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27(1): 1-10.
摘要:利用美国Licor-6200光合作用测定仪,对黄淮海地区代表性冬小麦品种鲁麦23号叶片光合作用速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测定,分别确定了冬小麦叶片光—光合作用响应曲线和CO2—光合作用响应曲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叶片光合作用模式,并进而建立了一个具有瞬时时间尺度,空间积分为叶片尺度的冬小麦冠层模式,利用模式分别分析了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和温度变化对冠层光合作用的不同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综合数值分析。单因子分析表明:晴天状况下,冠层光合速率随CO2浓度升高而上升,当CO2浓度由330×10-6上升至660×10-6时,冠层光合日总量可增加19.7%;冠层光合速率随辐射增加而增大,辐射量增加10.0%,冠层光合日总量可增加6.7%;冠层光合速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温度升高1℃,冠层光合日总量减少2.9%。多因子综合数值分析表明:在辐射量较大的气候背景下,冠层光合日总量对温度和CO2变化响应更加敏感。本文的实测数据为研究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影响提供了最基本的可靠模型参数,冠层光合模型为未来改进作物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
2004, 27(1): 11-19.
摘要:质量流函数(ψ)是直观、定量描述纬向平均经圈环流的物理量。用相同格点网、相同资料(1958—199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比较了迭代方案、叠加方案求得ψ在描述平均经圈环流气候态、强ElNino年异常态以及Hadley环流双层结构时的异同。比较表明,二者计算结果间不存在明显差异;但叠加方案只用v资料,计算也简单。
2004, 27(1): 20-28.
摘要:根据大量的大气环境监测资料,系统分析了银川市市区、郊区以及市中各功能区(居民区、商业区、文教区、工业区、交通区、娱乐区)大气颗粒物的TSP(Total Suspended Particles)、PM10(粒径小于等于10μm的粒子)和PM2.5(粒径小于等于2.5μm的粒子)质量浓度的季节分布、日变化以及随高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银川市背景大气TSP平均值为0.126~0.248mg·m-3,低于国家三级污染标准;银川市区TSP日平均浓度的年平均值为0.47~0.78mg·m-3,超过国家二级标准0.57~1.6倍,超标率高达61.3%~92.5%,日均最大值超标7.9倍;春夏秋冬4季中,以冬春两季日平均浓度最高,其原因是燃煤取暖和沙尘暴多发。各功能区中商业区、交通区、居民区的TSP较高,这显然与人为活动、机动车辆排放密切相关,TSP日变化均呈现出与人为活动相一致的规律性;TSP的空间分布表明城市高于郊区,规模大、人口密度高、商业网点密集的城区TSP较高。各粒径粒子的质量浓度随高度递减,PM10占TSP的比例却随高度增加,说明PM10随高度增加。地面呼吸带高度上PM10和PM2.5均较高,可能与低空排放源有关。春季风沙期是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季节。
2004, 27(1): 29-35.
摘要:利用中科院大气所9层大气环流格点模式(IAP9L-AGCM)和IAP-ENSO预测系统对2002年中国夏季气候进行实时集合预测及其检验。结果显示,IAP9L-AGCM较好地预测出了2002年夏季我国大范围旱涝的分布形势,如华南、我国西部多雨,黄河和长江流域之间大范围干旱等;850hPa减弱的夏季风、青藏高原辐散中心以及北太平洋上空的异常气旋性环流中心亦被较好地预报出来;不足的是,模式对降水异常细致分布的预测能力有限。预测结果还表明,该模式对夏季(6—8月)平均降水的预报技巧要高于月平均状况,且月平均预报的准确度从6—8月依次递减。
2004, 27(1): 36-42.
摘要:采用自适应网格和均匀网格两种模式,对1996年8月3—4日发生在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地区的暴雨个例进行模拟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自适应网格模式对所关心的天气系统及其降水的模拟精度高于均匀网格,特别是对降水、风场、急流、涡度场的模拟精度改善显著。这说明自适应网格模拟的中尺度系统特征更清晰。
2004, 27(1): 50-54.
摘要:为了使数字高程模型(DEM)图像显示时各种颜色所占面积大体相等,提出了一种图像分割多阈值确定方法。该方法先用较多的组数对数据点按高程分组统计,在此基础上合并数据点较少的相邻组,得到分布较为均匀、组数较少的二次分组,提取二次分组的组限作为阈值。试验和分析证明,用该方法获取的阈值能较好地分割图像,节省时间和空间。
2004, 27(1): 55-64.
摘要:利用越南北方各省19个代表站近50a的气候和水稻资料,采用EOF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对越南北方水稻生产的影响。同时讨论了水稻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变化的特征,气温、降水等要素与水稻产量之间的关系以及1959年以来气象灾害对越南北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并通过积分回归分析探讨了不同因子在不同时段对水稻生产的作用,进而提出在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越南北方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2004, 27(1): 65-72.
摘要:用EOF分解、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法,对116a长江中下游5站逐年梅雨资料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用这5站的梅雨参数确实可以代表长江中下游梅雨的典型特征。根据梅雨量与候雨量的相关程度,分析了116a梅雨量集中的时段,对不同的梅雨参数用Morlet小波法分析了周期,找出了年际及年代际变化规律和趋势变化特征,并用滑动t检验法检验了是否发生突变。
2004, 27(1): 79-89.
摘要:实际业务预报中,北京地区降水经常发生两种特殊情况,即明显系统移来时北京地区降水明显比周围偏多或偏少。对此,选取两个实例,利用中尺度非静力模式(MM5)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模式较成功地模拟出了这两次天气过程及其相关的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还显示,凝结潜热对迎风坡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地表特征对背风坡天气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地形在两次天气过程中都起着主要作用,低层潜在不稳定能量的储备和输送是暴雨发生不可缺少的条件。
2004, 27(1): 97-105.
摘要:根据东北地区24个典型测站1951—2001年的降水量资料,利用EOF方法分析了我国东北地区的降水空间分布;同时,通过子波诊断技术结合突变点数建模技术,研究了我国东北地区的降水演变周期特征,并对干湿态之间转换的驰豫时间做了定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的降水空间分布具有整体一致的性质,同时还存在南北及东西的差异;大部分站点都具有干→湿的驰豫时间长于湿→干的驰豫时间的特征,体现了东北地区容易维持干旱状态的特性。
2004, 27(1): 106-112.
摘要:为对区域性降雹过程的卫星云图特征进行分析,选取了1995—1998年产生冰雹的卫星云图共20例,进行了逐例分型、分类。对冰雹云的空间尺度、时间尺度、云顶、云体形状、温度梯度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一个黑龙江地区产生冰雹的云图概念模型和冰雹的预报程序。
2004, 27(1): 113-120.
摘要:利用TOMS大气臭氧总量格点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近6a(1996年8月—2002年7月)臭氧的分布特征、季节变化、变化趋势及其对气温变化的影响,并与1979—1992年的变化情况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处于北半球大气臭氧高值中心的边缘,臭氧总量呈随纬度增加的分布形式,近6a区域年均值为361Du;冬春季总量较大、夏秋季较小,其中8月最小,3月最大;1979—1992年臭氧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冬季最为显著),下降趋势高纬大于低纬,近6a整个区域没有系统性下降趋势;1979—1992年对流层中下部显著变暖、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低层显著变冷,且变暖率与变冷率均随纬度增高而加大,而近6a气温变幅很小,这与臭氧变化趋势基本对应,表明臭氧的辐射加热是影响平流层低层、对流层高层温度场的重要因素,同时它对对流层低层气温的影响值得进一步关注。
2004, 27(1): 121-127.
摘要:以Windows98为平台,利用VB6.0等可视化语言编译系统,分析水分、温度等气候因子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建立灾害评估模式并纳入系统,通过指标计算、比较,对黑龙江省易发灾害如旱涝、低温冷害进行评价分析,并实现对黑龙江省气候资源的全面分析阐述,从而为黑龙江省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品种合理布局及防灾减灾等农业生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004, 27(1): 128-130.
摘要:弱逼近元在完备格中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对于刻划连续格、完全分配格起着重要的作用。在Domain中引入弱逼近元的概念,研究了弱逼近元的一个重要性质,从而得到连续Domain的一个充要条件。最后,以Scott开滤子为基础,得到了连续Domain的一个刻划定理。
2004, 27(1): 131-140.
摘要:陆面植被覆盖变化作为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近几十年来逐渐受到科学家们的关注,特别是通过大量的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陆面覆盖状况对大气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结果普遍认为,植被覆盖变化通过改变地表反照率、粗糙度和土壤湿度等地表属性,从而影响辐射平衡、水分平衡等过程,最终可以导致区域降水、环流形势及大气温度、湿度等气候变化。总结了近十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及初步成果,尤其是植被变化对中国区域气候的影响,大部分研究认为,大范围植被退化使我国地表温度升高,东亚夏季风环流减弱,降水减少,使华北干旱加剧。同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问题及今后的工作重点。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