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子波变换在全球气候多时间尺度变化分析中的应用
    邓自旺 尤卫红 林振山
    1997, 20(4):505-510.
    [摘要](6198) [HTML](0) [PDF 344.65 K](3416)
    摘要:
    用墨西哥帽子波变换分析南、北半球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结构、突变点。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具有不同的冷暖结构和突变点;南、北半球气候变化有较大差异。说明子波变换方法是气侯变化研究的有力工具。
    2  中国古代气象上的主要成就
    王鹏飞
    1978, 1(0):141-151.
    [摘要](6081) [HTML](0) [PDF 889.58 K](2577)
    摘要:
    甲骨文是汉字最早期的形态之一。远在三千年前,我国殷代甲骨文中,已有有关气象的记载。例如已有风、云、虹、雨、雪、雨夹雪、霾、霞、龙卷、雷暴、雷雨、雹暴等字①,为记载天气实况提供了可能。
    3  喜马拉雅—西藏大高原对季风区的影响
    C.S.拉梅奇
    1978, 1(0):152-155.
    [摘要](6026) [HTML](0) [PDF 336.36 K](2387)
    摘要:
    图1 揭示了印度西北部和中国西部之间的巨大云量梯度。此种分布全年盛行,且在雨量上也反映出来。
    4  杂交水稻亲本花期相遇计算方法的探讨
    江苏省杂交稻气象问题研究协作组
    1978, 1(0):134-140.
    [摘要](5877) [HTML](0) [PDF 505.77 K](2299)
    摘要:
    杂交稻亲本花期是否相遇良好,是制种产量高低的关键之一。在生产上虽有一系列调整花期的措施,如肥、水的促控,拔苞、切根,割叶、喷九二○等,也确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这总是因为花期相遇不好,不得已而采用的办法。花期不遇的原因很多,但制种组合的亲本确定之后,在正常农业技术条件下,最根本的一条是没有根据当年的天气特点,按播种的季节不同,合理地安排父母本的播种差期,致使父母本不能同期开花。
    5  “一带一路”区域未来气候变化预估
    周波涛,徐影,韩振宇,石英,吴佳,李柔珂
    2020, 43(1):255-264.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191125009
    [摘要](5494) [HTML](0) [PDF 2.46 M](2397)
    摘要:
    利用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5阶段(CMIP5)提供的18个全球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预估了3种典型浓度路径(RCP2.6、RCP4.5、RCP8.5)下"一带一路"地区平均气候和极端气候的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温室气体持续排放情景下,"一带一路"地区年平均气温在未来将会持续上升,升温幅度随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而加大。在高温室气体排放情景(RCP8.5)下,到21世纪末期,平均气温将普遍升高5℃以上,其中北亚地区升幅最大,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升幅最小。对于降水的变化,预估该区域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将增加,其中西亚和北亚增加最为明显,而且在21世纪中期,RCP2.6情景下的增幅要比RCP4.5和RCP8.5情景下的偏大,而在21世纪后期,RCP8.5情景下降水的增幅比RCP2.6和RCP4.5情景下的偏大。未来极端温度也将呈升高的趋势,增温幅度高纬度地区大于低纬度地区、高排放情景大于低排放情景。而且在高纬度区域,极端低温的增暖幅度要大于极端高温的增幅。连续干旱日数在北亚和东亚总体呈现减少趋势,而在其他地区则呈增加趋势。极端强降水在"一带一路"区域总体上将增强,增强最明显的地区位于南亚、东南亚和东亚。
    6  中国区域小时降水量融合产品的质量评估
    沈艳 潘旸 宇婧婧 赵平 周自江
    2013, 36(1):37-46.
    [摘要](4690) [HTML](0) [PDF 4.97 M](17152)
    摘要:
    基于全国自动站观测降水量和CMORPH(CPC MORPHing technique)卫星反演降水资料,采用PDF(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和OI(optimal interpolation)两步融合方法生成了中国区域1 h、0.1°×0.1°分辨率的降水量融合产品。本文分别从产品误差的时空分布特征、不同降水量级和不同累积时间下的产品质量、三种站网密度下的融合效果以及对强降水过程监测能力等方面对比评估了融合降水产品质量。结果表明,融合降水产品有效利用了地面观测和卫星反演降水各自的优势,在降水量值和空间分布上均更为合理;融合产品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均减小,随时间的变化幅度不大且区域性分布特征减弱;融合产品与融合前的卫星反演降水产品相比在中雨(1.0~2.5 mm/h)、中到大雨(1.0~8.0 mm/h)、暴雨及以上(≥8.0 mm/h)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675%、小于15.0%、30.0%左右,且随着累积时间的增加,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该产品能准确抓住强降水过程,在定量监测强降水中具有优势。
    7  阿留申低压四种环流指数的分析和比较
    孙晓娟 王盘兴 智海 郭栋
    2011, 34(1):74-84.
    [摘要](4308) [HTML](0) [PDF 4.18 M](5831)
    摘要:
    分析和比较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同学者提出的阿留申低压(Aleutian Low,AL)四种强度指数(Ii,i=1,4〖TX-〗)、两种中心位置指数(〖WTBX〗λi〖WTB1〗、〖WTBX〗φi〖WTB1〗,i=3、4)的时频特征及其与同期北半球太平洋海面温度、气温、降水的相关联系。结果表明:1)强度指数Ii、i=2,4〖TX-〗演变特征最相似;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AL偏弱,之后AL偏强;近年来又出现AL偏弱趋势。因I1为5个月平均场中AL的强度指数,故它与Ii、i=2,4〖TX-〗差别较大。2)两种中心位置指数地理分布区域(〖WTBX〗λ〖WTB1〗c3,〖WTBX〗φ〖WTB1〗c3)大于(〖WTBX〗λ〖WTB1〗c4,〖WTBX〗φ〖WTB1〗c4),这与平均时段长短及中心位置指数定义差别有关。〖WTBX〗λ〖WTB1〗c4由偏西转向偏东较〖WTBX〗λ〖WTB1〗c3提早约5 a,它与Ii、i=2,4〖TX-〗的一致性更好。3)在强El Ni〖AKn~D〗o事件中,AL加强、中心位置偏东,强La Ni〖AKn~D〗a事件则相反。强度指数I2、I4和位置指数〖WTBX〗λ〖WTB1〗c4反映上述关系较好。4)AL偏强、偏东年,中纬北太平洋区域低温、少雨,北太平洋东北部至北美西北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多,而北美南部气温偏低、降水偏少;反之亦然。
    8  大气动力学中三种Rossby波作用通量的特征差异和适用性比较
    施春华 金鑫 刘仁强
    2017, 40(6):850-855.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161023012
    [摘要](3615) [HTML](0) [PDF 17.25 M](2780)
    摘要:
    大气动力学诊断Rossby波的传播时,通常用波作用通量来表示。常用的三种波作用通量分别为Plumb波作用通量,T-N波作用通量和局地E-P通量。本文详细讨论了这三种方法的特征差异,并结合2016年1月的一次寒潮事件,比较了三种方法在该事件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Plumb波作用通量的纬向分量较大而经向分量较小,适用于振幅较小的纬向均匀的西风带Rossby长波的诊断。2)T-N波作用通量是对Plumb波作用通量的改进,经向分量得以增强,能更好地描述纬向非均匀气流中的较大振幅的西风带Rossby长波扰动。T-N波作用通量计算时,背景场取多年平均的当月气候场较合适,能更好地反映当前季节内的Rossby波传播异常。3)局地E-P通量可以诊断一段时间内天气尺度瞬变波对背景场(定常波)总的调控作用,但无法直接反映Rossby长波的逐时演变(T-N波或Plumb波作用通量则可以)。
    9  一次典型梅雨锋暴雨过程的多尺度结构特征
    赵玉春 王叶红 崔春光
    2011, 34(1):14-27.
    [摘要](3602) [HTML](0) [PDF 15.30 M](15957)
    摘要:
    利用多种类型资料,对2009年6月29—30日引发鄂皖境内梅雨锋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和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进行了初步分析,揭示了梅雨锋暴雨系统的多尺度结构特征,并用中尺度模式WRF对梅雨锋暴雨系统进行了9 km三重双向嵌套大区域精细模拟,再采用Morlet小波变换对模式输出进行空间带通滤波,分离出〖WTBX〗α、β和γ〖WTB1〗中尺度系统,对不同中尺度系统的热力动力三维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梅雨锋特大暴雨由梅雨锋上多个不同尺度的MCSs活动造成,这些不同尺度的MCSs在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WTBX〗α、β和γ〖WTB1〗中尺度上,梅雨锋暴雨中尺度系统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动力、热力结构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WTBX〗α、β中尺度系统具有明显的垂直环流,而γ中尺度系统则具有惯性重力波特征,往往嵌套在α、β〖WTB1〗中尺度系统内发生发展。最后,提出了典型梅雨锋暴雨系统的物理概念模型。
    10  复杂地形地区WRF模式四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评估
    张小培 银燕
    2013, 36(1):68-76.
    [摘要](3489) [HTML](0) [PDF 6.28 M](5603)
    摘要:
    为更加精确地模拟复杂地形地区大气边界层中气象要素,将NASA发布的SRTM3(约90 m分辨率)地形高度数据引入中尺度气象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中,结合四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YSU、ACM2、MYN 2.5 level TKE(简称MYN)、Bougeault and Lacarrere TKE(简称BL))及模式自带地形数据GTOPO30(约1 km分辨率),模拟了2008年4月24—25日安徽黄山及周边地区大气边界层气象要素场变化特征,并对模式输出的2 m气温、2 m露点温度、10 m风速、湿度廓线与模拟区域内19个气象站及2个探空站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无论采用哪种地形数据,四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中,YSU方案模拟的2 m气温误差最小,ACM2方案模拟的2 m露点温度和10 m风速误差最小;采用SRTM3数据后,四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模拟的2 m气温平均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分别降低了3.79%(YSU方案)、2.48%(ACM2方案)、3.8%(MYN方案)、0.87%(BL方案);对2 m露点温度模拟,除MYN方案模拟平均RMSE降低了0.59%外,其他三种方案模拟误差分别增加了1.39%(YSU方案)、0.49%(BL方案)、0.89%(ACM2方案);而对10 m风速的模拟结果,除ACM2方案模拟平均RMSE降低了2.28%外,其他三种方案模拟误差分别增加了0.22%(YSU方案)、2.32%(MYN方案)、2.45%(BL方案);对2个探空站点湿度廓线的模拟显示,各边界层方案均能模拟出水汽的垂直变化趋势,但模拟效果总体表现为偏湿,采用SRTM3地形数据之后,ACM2方案模拟部分时刻的低层水汽廓线有所改善。
    11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气候影响的研究评述
    李双林; 王彦明; 郜永祺;
    2009, 32(3):458-465.
    [摘要](3467) [HTML](0) [PDF 872.13 K](9846)
    摘要:
    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the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是发生在北大西洋区域空间上具有海盆尺度、时间上具有多十年尺度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准周期性暖冷异常变化。它具有65~80a周期,振幅为0.4℃。AMO的形成与热盐环流的准周期性振荡有关,它是气候系统的一种自然变率。诸多研究表明,AMO在北大西洋局地气候及全球其他区域气候演变中发挥了重要影响。欧亚大陆的表面气温,美国大陆、巴西东北部、西非以及南亚的降水,北大西洋飓风等都与之密切相关。AMO对东亚季风气候的年代际变化有显著的调制作用,暖位相AMO增强东亚夏季风,减弱冬季风,冷位相则相反。本文总结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AMO对未来气候预测的意义,认为最近20多年来我国冬季的显著增暖与AMO处于暖位相有关,是人类温室气体强迫与暖位相AMO(自然因子)两种增暖影响相叠加的结果。随着AMO逐渐转入冷位相,我国冬季变暖趋势将放慢,并有望于21世纪20年代中期逆转。
    12  南京地区下垫面变化对城市热岛效应影响的数值模拟
    叶丽梅 江志红 霍飞
    2014, 37(5):642-652.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121017006
    [摘要](3423) [HTML](0) [PDF 12.46 M](17147)
    摘要:
    利用新一代中尺度研究和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简称 WRF)分别耦合多冠层、单冠层和平板模式三种情况进行南京地区2007年8月1日的天气过程模拟,分析不同城市冠层方案对南京气象场的模拟效果.在此基础上,结合模拟效果最好的城市冠层方案,研究南京城市下垫面的变化对其热岛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冠层方案对近地面气温、10 m风场的模拟效果最好;城区的扩张使南京地区近地面气温升高,主要表现为城市区域夜间升温显著,并且导致热岛强度明显增强;城市扩张后,城区白天风速大范围地减小,同时热岛环流更加显著,且具有明显的城市热岛的“下游效应”.
    13  东风和西风切变环境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快速增强特征的对比
    王伟 余锦华
    2013, 36(3):337-345.
    [摘要](3285) [HTML](0) [PDF 3.55 M](4397)
    摘要:
    利用1980-2009年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JTWC)整编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最佳路径资料,定义西北太平洋TC 24 h强度变化达到总体样本96%累积概率的变化值,即35 kn作为TC快速增强的阈值。根据NCEP/NCAR资料将200~850 hPa之间 TC所处的环境纬向风切变(wind shear,WS)划分为东风切变(east wind shear,EWS)和西风切变(west wind shear,WWS)。对比了EWS和WWS环境下快速增强热带气旋(rapid intensification tropical cyclones,RITC)的统计和大尺度环境合成场特征,结果表明,近70%的TC快速增强发生在东风切变环境下。TC快速增强概率最高的月份在9月,初始强度区间为[65,75) kn。大的EWS下,850 hPa有来自南海地区的西南气流为RITC输送充沛水汽,500 hPa、200 hPa高压势力强但脊线位置偏北,RITC流出层温度低于-79 ℃,垂直结构上底层的辐合与高层的辐散也相对较强。大WWS下,850 hPa的水汽主要为来自西北太平洋的东南气流,500 hPa副热带高压断裂为几个分散的中心,200 hPa辐散相对较弱,RITC合成位置位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西风气流,流出层温度约-76 ℃。
    14  一次西南涡引发MCC暴雨的卫星云图和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
    马红,郑翔飚,胡勇,曾厅余,郑洪
    2010, 33(6):688-696.
    [摘要](3280) [HTML](0) [PDF 5.96 M](5549)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卫星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8年6月30日至7月1日发生在滇东北和四川盆地南部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发现,850hpa四川盆地南部西南涡引发的中尺度对流复合 (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MCC) 是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700hpa青藏高原东南侧西南涡引发的中尺度对流云团并入MCC后导致MCC迅速加强并向西移动。MCC生成于对流层高层急流出口区左侧强辐散区和低层强辐合区。雷达回波上“人”字形回波、平行短带回波和逆风区的出现说明MCC内部存在多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直接造成多个暴雨中心。MCC成熟阶段表现出中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的动力特征,其前沿中层以下有强气流流入,以上则有强气流流出。MCC消散阶段从低层到高层都有强西南气流进入,相应气流辐合减弱,失去中尺度组织结构。
    15  南京冬季雾多发期边界层结构观测分析
    陆春松 牛生杰 岳平,, 岳治国 项磊
    2011, 34(1):58-65.
    [摘要](3221) [HTML](0) [PDF 1.38 M](5609)
    摘要:
    2006年冬季在南京北郊盘城利用系留气球探测系统、自动气象站等仪器对雾日和非雾日的边界层进行了监测,对比分析了两者的边界层结构。结果表明,非雾日主要为单层贴地逆温,并时常出现短时的双层结构,雾发展成熟时逆温则脱离地面。与非雾日相比,雾日平均雾顶之上温度日较差增大,雾顶之下则减小。平均风速的时间—高度分布在雾日和非雾日类似,在稳定性边界层中风速随高度出现一个或者两个极大值区。温度和比湿在非雾日没有显著的对应性,而在雾体内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雾顶升降过程中反相关。较强的逆温、较低的温度和较小的近地层风速是南京冬季成雾的背景条件。
    16  卫星观测的西南地区闪电的时空分布
    王义耕1,2,刘洁3,王介君4,麦博儒1,陈倩1
    2010, 33(4):489-495.
    [摘要](3166) [HTML](0) [PDF 1.91 M](7355)
    摘要:
    利用TRMM卫星上携带的闪电探测仪(LIS)所获取的10a闪电资料(1998—2007年)对西南地区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闪电次数的年差异较大,最多年份是最少年份的2倍多,闪电活动季节性特征非常明显,闪电主要集中在春末仲夏发生,呈现单峰值特征,4—8月是闪电高发期(约占全年总闪电活动的8483%)。闪电活动的日变化表明,闪电峰值区集中在傍晚、午夜前后两个时段,闪电谷值区出现在09:00—12:00,夜雷暴多,这是与其他地区闪电日变化显著不同的地方。在对闪电次数进行了探测效率订正后,根据LIS注视时间,计算了闪电密度。西南地区闪电密度分布大体呈现:东部高,西部低;南部高,北部低。闪电密度较高、面积较大的高值中心位于中越交界的老山一带,非常明显的大片低发区主要位于西南西部地区。研究表明:西南地区闪电时空分布与当地的地形地势、水汽和地理环境条件等诸多因素有关。
    17  气象场相关分析及合成分析中蒙特卡洛检验方法及应用
    施能 魏风英 封国林 沈桐立
    1997, 20(3):355-359.
    [摘要](3113) [HTML](0) [PDF 236.86 K](3967)
    摘要:
    指出了气象要素及气象要素场显著性检验中的问题,介绍了解决这种问题的蒙特卡洛模拟试验方法。若干要素及气象场相关场检验的蒙特卡洛试验表明,所得结果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参考使用。
    18  中国降水稳定同位素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陈中笑1,程军1,郭品文1,林振毅2,张福颖1
    2010, 33(6):667-679.
    [摘要](3081) [HTML](0) [PDF 2.74 M](8549)
    摘要:
    利用IAEA\WMO\GNIP的降水稳定同位素资料,分析了中国降水稳定同位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整体来看我国降水稳定同位素有明显的大陆效应和高度效应。各地大气降水线存在地域差异,内陆地区同一站点冬、夏半年也有明显差异,显示出水汽团特性的不同。不同地区降水稳定同位素(δ和过量氘)的季节变化特征明显不同,表明主要水汽来源存在季节性差异。通过对比长序列降水稳定同位素的年际变化与季风和ENSO指数的关系,发现ENSO与降水稳定同位素有显著的正相关,但不一定通过影响降水量来引起降水稳定同位素(stable isotope in precipitation, SIP)的变化。重点分析了我国降水量效应、温度效应的特点,指出沿海和西南等季风区主要受降水量的影响,北方非季风区温度效应起主要作用,交叉地带则两种效应都有影响。
    19  机载气象雷达扫描的理想模型仿真算法
    魏鸣 张思进 刘佳 邵程远 刘晓
    2011, 34(1):28-35.
    [摘要](3064) [HTML](0) [PDF 3.73 M](6348)
    摘要:
    利用地基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提出机载雷达扫描的模拟仿真算法,并建立了仿真扫描的理论模型。该模型利用数据分层几何投影,处理速度较快、精度较高,可应用于扇形扫描和圆锥扫描。在理想情况下,设计了消除地物回波的算法及多普勒速度退模糊的算法。试验表明,仿真回波可应用于机载气象雷达实际观测前的扫描方式可行性研究,有助于分析机载雷达探测的云雨回波特性。
    20  全球变化背景下多尺度干旱过程及预测研究进展
    袁星,马凤,李华,陈思思
    2020, 43(1):225-237. DOI: 10.13878/j.cnki.dqkxxb.20191105005
    [摘要](2972) [HTML](0) [PDF 1.24 M](2749)
    摘要:
    干旱是一种周期性的气候异常,主要受气候自然变率驱动,具有发展缓慢、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等特征。然而,气候变化使得干旱不仅有增加趋势,其特征也在发生变化。例如,发展迅速的干旱,也称骤旱,近年来频繁发生。此外,人类活动通过改变陆地水循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干旱过程。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干旱机制研究由海-陆-气相互作用影响气象干旱的气候动力学研究扩展到包含干旱传递过程机理认识、考虑区域尺度人类活动影响,面向农业、水利、生态等行业的农业干旱和水文干旱研究,为认识干旱可预报性、发展预测方法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将针对多尺度干旱过程及预测,讨论相关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地址:江苏南京宁六路219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邮编:210044

    联系电话:025-58731158    E-mail:xbbjb@nuist.edu.cn    QQ交流群号:344646895

    大气科学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