值预报中,弥补常规观测网时空分辨率的不足,成为数值天气预报的重要课题。以1996年6月28-29日发生在江淮流域的暴雨过程为例,依据其中尺度场和能量场特征,分别以低云量、急流、湿静力能为标准设计了三套质量控制方案。将质量控制后的反演湿度场变分同化并应用到中尺度MM5模式中,结果表明:经质量控制后,可以明显地改善降水区域及降水量的预报;对降水预报,特别是强降水天气过程的预报,该质量控制方案具有普遍意义。
2003, 26(6): 759-767.
摘要:分析了沙漠、森林、草原、平原、高原地区以及水体、积雪等主要地表特征在NOAA-16AMSU(AdvancedMicrowaveSoundingUnit)对地观测最为敏感的23.8、31.4和89.0GHz通道中的光谱特性,提出了利用这3个通道监测中国新疆地区雪盖范围的方法,并得到了2001年10月到2002年3月新疆地区的旬雪盖图。AMSU监测结果与地面观测记录"点对点"的对比验证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时间段的判识准确率在70%以上,雪盖率的变化趋势与地面观测结果也基本一致,从而确认了监测方法的可靠性及AMSU资料用于积雪监测的能力。另外,简单分析了影响AMSU监测精度的因素,并指出了需要解决的几点问题。
2003, 26(6): 773-779.
摘要:利用52a(1949-200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基本资料,分析了热带气旋在浙江省登陆的一般气候特征。在此基础上,将这些热带气旋分为入海类和消失类,从而进一步分析了热带气旋登陆后的强度变化、维持时间、消失位置等气候规律。
2003, 26(6): 780-787.
摘要:用一个β平面的准地转模式和一个高分辨率的f平面准地转模式,实施了6组试验,研究了初始台风切向风速水平廓线对台风路径和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切向风速峰值区狭窄,最大风速半径较小的廓线,与偏西北方向的路径以及强度维持或增强相对应;峰值区宽平,最大风速半径较大的廓线,与北折转向的路径以及强度衰减相对应。
2003, 26(6): 788-796.
摘要:利用1961-1995年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198个地面站月平均常规观测资料与青藏高原大气热量(〈Q1〉)资料,建立了一种计算青藏高原大气热量的简便方法。利用计算出的大气热量分析了各个季节青藏高原各地区〈Q1〉的气候特征,以及冬季高原〈Q1〉与春季大气环流场的关系。结果发现,各个季节高原东北部地区大气热量值都小于南部地区;高原各区大气热量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都表现出了显著的上升趋势。高原冬季热源与春季高原周围地区的位势高度场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气候模拟证实了冬季高原地区热源变化对春季东亚大气环流的这种影响。
2003, 26(6): 797-805.
摘要:参照北美研究低空急流气候特征的方法,对中国低空急流进行重新定义,实现了低空急流定义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对低空急流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低空急流主要有两个活动中心,分别位于江南地区和东北地区;江南地区的低空急流活动主要有两个活跃期,分别为1-4月和6-7月;东北地区的低空急流活动主要表现为2月、8-9月两个活动较弱期;江南地区的低空急流主要在6-8月表现出独立的急流轴,东北地区则主要在8月份;汛期低空急流活动与长江流域区域性暴雨有伴随性,多雨年急流次数很多,少雨年则很少;长江中下游及两湖盆地附近急流活动有明显的日变化。
2003, 26(6): 806-814.
摘要:在分析切比雪夫大数定律的保险学意义的基础上,对粮食产量资料经过合适的处理,并参照美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保险费率的计算方法,计算了中国全国范围内保险费率的数值。计算的结果与国内其他同样的保险费率的数值相比较,数量级相同但更加稳定可靠。最后采用动态迭代自组织聚类算法将保险费率在全国分区,给出了全国保险费率的分布情况,这些数值还可根据保险实践适当修改,结果可为防灾减灾和保险公司业务运行提供参考。
2003, 26(6): 821-828.
摘要:2001年12月份在重庆市郊及市区进行了雾的综合外场观测,其间12月4日和29日各出现了一次雾过程。通过对这两次雾过程的分析,揭示了重庆市冬季雾生消的宏微观物理过程。同时通过和10a前重庆雾的比较,得到了重庆城市发展后雾生消的一些新的特征,并分析了其原因。和10a前相比,重庆市区冬季雾维持时间缩短,强度减弱,雾体爆发性发展的时间延后;雾滴数密度可比10a前增大一个数量级,雾滴尺度约为10a前的一半。重庆城市的扩大,湿度的减小和气溶胶粒子浓度的增加是重庆雾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
2003, 26(6): 829-836.
摘要:为了推动中国加入WTO之后农业生产的国际化进程,将我国首创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技术推向世界。以泰国曼谷、清迈地区1980-1997年逐日4个时次气温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为基础,结合两地区理论日长的计算结果和培矮64S的育性转换指标集及发育期模型,对我国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培矮64S在泰国产稻区代表地曼谷和清迈的育性气候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给出了90%、95%、100%保证率下安全制种和繁殖的最早、最晚播种期;计算了相应的风险概率,为两系杂交稻在泰国的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农业气候依据。
2003, 26(6): 837-844.
摘要:利用1951-2000年北太平洋海温和副高特征量资料,探讨了夏半年副高与前期海温的关系,发现影响副高活动的海温关键区赤道东太平洋前期信息最明显,从前期秋季持续至春季都保持与夏半年各月副高强度、西伸脊点位置的高相关;ENSO事件的形成超前于副高强度的转折约半年时间;ElNino年副高持续偏强偏西,LaNina年则相反,脊线位置也有所反映但不如强度与西伸变化显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表明,福建雨季(5-6月)降水分布的异常直接受到副高活动的影响,夏季(7-9月)全省大部旱涝也直接受到副高南北位置差异的影响。而副高活动异常又明显受ENSO循环的制约,因而关注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及ENSO信息对福建汛期旱涝与降水分布趋势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2003, 26(6): 845-851.
摘要:利用建立的一方程模式对植被气象场和湍流场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植被叶面积密度最大值处,由植被叶面积产生的阻力使风速急剧减小,而后平缓接近地面风速值。Reynolds应力从植被顶部向下剧烈减小,在Z/Hc值为0.4~0.6之间衰减迅速;冠层下部风速小且切变弱,湍流未能充分发展,因而动量输送甚微。由于在植被内部环境中存在着湍流通量的辐散或辐合的现象,湍流强度从植被底部开始由下至上逐渐增强,在冠层上方则基本保持不变。
2003, 26(6): 859-864.
摘要:利用海峡两岸及邻近地区暴雨试验期间的时间加密观测资料,分析了1998年5月24日发生在广东省的一次暴雨过程。发现湿有效能量与此次暴雨降水的关系比较清楚。降水开始前,暴雨区的能量显著增加,强降水开始于能量显著减少时;强降水时,暴雨区的能量出现小幅反弹;当暴雨区能量再次显著减少后暴雨降水结束;这是一次能量锋暴雨,暴雨开始前有能量锋生现象发生,暴雨强降水时段与强能量锋同步,暴雨区位于高能舌北侧能量锋附近。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